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推動泛在可及的首都終身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落實北京市教委等十六部門印發的《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 年)》(京教職成〔2021〕19 號)文件精神,4月至6月,在北京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指導下,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聯合基礎教育學院、生物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航空工程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等二級學院共同承辦了2025年“數字讀北京,京韻進社區”工作,積極開展“五個一” (一本城市之書、一張學習菜單、一場文化講座、一次教育游學、一份成果推介)活動,將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帶進了社區、課堂和家庭,促進了學習型社會建設。
在 “一本城市之書” 閱讀活動中,學校各學院共705 人依托 “京學坊” 社區學習小程序“朗讀者” 軟件,采用“集體 + 個人”“線上 + 線下”“比賽 + 分享”等形式,開展了“典耀中華?京韻傳薪”線上線下朗讀活動,青少年組有614名學生參與,成人組有84名教師參與,文化經典在學校全年齡段實現深度傳播。
“一張學習菜單”活動中,學校整合各學院專業資源,成功實施了30 項《學習資源菜單》活動,涵蓋了科普教育、非遺傳承、職場技能、心理成長等多個維度,內容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滿足了市民多樣化學習需求?;顒硬捎镁€上課程、數字資源、線下講座、講座+互動體驗、講座+實踐制作等多樣化形式,累計舉辦了40 場,惠及了2406 人次。航空維修、無人機等科技類活動,給參與者提供操作機會,幫助掌握基礎操作,部分學員表示 “對航空維修行業產生職業興趣”;公文寫作、溝通技巧等生活類課程實用性強,幫助學員解決了日常工作的實際問題;非遺與歷史文化類活動中,提供了抖空竹、團扇、刺繡、中軸線等有底蘊、接地氣的文化知識,加深了學員對北京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藝術創作類活動則激發居民創造力,增強成就感與社區歸屬感。這些活動助力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提升了基層治理活力。
“一場文化講座” 活動中學校提交了37 項師資情況,基礎教育學院《京華竹韻?健行人生 —— 抖空竹的非遺密碼》與藝術設計學院《非遺景泰藍工藝的前世今生》入選市級師資庫,為全市文化講座提供了專業支持,推動非遺文化深入社區。
“一次教育游學” 活動,學校申報了3 項社區教育游學項目,聚焦非遺傳承與科技實踐,部分項目擬在全市推介展示。
“一份成果推介”活動中,學校系統梳理工作成果,提交了總結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全面記錄活動成效,為后續社區教育經驗推廣奠定了基礎。
本次工作形成了“全齡段、多維度、廣覆蓋”的活動格局,參與授課教師 30 人、志愿者負責人 24 人,累計開展活動超 50 場,直接參與人數超 3100 人次,輻射大興區、通州區等 8 個區、15 個街鎮、35 個社區,獲潞河中學附屬學校、楊莊街道、榮華街道等社區、學校的官方公眾號專題報道,線上課程也在 “智慧職教” 等平臺推廣,擴大了學校的社會知曉度和社區教育品牌影響力。
繼續教育學院作為本次工作的統籌單位,牽頭成立社區教育專項工作小組,制定《2025 年社區教育工作實施方案》,細化“五個一”任務清單與實施路徑。通過召開工作啟動會、季度推進會等專項會議,聯合各二級學院整合資源,在活動策劃、課程開發、落地執行等環節精心組織,推動 “數字讀北京,京韻進社區”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未來,學校將繼續依托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市民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在傳承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賦能社區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等方面彰顯更大價值,為服務首都教育現代化、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貢獻職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