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教育廳印發《關于公布2022年省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的通知》。經申報推薦、專家評審和公示程序,決定授予350項教學成果為2022年省級教學成果獎,其中: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5項、一等獎30項、二等獎60項;職業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5項、一等獎25項、二等獎45項;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39項、一等獎49項、二等獎72項。
2022年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特等獎(15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融合共生、潤物無聲: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十年實踐探索 | 黃麗萍 周 靈 陳秀鴻 李 茗 李 華 莊學恩 | 福建教育學院(第1、3、5位)、福州屏東中學、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福州屏東中學屏北分校 |
2 | 享受運動·健康成長: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十年實踐探索與創新 | 吳海云 張麗珠 吳艷青 樊麗青 吳 茜 翁仁媚 | 建甌市實驗幼兒園(第1、2、4-6位)、南平市教師進修學院 |
3 | “適性·多元·發展”:區域融合教育課程的實踐探索 | 王文龍 詹秀玉 張麗思 蘇永遠 陳惠玲 朱燕華 | 廈門市海滄區晨昕學校 |
4 | “高粱+”跨學科實踐育人的20年探索 | 陳四梅 蔡 瑾 王秋芬 李慧真 王四偉 鄭玉寶 | 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 |
5 | 鄉村振興背景下“五導五階”鄉村幼兒教師研學體系實踐探索 | 顏曉燕 林 娜 郭俊格 王 鳳 李嫣紅 許以姍 |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第1-4位)、泉州臺商投資區湖東實驗幼兒園、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幼兒園 |
6 | 制度化 專業化 常態化:古田家校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的十年探索與實踐 | 吳 明 吳 謹 郭曉瑩 江承杏 龍 華 陸江建 | 古田縣家庭教育中心(第1、4、5位)、古田縣教師進修學校、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古田縣第一小學 |
7 | 小學“語用核心內容”體系構建的18年研究與實踐 | 范國強 歐爭青 朱春煙 葉海云 楊柳青 田春峰 | 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第2、3位)、廈門市湖里區金尚小學(第4、5位)、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山亭中心小學 |
8 | 融合科技創新活動的地理實踐課程建構與實施 | 徐曉玲 陳詩吉 林秀蓮 林 華 林小紅 | 廈門第六中學、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廈門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 |
9 | 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一致性”實踐與探索 | 陳新華 張賢金 陳文婷 阮麗娟 黃 莉 藍毅斌 | 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福建教育學院、漳州一中(第3、4位)、云霄一中、漳州三中 |
10 | “三融三進三評”閩南非遺校園活態傳承模式20年探索 | 曾鳳蓉 吳婷婷 郭嵐靜 林 茵 陳鵬騰 莊儀娟 |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 |
11 | 一體化視域下思政課協同創新體的建構與實踐 | 歐 捷 陳祥龍 吳紅紅 邱晨旭 葉素貞 傅曉華 | 南平市高級中學(第1-3位)、南平市教育局,南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第5、6位) |
12 | 以美融通,五育并舉:全面育人體系的創新實踐 | 付曉秋 呂云萍 朱黎兵 倫 濤 姜 源 張 澤 | 廈門英才學校(第1-3、6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中學 |
13 | 百年傳承·三維多元:校園足球課程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 廈門第二中學 | 廈門第二中學 |
14 | 筑基、明道、領航、成就——數學拔尖人才的發現與培養的福建師大經驗 | 王長平 陳清華 柯躍海 沈建和 肖民卿 柯品惠 | 福建師范大學 |
15 | 影像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融合模式構建的10年探索與實踐 | 魏獻策 陳曉婷 林月華 蘇玉濱 陳冠蓉 陳益嚴 | 泉州實驗中學 |
二、一等獎(30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問題解決:幼兒數學教育十年探索 | 周奕蘋 林 瀅 蔡 萍 甘麗萍 楊麗彬 周 愉 | 漳州市實驗幼兒園(第1-5位)、漳州市實驗幼兒園薌城分園 |
2 | 跨界學習,奠基未來:小學科學融創教育19年探索與實踐 | 吳永發 易增加 游卓曦 黃梅玲 林梅蘭 林宏宇 | 廈門海滄延奎實驗小學(第1、2位)、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廈門市翔安區教師進修學校、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廈門市松柏小學 |
3 | 三定三全·六元一體·一核五要:小學科學教學評系統的20年建構與實踐 | 何美惠 林云娥 許萍萍 陳謝華 盧雪文 李淑淳 | 泉州市實驗小學 |
4 | 基于青少年科學院制的課程集群建設和育人方式變革的創新與實踐 | 沈慈勇 陳金明 曾達穎 蔡賜福 蘇清水 陳祝富 | 晉江市養正中學 |
5 | 縣域普通高中創新人才育人方式30年探索實踐 | 陳平生 繆向光 陳 雄 陳 明 李 錚 鄭壇建 | 福安市第一中學 |
6 | 雙向?雙驅?雙效:US協同教研賦能小學“減負增效”的10年探索實踐 | 雷培梁 黃曉冬 蘇明強 李尚生 洪麗菊 陳東旭 | 泉州師范學院(第1、2、3、4位)、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泉州臺商投資區民族實驗小學 |
7 | 幼兒園音樂演奏活動21年的實踐探索與研究 | 林 珍 程 英 孫彩霞 陳 艷 李佩琳 曾慧琴 | 福建省金山幼兒園(第1、3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莆田科技職業技術學校、福建省實驗幼兒園泉州分園、福建省實驗幼兒園 |
