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以“硬件+軟件”“課程+師資”“活動+社團”為抓手,不斷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持續擦亮區域科技特色品牌,進一步拓展青少年科學教育參與體驗、學習理解、實踐運用路徑,確?!拔逵⑴e”融合貫通,助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再上新臺階。
聚焦“硬件+軟件”,加強科學教育支撐力度
一是頂層設計,謀劃區域科學教育三年規劃。加大區域對科學教育統籌協調與指導支持,借力“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建立政府支持、教育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積極謀劃區域科學教育三年行動規劃(2024—2026年),計劃到2026年,形成一個創新科學教育發展體系,培養一支滿足大科學教育需求的優質教師隊伍,建設一系列規范的科學創新教育空間,打造一批學??茖W教育特色品牌,通過建設“少年科學院”加大科學人才培育,不斷完善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大科學教育實踐體系。
二是硬件覆蓋,打造智能感知智慧校園環境。近三年,累計投入教育信息化經費超5000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萬兆光纖校園全覆蓋、互聯網統一出口和無線網絡全覆蓋,同時組建全省首張教育物聯網,依托拱墅教育專享云平臺、區域云數據中心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在線同步課堂等數字資源平臺。先后投建華師大附屬杭州學校STEAM創客中心、大成實驗學校造物中心、明珠實驗學校木工坊等多所人工智能區域學習空間,全區共35所學校添置人工智能教學硬件設備,建成70余個智慧教室和數字創新實驗室,打造開放互聯、智能感知、虛實融合的智慧校園環境。
三是軟件創新,搭建主題特色科技實踐平臺。一方面,全區中小學結合自身特色、區域資源,因校制宜開展科技實踐周、實踐月等活動,2023年共開展93次科技科普活動,如風帆中學開展以“科技創造未來”為主題組織分層分段的系列科技活動。另一方面,發揮拱墅大運河地理優勢,建設線上“大運河數字博物館”,通過聯盟學校深度合作互動,開展線上普及教育,構建個性化、普及性的科技創新教育項目。
聚焦“課程+師資”,深化科學教育底蘊厚度
一是基地建設,打造科學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成立杭州大運河STEM教學科研中心,承擔并組織三年中美課程平移,以國際視野引領本土探索,開發適合學生發展需求、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課程。同時建立大疆機甲大師、5G智慧模擬飛行、三維設計、無人機編程、智慧機器人等系列科學特色工作室共37個,在全區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各中小學校積極打造實驗、創客以及各類專題學習的新型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創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少兒工程院、校園農場、紅領巾氣象站、氣象科普館、航天航空館、地震科普館等校內科普實踐基地60余個。
二是建強師資,優化科學骨干教師培養體系。深入實施新時代運河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不斷優化“運河特級-運河名師-運河學科帶頭人-運河教學能手”梯度培養體系。開展長短學時培訓活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有機融合,積極發揮科學骨干教師輻射帶頭作用。目前,全區共有中小學科學教師933位,其中省特級教師4名、運河特級教師4名、運河名師29名、運河學科帶頭人79名、運河教學能手86名,努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學教師隊伍。
三是全面檢視,組建科學教育教學督導體系。成立由區中小學科學教研員、STEM教育研究員組成的科技教育研究小組,組建由區學科教研員領銜、骨干教師參與的合作團隊,研制含78個小學、33個中學必做的探究實驗目錄,多項科學類課題在省、市教育規劃課題立項,不斷加強區域貫通的實驗體系化指導。以實驗教學為載體,將學校實驗課開設情況納入科學教學視導和日常督導,實現100%全覆蓋。
聚焦“活動+社團”,提升科學教育實踐高度
一是競賽活動系統開展。全區范圍整合各類中小學科技創新競賽活動,規范管理賽事活動的申報、評審與組織。組織區校兩級科技節活動,開展車輛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創客、機器人、編程、信息等多個比賽項目,持續推動中小學生科技教育實踐深入開展。2023年4月至10月,召開“運河明珠”中小學生科技節,舉辦專項比賽15個大項、26個小項,共42所中學、57所小學參與比賽,專項競賽參與人數近3500人。同年3月召開區幼兒科技節,共72所幼兒園、1211名幼兒選手參與,扎實提升區內學子科技競賽水平。
二是特色活動科創融合。2021年,在拱墅區人民政府支持下,拱墅區教育局與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聯合主辦“太空探索”夏令營,開啟航天特色科普教育之旅。截至目前,全區已有33所學校、55名教師、356名學生分赴北京航天城與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等地參與活動。2022年,拱墅區落地首個“空間科學與應用科普基地”,先后培育了1所全國校園航空航天特色學校,3所浙江省航空航天特色學校,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
三是社團活動資源融通。不斷加強校內社團和課后服務X課程雙軌建設,目前全區中小學有創新類社團(如科技、創客、機器人等)100余個。2023年課后服務X課程中,校內外優質教師共開設人工智能類選修課763門,有力促進了校內外優質科技資源融通。同時,大力推進家校聯動機制,利用暑假、秋假等時間,對校內科學教育活動進行有益補充、加強,進一步拓展學生科學教育成長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