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九大以來,淮南師范學院黨委、行政帶領全校師生員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扎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構建“五育并舉”育人體系
學校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安徽省課程思政建設示范中心、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高校、省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項目建設成為德育教育的有力引領和教學支撐,逐步形成“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育人”的生動德育畫面。聚焦人才培養各環節,強化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建設,加強一流課程建設,強化過程性考核,實行課堂教學督導巡視、網絡實時監控與教學狀態周報制度,有效組織“三期”教學檢查,讓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新修建各類不同體育運動場地,開展各類群眾性和趣味性校園體育活動,公體課實行“必修+選修+俱樂部”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改革,逐漸形成了以競賽活動為載體,以運動會、體育文化月為高潮的校園體育文化品牌。圍繞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構建課程教學、藝術實踐、校園文化活動、藝術展演等分層次、多角度的美育育人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通識教育選修和必修課中開設勞動教育課,依托校內實驗室、大學生活動中心、工程實訓中心等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聚力推動專業內涵建設
學校積極落實國家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按照“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多方協同、分類推進、完善保障、全面提升”的專業建設基本思路,不斷提升專業內涵建設。針對技術升級和市場需求變化,新辦了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工科專業,初步形成了對接地方基礎教育和主導產業的應用型專業結構體系。出臺《淮南師范學院一流應用型示范專業建設實施方案》和《淮南師范學院教師教育類示范專業建設實施方案》,積極開展校級一流專業建設,在此基礎上獲批16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積極推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10個專業獲批省級“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養創新項目。有序開展專業評估和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修訂了基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的2020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進一步明晰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未來面向。
聚焦教師教育特色發展,用力服務基礎教育振興
學校高舉師范大旗,聚焦“育情懷,強技能,重綜合,培養教學基本功扎實、藝術素養突出的基礎教育教師”的教師教育特色發展目標,不斷推進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2018年學校與淮南市教育體育局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師范生培養。從2018年起面向新疆和田市開展援疆支教,先后三批共選派286名大學生志愿者和13名教師志愿者為邊疆基礎教育工作服務。
為解決周邊貧困地區師資緊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困難,學校長期堅持面向周邊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學校開展扶貧頂崗支教。在扶貧支教和援疆支教中形成“心系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主動服務國家教育扶貧戰略,在艱苦環境中鍛煉成長,踐行立德樹人大學宗旨”的炎劉模式。2015年9月至今學校連續開展十三期頂崗支教活動,1099名大學生志愿者的足跡先后走進淮南壽縣、阜陽潁泉、淮南鳳臺縣、毛集區和六安霍邱縣等地的基礎教育學校。2020年,學校與淮南市教體局和五十余所基礎教育學校簽訂三位一體聯合培養師范生合作協議,讓高校教師教育與地方基礎教育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17年《五教融合立德樹人 炎劉模式彰顯卓越》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021年《五同筑夢:高等教育援疆研究與實踐》再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打造學科競賽創新平臺,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始終堅持“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創新訓練-學科競賽”四位一體互動模式,秉承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科競賽思路,修訂出臺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明確學科競賽的宗旨、競賽范圍、競賽組織程序、管理機構職責、經費來源與管理、獎勵等,為學科競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激勵二級學院加強學科競賽建設,加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與實踐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作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逐步形成穩定的“品牌競賽項目”。2021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工作組發布2020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結果,學校在《2016-2020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前100》中位列第37名。近五年來,共有9129人次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較好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往昔已展千重錦,明朝更進百尺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將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感、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執著事業追求,積極投入到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去,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