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堅持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先手棋”,部省協同,整省推進,多元發展,加快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提供了有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優化布局結構,著力調整供需匹配度。圍繞落實湖南“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區域經濟發展部署,推動職業教育有效契合,初步形成“院校集群+功能板塊”“專業集群+產業鏈”的生態系統。一是注重職教發展與區域功能匹配。對接長株潭、湘南、環洞庭湖、武陵山區等四大功能區,有效匯聚政府、企業、學校多方辦學合力,支持全省主要行業和每個市州至少辦好一所骨干高職院校,每個縣市辦好一所示范性中職學校,目前全省擁有職業院校582所、在校生156.4萬人、教職工9.3萬人。二是注重院校布局與產業園區匹配。緊跟產業發展需要,引導職業院校向園區聚集,各地在省級以上園區布局職業院校212所、在校生93.6萬人(占比60%)。支持長沙、株洲、常德等6個城市在園區配套建設職教園區,其中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占地5000畝,累計投資220億元,9所院校入駐,在校生11萬余人。三是注重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匹配。堅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指導全省職業院校對接產業體系動態調整專業,引導每所高職重點建設3-5個、每所中職重點建設2-3個特色專業群,近三年新增專業點983個、撤銷專業點728個,面向一、二、三次產業專業數占比7.3:33:59.7,與全省三次產業結構比相適應。
推進內涵建設,著力增強創新驅動力。大力傳承以“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為內核的百年“楚怡”精神,統籌實施職業教育“楚怡”行動,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一是樹立標桿院校。實施“楚怡”高水平學校及專業建設計劃,推薦11所高職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全國第5),遴選立項省級“楚怡”高水平高職院校30所、高水平高職專業群150個,優質中職學校60所、優質專業(群)200個。二是建強師資隊伍。開展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立項“楚怡”教學團隊477個,培育認定“楚怡”教學名師151名、名師名班主任工作室180個、“楚怡”工坊105個,入選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34個(全國第4、中部第1)、黃大年式教師團隊5個(全國第5)。三是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智慧職教模式,申報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112個、信息化標桿學校63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69個,累計入選教育部數字校園試點學校35所(全國第3)。發揮教學標準的引導作用,開發國家專業教學標準65個、省級標準273個、校級標準1792個、其他標準1.48萬個。加強教研教改工作,每年立項省自科基金科教聯合項目100項左右、“楚怡”重點攻關項目10項左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700項左右。四是強化質量監測。創新開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檢查、學生專業技能抽查、高職畢業設計抽查和中職公共基礎課普測,將抽查結果與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專業評價、項目申報等掛鉤,形成質量監測閉環。
深化融合發展,著力聚合利益攸關方。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政、校、企協同,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體系同步建設、與技術進步同步升級,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一是擴大貫通培養規模。遴選60所高職院校、150所中職學校,開展“3+2”中高職貫通培養,年招生規模擴大到1.4萬人左右。遴選17所本科高校、30所高職院校,開展“楚怡工匠計劃”試點,聯合培養本科層次高素質技能人才,2023年首批招生1320人,2024年計劃招生2325人。遴選7所本科大學,實施“湖湘工匠燎原計劃”,技能競賽中的優秀選手免試專升本。二是搭建戰略合作平臺。對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湘繡、湘瓷等優勢特色產業,校企共建產業學院217個,成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6個,組建省級職教集團72個,立項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單位21個,株洲市產教聯合體入選首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推動組建跨區域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35個,培育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455家,入選全國首批產教融合試點省份。三是開展技術協同攻關。鼓勵職業院校聯合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聯盟,共建技術創新平臺462個,其中院士工作站14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3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6個,近三年共獲發明專利1267個、攻克技術難題1205個、研發新產品1494個。
擴大服務效益,著力提升技能貢獻率。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職業教育融入“國家制造2025”、“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建設大局。一是助力實體經濟。推動省政府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服務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的實施方案》,著力提升服務先進制造業的關鍵辦學能力,暢通先進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路徑,2023年高職院校為制造產業輸送畢業生6.44萬人,培訓企業員工227.2萬人次,技術交易到款額達14097萬元,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達92755萬元。二是助力國際交流。成立中非經貿合作、中國-老撾等職業教育產教聯盟,辦好中非經貿職業教育合作論壇,先后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職業教育標準643個,獲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2個,全省職業學校具備招收來華留學生資質18所,校企共建境外辦學點16個、海外培訓基地24個,每年開展技能培訓21萬人次以上,“湖湘文化+技能”國際交流品牌的效益凸顯。三是助力鄉村振興。在全省97個農村縣市均舉辦一所示范性公辦中職學校、每所農村中職學校均建設2—3個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組織40所國家、省“雙高計劃”學校結對幫扶51個脫貧縣的公辦中職學校,近三年全省高等職業院校參與鄉村產業建設項目900余個、培養涉農專業畢業生7萬余名,一大批“田專家”“土秀才”“新農人”成長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