魯東大學勇擔人文社會科學建設重任,系統推進有組織科研,通過黨的建設與學科業務、制度先行與考評激勵、常態發動與重點培育、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等四方面深度融合,助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與業務相融合,鑄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旗幟領航,深學細悟見行動。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實行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制定并實施《魯東大學黨建與業務融合實施方案》,聚焦人文社會科學業務工作的重點難點,細化22條具體措施,以系統思維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教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理論武裝,同學共進強使命。強化理論武裝,組織召開思想座談會,全校人文社科學院院長、副院長和高層次人才、青年教師代表等同上一堂黨課,加強輿論宣傳和文化傳播,把思想之旗舉得更高、把奮進之力聚得更強、把信仰之魂鑄得更牢,增強師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鑄魂育人使命。2023年,共舉辦各類學術會議150余場,開展推薦、遴選各類項目、獎勵和認定社科成果等100余次。
堅持制度先行與考評激勵相融合,暢通創新發展“主渠道”
織密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務實功。實施《魯東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落實落細21項高質量發展舉措,做優做強2個哲學社會科學高峰學科,達到省高水平建設學科或博士學位授權點水平,不斷織密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拓寬視野,在選聘優才上出實招。在全國范圍內選聘人文社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建社科工作戰略咨詢委員會,建立社科資深專家庫,定期開展研討咨詢,為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項目論證、獎項申報、成果培育把脈支招、咨詢指導,提升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樹牢導向,在優化評價上求實效。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健全年度目標任務、考核評價、評優晉級等全鏈條學術評價體系,修訂完善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成果等重點業績認定辦法和創新平臺管理辦法,更加突出科研成果的創新、質量和貢獻,引導科學研究從重數量向重質量和標志性成果轉變。2023年度,教師累計發表CSSCI等論文125篇,同比增長60.26%,出版一類出版社專著74部,同比增長110%,年度成果質量和數量均獲得新突破。
堅持常態發動與重點培育相融合,構建科學研究“主引擎”
優化機制,搶占科研新賽道。建立健全“部門全程服務+學院組織發動+教師自主申報+專家精準指導”縱向項目申報機制,申報率、立項率和經費數量顯著提升。2023年度,我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項、教育部項目10項、其他省部級項目62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3項,省“十四五”規劃重大招標課題、省研發計劃(軟科學)重大項目各1項,均實現該類別項目新突破。多向驅動,拓展發展新空間。做好高級別獎項孵化,推薦申報教育部社科獎14項,山東省社科獎53項,泰山文藝獎5項,申報數量均比往年有較大提升。獲教育部社科成果獎1項、民政部優秀成果獎2項、省社科獎12項、泰山文藝獎1項。重點培育,實現成果新突破。制定社科重大創新任務培育項目實施方案,遴選9個項目、13個創新平臺、7個優秀成果進行重點培育,投入培育經費200余萬元,推動國家級項目、平臺、獎項實現新突破。加強學報編輯出版,《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首次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擴展版,成為高校區域國別學科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聯盟學術刊物發展委員會成員單位。
堅持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相融合,唱響人才團隊“主旋律”
嚴抓整頓,平臺建設提質量。開展人文社科類自設科研機構清理整頓,對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需求和新興產業,對現有34個校級平臺備案管理,打破學科壁壘,鼓勵學科與學科、學院與學院交叉融合,為培育申報高能級創新平臺打下堅實基礎。嚴抓考核,強化監督促落地。實施管理監督常態化,加大平臺績效考核力度,推動完成東北亞研究院2023年度績效考核,高質量完成漢語辭書研究中心驗收及第四期續建簽約,成功獲批省級創新平臺、智庫5個,申報區域國別研究中心3個。嚴抓培育,科研團隊出成效。實施科研團隊培育計劃,完善“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模式,“人人有團隊,人人進團隊”良性局面進一步形成。2023年,獲批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團隊計劃團隊4個、山東省社科首批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