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福建省教育廳指導,福建省高校產業學院發展聯盟、福建理工大學主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文華在線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福建省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改革暨產教融合發展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本次會議以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為核心,匯聚福建省教育廳代表、省內40余所高校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專家、頭部企業技術骨干等200余位嘉賓,圍繞“AI+教育”生態構建、產教融合機制創新、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切實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國建設,助力產教融合深度發展,更為福建省乃至全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注入新動能。
政產學研協同聚力
賦能福建產教融合新生態
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黃建順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已成為教育變革的核心引擎,國家已將“人工智能”列為教育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教育數字化戰略。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黃建順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發布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十條措施,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福建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當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已從技術輔助躍升至重構教育生態的關鍵期,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壁壘,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未來,福建省將強化頂層落實,深化產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矛盾,同時堅守數據安全與倫理底線,推動科技與人文教育融合,共同構建個性化、智能化、福建特色的高教新形態,為教育強省強國注入澎湃動力。
福建理工大學校長韋建剛
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交匯點,需聚焦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改革,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福建理工大學校長韋建剛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福建理工大學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為指引,切實推動AI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布局數智賦能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等領域,并匯聚各方力量構建數智化轉型生態,奮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理工大學。同時,他呼吁各界同仁深化交流,共探人工智能與產教融合的新路徑,為構建福建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作出積極貢獻。
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部長盧永平
當前,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態,AI技術研究等領域的人才短缺,正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推向破局的戰略高地。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部長盧永平在致辭時表示,華為以“技術賦能+生態共建”雙輪驅動,在福建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推動鯤鵬計算產業生態發展,建設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并孵化適配教育場景的昇騰AI方案;攜手廈門大學等高校構建AI應用,形成規?;痉缎?。未來,華為將以“加快共建產業學院、推進校級自主創新算力平臺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AI賦能教育轉型路徑,助力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地的同時,為福建省培育更多數智人才,夯實福建數字經濟發展根基。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
人工智能作為引發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新質生產力,正重塑科研范式、教育形態及人類文明,但其在創造力、情感、道德等核心領域仍存局限。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在題為《人工智能何以賦能教育轉型發展》的報告中強調,培育引領變革的創新人才需構建教育全要素轉型框架:理念層面堅守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融合,模式層面借力DeepSeek等大模型重構知識生產體系,手段層面發展精準教學與智能管理,場景層面開拓沉浸式學習等新空間,生態層面則需筑牢算力、數據、算法的安全底座?;谶@一理論,同濟大學提出了“1+N+1”賦能路徑,通過設立工程智能、醫學人工智能等五大交叉研究院推動學科重構,并實施“學科創新賦能、AI+X師資培育、數智治理完善”三大行動,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可復制的改革范式。
多元主體協同創新
構建福建產教融合新范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在報告中認為,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構建"新理念、新體系、新范式、新內容、新治理"五位一體的智慧教育框架,并且注意基于教育的本身和學生需求評估新技術的運用。同時,面對AI引發的"智慧涌現"現象,高校需要通過產教融合實現“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師學院,培養兼具批判思維與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師,方能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福建理工大學副校長劉國買
福建理工大學副校長劉國買在報告中強調,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產業與教育脫節問題的重要舉措,應當遵循“堅持中國特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產業為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時代導向”五條原則和“結構分解、多尺度管理、投入產出與合作博弈分析、力的合成、數字思維”五大方法。他分析了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傳承、產業為要、與區域共生、學科交叉融合、跨界發展”是現代產業學院五大特征,并介紹了福建理工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發展歷程和建設實踐,指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核心在于通過資源整合能力、優化運行機制,以此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王隆杰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王隆杰表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與華為通過“九個共同”合作模式,深度融合產教資源,共同培育ICT高端技能人才。通過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與教材,并建設實訓基地,深職大已培養出340名通過華為HCIE認證的學生,其中不乏全球及全國高職院校首個認證獲得者,以及華為ICT大賽中全球特等獎獲得者,充分展現了該合作模式下的教學成果。這一模式不僅形成了職業教育“課證共生共長”理念,更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標桿范例。
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副部長袁亞儒
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副部長袁亞儒表示,華為依托“鯤鵬+昇騰”全棧自主創新技術體系,構建“算存網云安智”教育數字基座,圍繞“人工智能+教育”,推出覆蓋智慧教學、科研計算與校園管理的全場景“1+3”解決方案。目前全國2000余所高校已應用華為教育數字化服務,其中上海交大、東南大學等10余所頂尖高?;跁N騰平臺部署校級AI算力中心,實現教學效率提升30%、科研創新加速。未來,華為將繼續致力于自主創新,更好地服務高校的科研創新、教育教學、智慧校園建設和人才培養,助力我國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人民網文華在線董事長金善國
人民網文華在線董事長金善國表示,依托華為昇騰算力、鴻蒙生態、DeepSeek大模型的自主創新技術底座,文華在線推出了“三融合”智慧教學解決方案,通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AI+教學”深度融合,構建覆蓋教學全場景的智能化體系,全面賦能高等教育改革。目前,AI智能體等方案已在天津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浙江樹人大學等地落地實踐,形成動態知識庫等六大核心能力,通過鴻蒙生態實現教學全場景互聯,為高等教育的數智化轉型樹立可復制的標桿范例。
當天下午舉行了產教融合發展暨產業學院建設交流論壇,福州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夏巖、華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歐聰杰先后作了主題報告,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武夷學院圣農食品學院等兩家產業學院代表分別介紹了建設經驗和特色做法,各參會代表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福建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黃文華對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推動工作作出部署,強調要瞄準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發揮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優勢,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打造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數字教育賦能牽引高地,為新時代新福建建設貢獻教育力量。
此次“福建省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改革暨產教融合發展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標志著福建省在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以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實踐,為全國教育數智化轉型提供“福建范式”。展望未來,福建高等教育必將以此次會議為起點,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浪潮中勇立潮頭,打造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福建范式”,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澎湃的東南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