8 | 小學英語“LTSAE”閱讀教學模式的10年構建與實踐 | 黃瑜香 林平珠 黃方卉 曾苗玲 蘇一揚 鄭冰冰 | 泉州臺商投資區民族實驗小學(第1、3、6位)、泉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泉州臺商投資區第八實驗小學、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
9 | “思維英語”減負增效教學建模與實踐創新 | 周大明 蔡銀環 林素芬 樂 園 陳美華 陸正琳 | 福建教育學院(第1、2、3位)、三明一中、石獅永寧中學、福州一中 |
10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醫藥文化特色課程1345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 許真真 鄭安徽 汪釗鋒 黃雪玲 劉瑞紅 楊一軍 | 泉州市豐澤區泉秀實驗小學 |
11 | 五育融合校本評價體系構建的19年研究與實踐 | 蔡曉芹 呂月云 楊 瑾 許溫明 傅寶青 張江鋒 | 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 |
12 | 從脫困生存走向優質發展:長汀新橋中學適才教育育人體系構建實踐 | 嚴富雄 嚴立新 嚴立明 王永煒 許春香 余金玲 | 長汀縣新橋中學(第1、2、4、5、6位)、長汀縣館前中學 |
13 | 《自主·體驗·創造:幼兒園適宜課程建設與實施》 | 姚莉娜 陳婷婷 李嬪琦 陳 彥 傅立萍 黃婷婷 | 廈門市第十幼兒園(第1、2、4、6位)、廈門市華僑幼兒園(第3、5位) |
14 | 融合?創造?活態:幼兒園“閩南童謠游戲”課程建設的18年探索實踐 | 陳白鷺 陳玓瓅 許心心 張珊珊 吳雙玲 賴雅玲 | 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
15 | 融通教學推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 戴志龍 占曉芬 楊少惠 | 漳州市第五中學 |
16 | 探索特教幸福教育新課程, 賦能培智發展新樣態 | 甘 霖 池史霞 方婷婷 林楚楚 徐麗琴 柯欣然 | 福州市倉山區培智學校 |
17 | 高中數學“‘生’動教學”樣態構建實踐 | 蔡海濤 柯躍海 周玉寶 林 偉 謝新華 林 敏 | 莆田第二中學(第1、5位)、福建師范大學、泉州市豐澤區教育局、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莆田第一中學 |
18 | 情境·情思·情智: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模式12年實踐研究 | 林建明 龔哲山 盧慧敏 鄭桂珊 譚道勇 李章飛 | 莆田第五中學(第1、2、6位)莆田第二中學、莆田市外國語學校、莆田哲理中學 |
19 | 語言學習和思維培育的融合:“學思英語”理念的12年研究與實踐 | 林 艷 邵水平 郭 強 林 燕 賀 娟 曾蘭銀 | 福建師大附中(第1、4-6位)、同安一中、福州時代中學 |
20 | 跨域趣探:小學科學立體化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 徐晨來 高 翔 吳秋影 林 祺 林瑩瑩 黃 威 | 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廈門市湖濱小學、廈門市梧村小學、廈門市濱東小學、廈門市翔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
21 | 課程視域下,小學數學校本化“1+1”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 | 林 勇 陳雅瓊 曾曉宏 楊秀平 王愛萍 張 燕 | 南平實驗小學 |
22 |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 | 何麗杰 郭貫群 王 宇 林 潔 幺建鵬 張 衡 | 廈門第一中學(第1、4、5、6位)、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
23 | 中學數學教研組建設“三課”聯動模式實踐研究 | 林運來 邱 云 姚躍林 曾繼成 陳清華 劉暾東 | 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第1-4位)、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 |
24 | 基于閩都優秀文化傳承育人的福州方言入校園10年探索與實踐 | 練暑生 楊彥偉 鄭 麗 侯協添 何 偉 唐若石 | 閩江學院(第1、3、5、6位)、福州市烏山小學、福州高新區第一中學 |
25 | 小學數學“思辨課堂”27年探索實踐 | 黃 興 張延芳 鄭圣發 | 福州市鼓樓實驗小學(第1、2位)、福州市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 |
26 | 任務群建構?項目式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20年實踐與探索 | 許麗美 劉 旭 王靜平 鄭東煒 洪晶晶 傅奇平 | 福州市茶園山中心小學(第1、2、5、6位)、福州市屏西小學、福州市林則徐小學 |
27 | 區域推進民樂文化傳承的“四融合”模式實踐探索 | 易增加 周如珺 王美勤 陳春濱 李 超 黃燕紅 | 廈門海滄延奎實驗小學(第1、2、3、5、6位)、廈門市海滄區青少年宮 |
28 | 多場景“空中課堂”教育模式的20年實踐與研究 | 郭力丹 葉育新 陳雪玲 金 亮 林主敏 趙一文 | 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第1、3-6位)、福州市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 |
29 | 助力鄉村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閩師模式”探索與實踐 | 陳榮生 林明華 鄒明忠 郭曉瑩 陳 玉 黃紹川 |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第1-5位)、永泰縣教育局 |
30 | 小學數學“文化+”教學20年探索實踐 | 林 青 陳建洪 蔡淑娥 張麗芳 崔玉蘭 鄭秀忠 | 莆田市實驗小學(第1、2位)、莆田市城廂區筱塘小學、莆田市荔城區梅峰小學、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涵江區教師進修學校 |
三、二等獎(60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泉州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體系的實踐探索 | 俞 芳 陳軍宣 蔡冬雅 楊東紅 顏曉燕 黃文振 | 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泉州市教育局(第2、6位)、晉江市東石鎮中心幼兒園、泉州市刺桐幼兒園、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2 | 根植本土資源 厚養中國兒童:幼兒園文化啟蒙教育實踐研究 | 顏毅真 陳淑媚 周維維 蔡曉玉 蔡秀娟 陳 鷺 | 廈門市同安區實驗幼兒園 |
3 | 中學語文混合式課外閱讀組織與評價10年實踐研究 | 許家豪 宋益慧 林慧貞 黃京琛 林 丹 范秀植 | 莆田第二中學(第1-3位)、莆田第十七中學、莆田市涵江區三江口鎮中學、莆田哲理中學 |
