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寄托著千家萬戶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持續優化優質教育資源布局,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深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促進普通高中特色多樣化發展,著力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奮力書寫人民滿意的教育答卷。
優化教育供給教育設施日臻完善。位于江北新區的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西灣校區,擁有“高大上”的教學樓、綜合樓,還有一座室內體育館和高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圖書館、報告廳、餐廳等,音樂、書法、美術、勞動、科學等專用功能教室及理化生實驗室配備到位,另外,教學場地、活動空間十分充足……
近年來,蕪湖市大力發展高質量普及普惠學前教育,持續優化公辦園布局規劃,開展“安心托幼行動”,新建公辦園,規范管理民辦園,推進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2021年以來,累計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0所,新增公辦學位12090個,其中2023年秋季新增公辦學位3510個,幼兒園延時服務實現全覆蓋。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布局,2023年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0所,新增學位13800個。推進集團化辦學,全市共成立基礎教育集團147個,優質學校辦分校(分園)450所,通過優質學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一批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走上優質發展道路,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近80%。
蕪湖市加強人才引育力度,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近三年從市域外累計引進149名教育高層次人才,實施“行知計劃”,分層培養卓越教師445名,其中蕪湖市名校園長62名、名班主任117名、名師84名、學科帶頭人182名;培養市級骨干教師874名。
落實“雙減”探索育人新模式。自教育“雙減”政策出臺以來,蕪湖市多措并舉提升校內教育教學質量,豐富課后服務供給,并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
狠抓教學質量,為學生減負創造條件。加強作業研究與指導,評選“悅成長”創新作業設計與實施案例,赭山小學作業管理案例入選全國第六批學校落實“雙減”典型案例。
嚴管培訓機構,為學生減負營造環境。全面推廣國家校外培訓監管平臺應用,加強預收費資金監管,已納入平臺實現全流程監管機構(學科類、非學科類)344家,動態監管培訓課程2066個、訂單1.4萬余個,監管資金2127.78萬元。
拓展課后服務,為學生減負提供保障。推動課后服務體系化,開發“五育”融合課后服務課程。開發“明日行知 青悅課堂”大學生志愿者課后服務項目,數百名安徽師范大學和安徽工程大學優秀大學生走進校園,向市區30多所學校提供涉及藝術、體育、科技等豐富的特色課程。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覆蓋率達100%,對有需求的學生實現了課后服務全覆蓋。
教育“雙減”做好科學加法,與市科協共同開發“悅創科學+”項目,遴選264名科技專家、科普教育專家,以及蕪湖科技館等50所科技場館聯盟加入“雙減”工作,打造24個“科創筑夢”助力“雙減”試點學校和單位,47所中小學掛牌全國“科技館里的科學課”試點示范校。
啟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暨課后服務信息化試點項目,35所小學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特色課程試點,45所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管理平臺應用試點,蕪湖市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系統推進“大模型”技術應用課后服務試點的城市。
深化產教融合 推動職業教育穩健發展。蕪湖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著力瞄準就業市場,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同時為學生就業創造優越的條件。
依托蕪湖經開區,由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蕪湖市產教聯合體被評為國家級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南陵縣獲評省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縣區,獲獎勵經費300萬元。5所高職院校、13個專業群入選安徽省“雙高”建設計劃,2所中職學校成功獲批高職中專分校。遴選申報安徽省“六百工程”,全市共獲批安徽省職業學校江淮職教名師4人、江淮技能大師2人、在線專業精品課程2個、產業專業合作鏈雙鏈長2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1個、教學創新典型案例5個。
一項項教育數據,一個個教育亮點,描繪出我市教育事業新篇章,書寫用心用情托起孩子幸福美好未來的新答卷。蕪湖市將不斷改革創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葉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