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淮學院堅持以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學校內部治理,引領教育變革創新,數字底座建設飛速發展,智慧校園環境加速構建,數字應用場景立體多元,高效賦能事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底座建設飛速發展。在全省率先完成無線網絡和5G網絡室內外全覆蓋,網絡出口帶寬和覆蓋范圍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校園網從早期僅有有線網絡覆蓋、寬帶出口帶寬只有百兆,到實現有線無線網絡室內外全覆蓋、寬帶出口帶寬超萬兆,實現了IPv4、IPv6雙棧運行,寬帶出口帶寬達34700Mbps。完成5G+雙域專網建設,校內5G上行(速率)150M,下行600M,顯著提升了師生用網體驗。數據中心建設從無到有,實現全模塊化和虛擬化,數字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建成可視化數據中心,部署三組風冷通道共計52套機柜,提供了2184槽可用機架空間,擁有各類服務器近百臺,構建了云計算平臺。機房共部署虛擬機500多臺,存儲容量達1360TB,支撐著超過40套業務系統和相關平臺的運行。
孿生智慧校園加速構建。黃淮學院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 實現智慧教室從0到100的躍變,專屬APP從無到有,基礎平臺從最初的統一門戶到現在形成“3+3+1”(3個基礎平臺+3個中臺+1個創新應用平臺)的智慧校園新框架,構筑了“互聯網+”和“5G+”環境下的孿生智慧校園。全方位構建智慧教室系統、數字學習空間、智慧運維系統、課堂教學互動系統、遠程同步教學系統和教學督導與評課系統,實現了可視化呈現教學過程、智能化開展教學評價,促進了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建立了從校園網IP 管控、數據中心安全防護到互聯網出口白名單的多層次安全運營體系,實現了數據運轉全程可監測、安全風險全域可感知、安全事件全程可閉環響應,有效保障了學校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
數字應用場景立體多元。全面建成高質量“數據中臺”,累計匯集數據近億條,發布數據API60余個。數據共享單元實現了一站式網上審批,審批流程服務至今被調用30多萬次,最快流程服務僅耗時40秒,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學校智慧融合門戶年均登錄使用達4萬多次,“云上黃淮”專屬APP年訪問量達20多萬次,實現了師生辦事服務的移動化與智能化。積極推進校園物理空間和虛擬網絡空間的有機融合,構建了5G+可視化位置服務平臺。先后建設超過49萬平方米的校園地圖,50多個室內外的全景點位,實現了包括樓宇孿生可視、位置分享、校園導航、地標搜索、態勢感知在內的多個智慧可視化孿生功能。建設14個位置應用,賦能10余個第三方應用,用戶訪問次數達40多萬次。
“十四五”期間,黃淮學院將深入推進多網融合的高速網絡建設,構建新一代數據中心和安全中心,實現云、網、端有機融合,形成新時代智慧校園新底座。持續推進數據治理,不斷優化完善數字資源,結合5G+元宇宙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信息融合共享與服務智能觸達,通過校園元宇宙賦能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系統構建師生數字生態。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信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進入以數據賦能業務的DT時代,重構學校業務要素,以數字化、數智化推動教育質量變革,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推動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