4 | 小學名師“臨床專家型”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索 磊 暴 俠 鄭美玲 趙 璟 郭 群 陳慧蓉 | 閩南師范大學(第1、2、5位)龍文區教師進修學校、龍溪師范附屬小學(第4、6位) |
5 | 構建高效靈動的易趣課堂 | 鄭廣成 高友潤 鐘建林 倪 琛 陳凱平 李文靜 |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第1、2、4位)、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福州市群眾路小學 |
6 | 小學道德與法治“融情活動化”課堂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 黃 檸、邱小鷹、洪濱、林松坡、何遠鵬、莊 燕 |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
7 | 小學德育質量監測工具:原理和應用 | 高本光 鄭云清 蘇培園 王亞珍 姚金治 林祎晞 |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第1、2位)、福安市教師進修學校、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晉江市靈源街道華林小學、平潭中湖小學 |
8 | 以體樹人:基于排球文化的小學1+3+X教育模式的百年實踐 | 洪良清 張紅綢 黃純蓉 蔡麗英 林迎迎 蔡燕燕 | 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小學 |
9 | 中文覺醒:漢字立體傳承綜合實踐活動體系構建與推廣 | 史雙田 王志紅 黃錦順 徐洪濤 卓美源 黃燕燕 | 南安第一中學 |
10 | “3331” 立體三維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 張向東 鄭 華 陳明祥 洪猛超 洪雙白 | 泉州第一中學、泉州市第六中學、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省南安市龍泉中學、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 |
11 | 人工智能多模態悅讀育人模型與實踐研究 | 葉青林 孔祥增 唐 孜 胡俊英 蔡銀環 吳劍琴 | 福州市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福州第十中學、福州第七中學(第4、6位)、福建教育學院 |
12 | 核心素養視域的中學數學“三合課堂”的構建與實踐 | 王國芳 陳清華 范 偉 余 慧 洪金堅 陳桂芬 | 浦城三中、福建師范大學、南平教師進修學院、南平劍津中學、福建省南安市龍泉中學、三明九中 |
13 | 啟蒙滋養:幼兒園傳統文化情境教育實踐探索 | 陳建超 吳荔紅 吳明洪 吳 敏 黃阿香 翁 敏 |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第1、3位)、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附屬實驗幼兒園、泉州市刺桐幼兒園、龍巖市實驗幼兒園 |
14 | 稚真善美 賞讀思辨:幼兒故事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 朱曉梅 林茂華 劉彩霜 王 焰 蘇 泳 林雅靜 | 廈門市思明區藝術幼兒園(第1、2、3、5、6位)、廈門市嘉華幼兒園 |
15 | 玩·用·創:幼兒園數學教育游戲化的新范式 | 楊 芬 林華幀 楊玲斌 李 敏 李麗凌 林世艷 | 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第1、5位)、福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霞浦縣實驗幼兒園(第3、4位)、屏南縣新蕾幼兒園 |
16 | 以智能融合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課程創新實踐 | 繆佩君 陳 峰 陳鳳玉 程 奇 隋玉玲 劉建榕 |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第1-3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附屬第一幼兒園、福建師范大學 |
17 | 喚醒.架設.養成:指向幼兒思維生長的繪本閱讀活動十五年實踐探索 | 池麗英 余 萍 劉菲菲 陳 婕 | 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第1、3位)、龍巖市直機關幼兒園(第2、4位) |
18 | 基于養成教育的幼兒園生活課程10年的實踐與探索 | 楊梅芳 黃 瑂 楊麗芳 李松欽 陳麗萍 柯亭亭 | 莆田市城廂區第一實驗幼兒園 |
19 | 基于傳統底色指向融合創新的幼兒園美育課程實踐探索 | 林云芝 林明燕 張嘉臻 馮 偉 劉偉群 陳煒靜 | 福州市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幼兒園 |
20 | “趣讀慧寫”:幼兒園前閱讀前書寫能力培養的20年實踐與探索 | 張 嵐 林偉鋒 歐美榕 趙 葵 陳增艷 翁增云 | 福州市兒童學園 |
21 | 巧手編織未來:勞動教育視域下幼兒園編織課程十年探索與實踐 | 鄭亞男 黃 今 馬曉玲 陳瑩冰 何慧敏 任曉清 | 永泰縣實驗幼兒園 |
22 | 語用品質的小學標準與多維培育研究 | 劉仁增 楊賽芳 林嶸春 邱艷青 劉良英 陳芳浩 | 連江縣第三實驗小學(第1、2位)、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福州一中貴安學校、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連江縣實驗小學 |
23 | 思維可視化圖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 陳智文 呂珈臻 黃文鋒 許發金 | 福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廈門市深田小學、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寧德市小學教學研究室 |
24 | 思維課堂:12年追蹤并創造性推動初中英語課堂轉型 | 童麗華 吳云開 謝 露 林玉琴 陳惠莉 簡慶慶 | 龍巖市第一中學錦山學校(第1、6位)、福州市倉山區金港灣學校、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州市第四中學桔園洲中學 |
25 | 小學“簡雅語文”教學主張的建構與實踐 | 林 楓 施 云 劉 榕 郭秀欽 楊迎霞 | 平潭綜合實驗區教師進修學校、平潭嵐城鄉中心小學、平潭實驗小學、平潭澳前鎮中心小學、平潭龍山小學 |
26 | “以和育人”: 小學語文“至和課堂”10年構建與探索 | 黃加賢 張祝蓮 黃紅云 陳麗紅 曾惠蘭 許慶美 | 泉州市晉光小學 |
27 | 《智慧閱讀:課內外融合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 方曉敏 高 玉 郭曉瑩 陳永晶 林麗珍 張秀萍 |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第1、2、4、5、6位)、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 |
28 | 小學全閱讀教學實踐研究 | 余惠斌 朱曉華 李麗冰 江雪玲 周菲兒 李 姿 | 福鼎市桐南小學 |
