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堪稱當前年代里最火的三個概念,不論怎樣的商業模式,扯上這三點,估值絕對翻一番,但是乍一聽它們之間好像互相有關系,又好像沒有關系,那么到底是什么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
還是要從云計算說起,云計算做什么的?一句話解釋就是對資源的管理,硬盤空間管理,Cpu算力管理,網絡帶寬??梢栽O想一下,如果你平時打游戲,雖然只需要買一臺電腦,但是還是需要仔細研究電腦的cpu、顯卡型號,并計算一下自己家的網絡帶寬會不會有延遲,放到一個公司里,他需要超過1000臺電腦,如果每一臺都這么研究、配置、運維、同學會瘋的,那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讓配置更加靈活,想要多少就來多少,完全不用考慮背后每一臺電腦怎么做配置,這就是云計算誕生的初衷了。云計算最大的優點就是兩個靈活性,第一個時間靈活性,想什么時候要就什么時候要,需要的時候一點就出來了;第二個是空間靈活性,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云盤給每個人分配的空間動不動就很大很大,隨時上傳,隨時有空間,永遠用不完,俗話說由奢入儉易,由儉入奢難當,程序員們用上了如此好用的產品之后,就在云計算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第二個,我們再來講講大數據,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只有數據大了,他才有智慧,但實際并非如此,再小的數據也有智慧,過去的信息量沒有那么大,大家獲取信息的方式是讀書看報,同樣能夠產生價值,只是后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數據變得很多,人類已經難以對龐大的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了,才產生了大數據的概念。但是大數據的原始信息是十分雜亂的,只有經過梳理和篩選才能夠稱之為信息,信息會包含很多規律,我們將信息中的規律總結出來,就可以稱之為知識,知識多了就可以改變命運。例如很多做電商的商家都會問你,看我收集了這么多的數據,能不能基于這些數據來幫我做下一步的決策,來改善我的產品;例如讓用戶看視頻的時候,旁邊彈出廣告正好是視頻里出現的商品;再例如讓用戶聽音樂的時候,推薦一些與歌手相關的衍生品。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有些明白了,就是大數據需要非常多的電腦湊在一起,不停的算才能產出知識,而云計算的靈活性正好完美符合了大數據的需求,所以說云計算需要大數據,大數據需要云計算,二者就這樣結合了。
那么人工智能又與前兩者有什么關聯呢?雖然說我們有了大數據,能夠總結規律,產生知識,但這種知識是基于規律的,而非人性,比如在淘寶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想要的東西不會搜,搜出來的東西又不是我想要的,這個時候人工智能就登場了,它誕生的初衷便是教會大數據什么是人性化,就是教給機器知識,或許我們把人的推理過程總結成規律,告訴機器,讓機器根據你的提問推理出相應的回答。但是發現這個行不通,就像語言翻譯一樣,語言的表達千變萬化,規律太難總結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想,機器是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物種,能不能讓機器自己學習,例如當人們看到美女瞳孔會放大,但這個過程絕不是大腦,根據身材比例進行規則判斷,也不是讓人生中看過的所有美女都統計一遍,而是神經元從視網膜出發到大腦再回到瞳孔,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很難總結出每個神經元對最終結果起到了哪些作用,反正就是起作用了。于是人們開始用一個數學單元模擬神經元,這個神經元有輸入也有輸出,輸入和輸出之間通過一個公式來表示,輸入根據重要程度不同影響著輸出,加N個神經元通過像一張神經網絡一樣連接在一起,就誕生了神經網絡,可以說,神經網絡將人工智能的底層算法打通了,是未來實現機器智能的最重要一環,你看人工智能就是要算算算,跟計算的關系就更加不一樣了。
所以當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整合起來,便完成了相遇、相知、相識的過程,指不定未來的某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的網戀對象還真是電腦,而且是在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