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師范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工程為統領,建構“學生中心、一線邏輯、育人規律、樹人追求”的理念,通過黨建引領、文化建設、隊伍入駐、數智賦能、條件保障、學生參與等有力舉措,全力發揮“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樹人大能量。
黨委統籌一線。堅持黨對高?!耙徽臼健惫ぷ鞯娜骖I導,成立信陽師范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校黨委會多次研究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統籌將社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建立完善的學生社區組織架構、健全的工作隊伍、與學校特點相適應的工作體制機制、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設立專門的預算經費支持,配備充足的建設資源、場地、軟硬件條件等,統籌推動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
黨建聯動一線。推進黨建進社區、進樓幢、進宿舍,促進社區與學院、教師與學生、高年級與低年級、線上與線下聯動,強化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將學生社區打造為黨建前沿陣地。打造特色鮮明的社區文化墻,依托大別山革命精神將黨史、紅色故事、優秀傳統文化等多樣化、多主題的文化內容附著在學生公寓長廊上,通過“沉浸式”教育,加深育人成效。推動黨支部進社區,確保黨的組織覆蓋到每一個社區角落。發揮“黨建進宿舍”功能型黨組織作用(建立了6個功能型黨組織、15個黨小組、“黨員先鋒宿舍”),把育人場域延伸到宿舍,從學生需求出發,創新“黨建+”模式,以黨建促思想引領、科研交流、志愿服務、心理健康、素質拓展,讓學生黨員在宿舍區活躍起來,彰顯示范作用。
力量下沉一線。學校建設學生心理中心、學生事務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學生文化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和學生體驗中心6個場所,推動院校領導、輔導員、專業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等N個育人力量入駐學生社區,打造6+N管理服務模式。出臺《信陽師范大學領導干部聯系學生工作方案》,納入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重要內容,納入院(系)級黨組織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指標體系。校院和處室領導班子成員主動進社區,每學期給學生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或形勢政策課,每人聯系1個學生班級或1個學生宿舍或1個學生社團等。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系點,校院兩級負責同志每學期到所聯系的黨組織(含功能型黨組織)至少參加1次組織生活或主題黨日活動。
思政扎根一線。創新推進“101”景明樹人行動,黨政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學生社區組織開展“談一談”活動,有效推動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促進學生成長相結合。持續推進“思政班主任”深入學生社區,加強學生社區思政工作力量。以14個輔導員工作室為依托,開展景明杯校園辯論賽、“誠信校園行”等活動50余場次。朋輩引領共成長,完善學生參與社區活動、日常治理的過程性評價辦法,出臺《譚山社區(書院)學生自治委員會考核辦法》將在學生社區日常表現作為綜合評價的重要方面。積極挖掘、培養和選樹參與社區治理、朋輩教育的學生典型,舉辦信陽師范大學校園明星、自強之星等評選活動,在社區開展宣講45屆次,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
專業圍繞一線。建立班導師制,引導專業教師分階段、有步驟地進入學生社區,開展學業指導和生涯規劃專題講座;引導專業社團定期在學生社區開展專業競賽、專業交流活動,實現“一專一賽”,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專業競賽類活動,有10余名同學在省級及以上專業競賽中獲獎。
服務匯聚一線。學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室及軍事教研室入駐社區,開展創業講座及活動,每周舉行升旗儀式,邀請軍事社團、退伍大學生開展愛國教育1次,社區的職業咨詢室、心理咨詢室全年面向學生開放預約咨詢,年接待個體心理咨詢超過800人次,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心理援助熱線等,做到接訴即辦,切實解決好學生急難愁盼問題。
數智賦能一線。學校利用“銀校合作”專項經費200余萬元,打造智慧學工平臺,讓調寢、退寢、評優評先、流程辦理等流程“一鍵”完成,讓學生少跑路;投資200萬元,在學生社區建立“六大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布局事關學生服務的部門入駐,以“集中服務、統一受理、及時反饋”為原則,整合業務資源,優化辦事流程,搭建一個集教育、咨詢、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線下服務平臺。依托“智慧校園”平臺實現了學生日常管理和住宿管理的聯動,將學校大門與學生公寓人臉識別系統實時聯動,感知學生客觀表現和行為軌跡,及時分析學生晚歸等異常情況,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理。通過智慧系統采集新生心理數據,篩選識別潛在困難學生,實現新生心理評估和危機篩查前置,通過心理關愛幫扶系統和大數據分析與服務系統,對十余類、多個部門數據進行精準識別和分析,篩查、發現、錨定重點關注學生。探索社區學生畫像系統,基于學生的個性、人際、能力、行為、評價等各維度百余項特征數據,科學形成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成長狀況。發揮數據分析、組合篩選作用,科學分析和精準細分學生群體,由“一類一策”轉變為“一人一策”,推動職能部門主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社區育人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