29 | 小學語文“引子范本教學”探索與實踐 | 游愛金 陶麗春 游清鈴 曹游繁 王小麗 劉成敬 | 柘榮縣第三小學、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寧德市教育局小學教研室、福建省長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福鼎市教師進修學校、壽寧縣鰲陽中心小學 |
30 | “質疑?反思?校正:英語批判性思維課堂教學方法的十五年探索與實踐” | 廖成鑾 林秀華 鄭 娜 蔡雙萍 朱梅琴 伍國榮 | 福州高級中學(第1-3位)、莆田第四中學、寧化水茜縣中心學校、寧化縣第六中學 |
31 | 新時代“1+N”家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 | 姜燕琴 王玉霞 羅靈娜 白福寶 張 偉 劉菲菲 | 龍巖學院(第1-4位)、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第(5、6位) |
32 | 新課標下“師生共創”的高中物理實驗創新與實踐 | 楊 利 吳鵬飛 陳思鑫 梁良飛 吳寶樹 劉偉杰 | 泉州市第七中學 |
33 | 重探究,促思維—高中物理建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 羅 翀 鄭昌洋 林 成 江小安 林良輝 徐長興 |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學(第1-3、5、6位)、泰寧縣第一中學 |
34 | 基于兒童立場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探索 | 吳淑紅 唐少雄 張麗芳 陳秋蓉 黃美珠 陳玲玲 | 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莆田市秀嶼區教師進修學校、莆田市荔城區梅峰小學、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莆田市城廂區太平小學、莆田市荔城區第一實驗小學 |
35 | 小學數學“經歷過程?積累經驗”教學 23 年實踐與研究 | 蘭贈連 蘭榮富 鐘 鈴 | 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第1-2位)、武平縣實驗小學(鼓樓校區) |
36 | 四化三合 融創一體—滲透式培養高中化學學科素養實踐探索 | 沈紹波 嚴玉華 夏順生 鄒愛文 余文美 羅祠軍 | 浦城第一中學 |
37 | 自然?整體?個性:落實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 | 李平香 陳中峰 陳玉生 林晴嵐 熊厚堅 孔相慶 | 三明市第二中學(第1、5、6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省上杭一中、福建省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 |
38 | 概念——物理本源教學的20年實踐研究 | 曹義才 陳大年 李永程 劉 斌 劉永紅 楊睦毅 | 長樂第二中學(第1、5位)、羅源第一中學、連江尚德中學、福建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福清第一中學 |
39 | “五育融合”視域下通用技術實踐教學的15年探索與創新 | 陳金海 方 萍 蔣雪梅 林海潮 康雪芳 | 莆田第一中學(第1-3位)、莆田擢英中學、莆田第六中學 |
40 | 賦能課后服務:綜合實踐活動(綠色體藝)課程體系建構的創新實踐 | 楊邦清 高秀月 蔡曉程 廖代森 阮愛慧 黃淑英 | 南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
41 | 基于實踐育人的物理學科多元融合教學探索 | 肖永琴 湯金波 林 游 曾淑煌 | 福州教育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福州江南水都中學、福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 |
42 | 二十載德育·傳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融合與創新的研究與探索 | 游愛嬌 黃春信 邱靜芳 游愛萍 蔣漫慧 黃玲妹 | 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武平縣實驗中學、龍巖一中、永定區城關中學、龍巖蓮東小學、連城二中分校 |
43 | 基于閩西“采茶燈”本土文化的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探索 | 張小紅 林珊舸 游麗金 張勝蘭 章 莉 陳 璐 | 龍巖市松濤小學 |
44 | 福建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質量監測與研究 | 陳海春 黃建順 黃鎮敏 王少兵 黨林秀 吳智鵡 |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辦公室(第1、2、4、5位)、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45 | “校本課程活動化”模式培養“四有”內地西藏班學生的探索與實踐 | 楊 娟 巫 山 盧志攀 胡燕萍 卓 霞 張一鳴 | 漳州第一中學 |
46 | “塑根”課程——提升農村孩子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探索實踐 | 姚秀萍 郭佳冰 趙雪蓮 陳秀麗 許雪前 林 琳 | 莆田市秀嶼區實驗小學 |
47 | 海洋基礎教育“多元課堂”十四年的開發與實踐 | 盧 靈 杜 鵑 蔡景燦 陳禾谷 李次暖 張美絢 | 泉州第五中學(第1、4-6位)、深港產學研基地(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修院)、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泉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
48 | 大同中華文化課: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項目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 | 莊 莉 陸佳音 黃靚芳 許建獎 許盈盈 李蔚蔚 | 廈門市大同小學 |
49 | 挖掘建本非遺文化,構建特色校本課程 | 黃景青 吳 剛 陳 鋒 邱泰杰 陳萬興 李學林 | 建陽第一中學 |
50 | “適切教育”:農村中學多元育人體系建構的十二年實踐 | 林添才 蘇茂林 許梅菊 林曉芳 柯永忠 汪彩鳳 | 安溪沼濤中學(第1-3、5、6位)、福州十二中 |
51 | “‘6C’i智慧課堂”推動教學方式變革 | 徐 聰 陳 霞 楊 瑩 李 怡 林 沁 林裕強 | 福州格致中學 |
52 | “一核四驅”賦能:以小課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十七年探索 | 葉卉茹 李燕斌 柯巧如 黃息芳 吳榕芳 陳 潔 | 福州市臺江區教師進修學校(第1、2位)、福州市臺江區第六中心小學、福州市臺江區實驗小學、福州市臺江區濱江幼兒園、福州第十五中學 |
53 | 教研賦能 智慧引領 評價突圍——基于大智慧課堂的課堂學習評價探索與實踐 | 鄭云清 張 鋒 林順華 黃麗麗 陳賽真 朱乙藝 |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 |
