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華社發表新華時評《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文章指出,讓廣大黨員干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服務群眾,是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題中之義。面對發展所需、群眾所盼,廣大黨員干部要拿出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主動性,恪盡職守、迎難而上,積極營造有利于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文章強調,仍有不擔當、不作為等思維慣性盤踞在一些黨員干部的思想深處。有的當慣了“二傳手”,善于“甩鍋”“傳球”;有的“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不敢動真碰硬;有的習慣“領導不批示,堅決不落實”;有的精于務虛表態,善作表面文章;還有的教條刻板,回避矛盾、推諉拖延。八項規定精神要求樹立正確政績觀,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強化系統思維和科學謀劃,多做為民造福的實事好事,杜絕裝樣子、搞花架子、盲目鋪攤子。同時,防止作風粗暴,破壞營商環境;拒絕裝樣子,防止隨意決策。
將目光聚焦于校服行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地方仍存在不作為現象。以目前全國范圍開展的校服采購專項檢查來說,有力地打擊了校服采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腐敗行為,規范了市場秩序,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以法紀力量守護校園這片凈土。通過嚴格審查采購流程、監督資金流向,確保每一套校服都能以合理的價格、優良的質量穿在學生身上,守護校園風清氣正,免受不良風氣侵蝕。
然而,在這一積極行動推進的過程中,一種錯誤的論調悄然滋生并蔓延開來——多干事,易出事;要想不出事,盡量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在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很多企業叫苦不迭:已經簽訂好校服采購合同,卻因“學校不讓發”導致生產好的校服大量積壓在倉庫,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從表面上看,校長們似乎規避了潛在的風險,實則犧牲的是校園整體形象和學生群體利益,也侵害了家長作為校服購買主體的相應權益。
而在遼寧、江西等地推行的“一市一款”校服改革,則是行政亂作為的典型例證。江西各地掀起“一市一款”校服款式征集熱潮,試圖以統一管理提升規范與效率。但從改革思路看,這是典型的行政亂作為。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學校承擔校服選用主體責任,建立以管理人員、家長委員會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多方參與的校服選用組織,負責選用、采購、監督等工作,其中學生和家長代表占比不低于80%;校服選用采購確保公開、透明,教育行政部門要全程進行監督。
《意見》規范的校服采購模式是:校服采購可以采取學校自購、多校聯合采購、委托第三方采購等多種模式?!耙皇幸豢睢辈粚儆谄渲腥魏我环N模式,卻以“一市一款”為前提,由市級教育部門主導采購。在此過程中,教育部門擅自擴大權力范圍,越俎代庖,忽視了學校、家長及學生的參與權和選擇權。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教育部關于校服管理工作的初衷,也可能導致采購過程中的不公平、不透明,為腐敗行為留下空間。
遼寧、江西等地推行 “一市一款”,還反映出地方教育部門嚴重的政績觀偏差。實行 “一市一款”,短期內會讓學生著裝更加整齊、統一,這會讓一些地方官員覺得 “一市一款” 的改革很有成效。但這一改革舉措卻與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所倡導的精神背道而馳。學校應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發揮校服的美育功能,引導學生關注服裝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然而,在“一市一款”的模式框架下,要實現這一點顯然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