54 | 基于PBL 教學模式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 張群林 魏 琳 余 潔 鄭 釗 | 福州第一中學 |
55 | “U-G-S-F”四位一體推進鄉村薄弱校改造提升的“德旺樣板” | 鄭家建 曹德旺 陳祖標 王豪杰 林泳許 林文志 | 福建師范大學、河仁慈善基金會、福建德旺基礎教育研究院、 福清市教育局、福建師范大學附屬福清德旺中學(第5、6位) |
56 | 基于整校推進師生信息素養提升,構建山區融合課堂策略實踐 | 彭有姬 江 紅 林 俐 陳 琳 鄭月彩 周芳英 | 武夷山市余慶小學 |
57 |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問學”課堂實踐研究 | 鄧燕萍 歐志偉 魏達寶 蘇群妹 鄭曉霞 馬建農 | 永安市西門小學 |
58 | 以片區共同體有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 周雪英 林 穎 林 敏 江成強 謝梅蓮 張永久 | 福州格致中學(第1、3、4、6位)、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第十一中學 |
59 | 思政課政治認同培育目標一體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賴翩京 張彩云 李天榮 謝志逸 吳麗芳 陳麗萍 | 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莆田華僑中學、莆田第二中學、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60 | 基于正能教育的思政課教學研究 | 蔡 隆 陳 東 吳 彤 袁小平 危茶良 林 倩 | 福州第十五中學(第1、3、6位)、閩江學院、福州華僑中學、福州第八中學 |
2022年省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特等獎(15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破“繭”成“蝶”——以“舞臺”為中心的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實踐體系新探索 | 陳榮生 蔡玉榕 李一盈 徐 青 劉毅云 陳洪翔 林 特 林理杰 |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 |
2 | 密織“4+1”育人體系網,共育“技能+素養”雙適任航海人才 | 李 翼 翁國玲 劉學強 杜志秀 張 明 李道科 黃超夷 李文明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3 | “三層疊加、三場聯動、三園融合”的創新創業創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李 英 江吉彬 魏洪茂 王國尊 湯銳華 劉小芳 林清香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青創未來集團有限公司 |
4 | “實體+”建筑示范性職教集團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 王金選 余大杭 徐寶升 呂貴林 陳光吉 王廣利 李曉耕 施振華 | 黎明職業大學、泉州市建筑職教有限公司、泉州市土木建筑學會 |
5 | “本地產、京東行、全球銷”——產教全鏈條融合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 康溪順 林培榕 沈文馥 林文杰 張前程 邱春龍 林以琳 張桂蘭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6 | “制器”到“育人”:基于核心素養的服裝專業群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呂玉玲 陳星毅 吳蘊珊 桑建華 柴婷婷 葉多多 呂 晶 趙 楠 | 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7 | 黨建+師建:高質量教師隊伍賦能機制創新實踐 | 陳志雄 彭子建 田先東 程海濱 李橋英 林養秋 劉毅穎 陳亭蘭 | 福建省泉州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8 | 三融合、三循環、三遞進:產教融合培養數媒工匠人才的創新與實踐 | 廖懷東 陳明雅 莊銘星 劉 斯 黃梅香 鄭紫英 蘇傳義 林曉君 | 廈門信息學校 |
9 | 鑄魂促能、強基創優——基層放射醫師人才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曹代榮 陳潭輝 劉 穎 邢 振 吳吟晨 李 堅 陳德華 俞元臨 | 福建醫科大學 |
10 | 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 | 丁長峰 王加昌 薛俊林 陳振口 邱曄明 謝晨芳 吳同炷 楊雪琴 | 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三明梅園國際大酒店有限公司 |
11 | 泉州經貿——安踏共構物流專業“崗課賽證創”綜合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熊 毅 顏傳香 王翠娥 吳云旋 王 欣 鄒 鋒 張 偉 林晶晶 |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安踏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12 |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雙主體、四融合、六共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施明香 胡玉城 魏日成 江國奮 曾耀華 王 明 姚明奇 伍英賢 | 福建理工學校 |
13 | 職教高考制度背景下中職人才培養體系廈門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趙麗萍 吳建華 何華國 陳曉君 陳寶華 劉斌茂 陳 群 李 旭 |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廈門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
14 | “一核引領、四方協同、五融并舉”跨境電商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卓梅英 邵李津 許迪嫄 陳立金 陳 琳 石少雄 曾婷婷 孔思軍 | 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福建優拓貿易有限公司 |
15 | 新時代高職院?!按笏颊蹱t”探索和實踐 | 王興中 黃冬福 楊 惠 郭文芬 韓 娟 陳碧欽 吳震宇 李 瑋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二、一等獎(25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三雙兩段六共四鏈:基于陳嘉庚產教融合思想的現代學徒制研究與實踐 | 蔡世水 陳軍向 宋麗麗 榮 波 賴曉榕 郭幫忠 陳雪松 黃獻榮 |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 |
2 | 多元支持·融合發展: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立體式支持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陳莎茵 張碧燕 林 敏 周曰華 沈 倩 施 靜 林妍莉 簡宏生 | 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 |
3 | 助雙遺產業振興,為民生支柱添彩——縣域中職提升服務發展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林曲堯 許志勇 蘇世海 林云川 張偉杰 易子明 李文天 溫文溪 | 福建省安溪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4 | “五融合一”現代學徒制醫療裝備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唐忠輝 蔡韶濱 許淑茹 黃仲慶 楊東海 姜 穎 嚴 潭 趙松元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柯渡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福建聯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凱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 | 擇新處立 求難處破 向高處行——中職智造雙師型高水平教師的培養研究與實踐 | 林曉丹 侯江淮 李桂陽 許明聰 鄭鳳玲 王文樸 劉友嘉 馮燕珍 | 福建省南安職業中專學校 |
6 | 精準培養,靶向教學,打造“產學研用”復合型師資團隊 | 柯海鵬 王銘城 曹 永 郭福鑫 王長福 曾淑玲 | 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
7 | “三維度三平臺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職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實踐 | 胡錦麗 程智賓 詹可強 謝石城 何用輝 范麗華 劉素芳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8 | “政校行企協同、崗課賽證融通”的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王水發 楊開懷 童曉薇 廖應生 解婧陶 高 華 沈晨虹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9 | “以崗為基、資源融通、課賽融合、研創并舉” ——智能制造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姚 俊 黃加福 沈碧樺 陳 旸 林森泉 魏清蘭 胡志超 周君琿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
10 | 鄉村振興背景下嫁接式“1+N三共”鄉旅鄉創人才培育模式創新與實踐 | 吳禮光 鄭宗滄 陳文勝 黃 靖 林靜芬 蔡思雄 黃俊波 |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11 | 學會制作:現代“機工小匠”培養模式創新實踐 | 詹林偉 陳建燦 林新池 王友華 張 宇 陳政偉 傅一帆 陳玉彪 | 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 |
12 | “一體四翼”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游崇進 賴明霞 鐘志暉 謝麗霞 吳 晶 廖麗平 陳玉蓓 鄭新國 | 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三明市第一醫院、國德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
13 | “行業標準引領、學崗進階輪動”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 李瑞興 葉 寧 陳繼欣 馮 光 范玉婷 王鳳姣 周 原 尹小俊 |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北京新大陸時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14 | 數字化轉型引領人工智能專業群人才供給鏈改革創新與實踐 | 鄭子偉 陳嵚崟 鄧漢勇 劉圣君 鄭建秋 蔡江云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中國電科南京五十五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神州信創(北京)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新大陸時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15 | 聚焦四維、科技賦能的河長培訓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 陳秋燕 張榮輝 許 嘉 吳世軍 陳伊琦 | 泉州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16 | 融美于教、融美于學、融美于技——高職院校課程美育新探索 | 葛思華 林 旻 謝淑珍 朱發財 陳 強 王 葳 |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 |
17 | 高職院校測繪類專業“四步走”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 劉梅姜 張 敏 李 萍 余煦明 陳濟愛 郭烽仁 嚴 巖 林君強 |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金創利信息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
18 | “4235”衛生職業教育“大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研究與實踐 | 曾武祈 朱扶蓉 楊 盈 宋 維 林善元 閆仕政 姜華萍 匡德花 |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瑞來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瑞泉護理服務有限公司 |
19 | 基于“兵帶兵”模式的“2137”德育工作體系構建 | 林 志 陳文坤 梁 月 李志軍 俞麗芳 李 金 嚴群花 賴傳陽 | 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 |
20 | 扎根·怡老·賦能:創新樂齡學堂教學實踐,打造鄉村老年教育范式 | 陳志勇 陳宜安 蔡正華 齊 斌 林良章 趙少卡 肖 曦 |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福建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 |
21 | 基于四位一體、多元耦合的漁業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實踐與創新 | 蔡真珍 趙勝東 郭團玉 賴蔚英 林祥日 林金華 林雅芳 黃寶玉 |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
22 | 動漫與游戲制作專業“雙向融通+八維聚力”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 | 余佩芳 陳蜜李 陳永珠 沈湖拱 邱夢林 張喆俊 張舒院 連小鈴 | 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廈門大拇哥動漫股份有限公司 |
23 | 厝讀課堂:新建筑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 | 林啟豫 林玉章 黃訓賢 楊慧婷 陳旭鋒 謝 暉 許育龍 周泉欽 | 福建建筑學校、錦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24 | 基于“群教育”理念的“三元雙師”型教師隊伍成長道路建設與綜合改革 | 喻 亮 李艷珍 楊承杰 何振鵬 何世偉 王小莎 洪一明 林文丹 |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
25 | 行走的思政課:基于“5E教學法”新時代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 黃 奕 馬錦輝 林 品 林佳梅 林文昌 李春香 張玉祥 洪凌艷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三、二等獎(45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新時代師范院?!皟纱鷰煴硪黄鹱ァ庇梭w系的構建與實踐 | 蘇白茹 朱加元 張碧媛 趙秋爽 陳春梅 王華寶 蘇慶謀 吳穎芳 |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2 | 鄉土文化視域下茉莉花茶窨制工藝非遺課程建設與實踐 | 何宏宇 郭淑敏 鄭元芳 許友忠 陳 慧 方張龍 蔡洪亮 饒耿慧 | 福州商貿職業中專學校、福建春倫集團有限公司 |
3 | 藝術設計類專業“以展驗學、以賽促學、德藝并舉、三創融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王志固 戴瑾瑜 倪 萍 陳少偉 趙益君 陳曉菲 林藝君 鄭泳華 | 漳州城市職業學院 |
4 | 基于“12345”模式的福商HR職場化專業人才協同培育探索與實踐 | 陳柏良 鄧 云 吳貴明 康文杰 黃 明 蔡桂英 程 磊 郝加祥 | 福建商學院 |
5 | 智慧財經數字商貿專業群1+X證書制度與“三教”改革銜接融合的創新與實踐 | 高 蓉 林文勝 姚 祎 宋李玉 陳元鎮 張秀媚 周 璇 |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6 | “重構空間激活課堂”開放大學遠程教學新生態構建探索與實踐 | 詹立彩 陽亞平 徐 鶴 黃林昊 江克英 張宏標 曠玲麗 陳 漪 | 福建開放大學(福建廣播電視中等專業學校) |
7 | “晉江經驗”引領下,“四位一體”技能競賽機制助推專業發展 | 陳惠群 郭成根 吳德勝 莊耀明 裘名根 李燕平 劉海明 沈東潤 | 福建省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8 | 基于勝任力的小學教師分層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張美蘭 黃秀絹 洪榮樺 劉金山 曾鳳蓉 許貽亮 陳智文 陳 璐 |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 |
9 | 文明樹人:現代中職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德育創新實踐 | 戴健斌 鄭長青 黃 鑫 傅肖梅 林 榕 陳玉清 葉 晉 林文清 | 福建經濟學校 |
10 | 基于建筑業人才需求導向的“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 | 黃曉麗 鄧于莘 李志文 羅有才 林茂才 鄧元德 蘇振淵 李 垚 |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成森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中望龍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
11 | 科技賦能,平臺支撐,聯盟聚力“1313”金融專業教師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張慶武 陳茹云 王麗芳 黃鵬程 衷鳳英 陳 晶 吳秋紅 林志達 |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行營業部 |
12 | 電子商務專業“崗課賽證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王蜜宮 吳紅英 鄒木英 莫 滎 駱韻婷 韓毅紅 王月珠 胡 敏 | 廈門信息學校 |
13 | “一認證雙主體三層次四體系”汽車專業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何小海 楊坤全 蔡偉明 林海漲 黃艷藝 雷 濱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
14 | 以“產教融合”為主線,現代通信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十年探索與實踐 | 馮 力 蘇 嶸 陳 蔚 張海豐 林曉益 高 揚 鄭彬彬 陳 銘 | 福建省郵電學校 |
15 | 服務“一帶一路”,僑企校合作培養“中文+職業技能”復合型留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 李冬梅 柯愛茹 鄭志明 蔡昌杰 蘇國輝 柯天送 林 洋 曾佳榕 | 黎明職業大學、印尼雅加達華文教育協調機構、惠安縣雙喜制衣有限公司 |
16 | “一體、兩翼、三空間”的教師成長導航模式構建與實施 | 謝怡瀠 莊敏琦 鄭 波 張文勝 蘇碧玲 程堯凡 祝傳合 陳劍鴻 |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福建叁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超星職業教育研究院 |
17 | “聚焦三維?重構體系”高中音樂教師培訓模式改革與創新 | 吳金華 吳 蔚 劉鳳琴 肖艷華 林曉萍 | 福建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研修部(學前教育部) |
18 | 跨專業融合理念下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 曾秀芬 楊 莉 豐 海 蔡文智 吳作新 余君平 張宏勛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市龍山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 |
19 | “四創四融”構建高職院?!班l村振興服務反哺雙創人才培養”新模式 | 蘇 鋒 高衛斌 盧夢思 劉順春 林美珍 曾森靈 馬麗婷 羅朋朝 |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
20 | 縣域集成改革背景下“五融五助”高質量服務臺企模式探索與實踐 | 孟 伸 戰 瑛 戴金騰 林竸兢 鄭文凱 謝麗芬 陳 健 陳政興 | 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 |
21 | 產教融合?三段育人——基于“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下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陳海云 辛婉熙 王秀婧 黃錚瑩 陳晨茵 林 青 溫荔紅 鄭爭春 | 福建省莆田職業技術學校 |
22 | “四能并舉、五化一體”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 | 林 紅 林華經 鄭東舟 王 淮 蔡冠蓉 劉永萍 林秀萍 陳 怡 | 福州文教職業中專學校 |
23 | 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四適配雙交替”汽車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余茂生 林振昺 童忠躍 張江濤 林 杰 黃孟魁 | 福建工業學校 |
24 | 傳承非遺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助推畬鄉振興 | 曾柳娟 趙 斌 華 琳 郭煒潔 趙婧靚 鐘 聲 林偉贈 謝石生 | 福建省福安職業技術學校、寧德市藝術館 |
25 | “親產業·融職業·重應用”的高校繼續教育辦學體系創新與實踐 | 洪開河 朱文章 李澤彧 周水庭 陳奕容 王 昊 于凌云 | 廈門理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26 | 強基礎、重融合、多方向——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創新 | 陸宇立 林志榮 陳建武 翁 歆 林黃耀 陳 威 陳菡菡 趙慶新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
27 | 扁擔學堂:現代農村商貿人才育訓模式創新實踐 | 陳秀美 高寶榮 鄧 嘉 李棟梁 陳清珠 林 燕 薛 穎 王慧明 | 福建商貿學校、福建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 |
28 | 普職融通 協同治理 開放開環:“五育并舉”中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創新實踐研究 | 楊 松 江麗容 林 帆 吳睆捷 鄒 鵬 林曉東 黃靈亮 林燕群 | 福建省福州旅游職業中專學校 |
29 | 電商物流專業群“崗課賽證訓”融合發展的研究與實踐 | 夏東風 謝文輝 藍曉芳 陳淑芳 葉斌斌 林來金 連愛明 | 廈門市海滄區職業中專學校 |
30 | 產教科教雙融合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 林 娟 蔡春娥 林述琦 陳姍姍 王淑華 陳俊瑜 鐘長林 林 建 | 泉州華光職業學院 |
31 | 五共融合、六業同頻、全面協同——軟件產業學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 | 謝金達 楊海賢 陳黎黎 吳慧敏 劉碧云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福州安博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32 | 學前教育專業校企雙元育人的創新實踐——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的10年探索 | 吳麗芳 陳 峰 肖英娥 陳 瑩 管 琳 陳孟增 王先達 林寧寧 |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州市旗汛口幼兒教育集團 |
33 | “綠眼睛·藍心靈”感恩育人模式創新賦能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實踐研究 | 陳愛清 蔡茂雄 葉進教 林永堅 朱昌藏 董留基 鐘麗斌 賴起旭 | 福建省福鼎職業中專學校 |
34 | 合作·服務·提質:中德(福建)教育合作與發展中心建設探索與實踐 | 林 東 郭惠惠 范貴生 高 馨 張文彬 Karl Heinz Hopfensperger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中德(福建)教育合作與發展中心 |
35 | 土木建筑類專業“三通一平、三位一體”培養紅色魯班工匠的創新與實踐 | 林張紀 祝 磊 詹述琦 顏志敏 陳燕暉 包曉暉 林耀華 林梅芬 |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36 | 需求導向下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群“五層次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黃重成 王艷君 賴曉毅 蔡榮盛 賴德川 陳 超 吳聯春 王亞洲 |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
37 | 三方協同、三維融通、三環強化——卓越鄉醫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付達華 王政矜 陳瑄瑄 戴云翔 游必凱 韓聰祥 楊坤軍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漳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漳州市第三醫院、漳浦縣醫院、漳州市第二醫院 |
38 | 產教科融合培養紡織鞋服“新材料+”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創新與實踐 | 李云龍 林昭永 呂明旭 曾安然 吳永春 謝香香 陳崇城 原競杰 | 黎明職業大學 |
39 | “校企雙元、安全融入、五維互通”食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范 民 鞠璐寧 魏常錦 謝善慈 張金良 陳雪珍 黃 妍 葉彩珠 |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 |
40 | 產教深度融合模式下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實踐 | 華建祥 陳慶紅 官 飛 謝潔杰 李家丁 曾明海 林德穎 傅祖發 |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41 | 水電類專業“多元融合、矩陣合力、8字螺旋”水文化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 | 劉華斌 莊偉廉 劉玉萍 孫曉波 林 杰 游鎮法 |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42 | 新文科背景下融媒體技術專業群數字化改造與升級的探索與實踐 | 王俊忠 楊遠志 蔡靖芳 儲 鵬 黃艷紅 謝豐田 陳李鵬 余安然 | 黎明職業大學、鳳凰數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43 | 基于“產教研創”四維融通的信息技術類專業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 徐 靜 毛忠瑞 施清梅 柯曉昱 吳梨梨 鄭宇星 宋橋白 陳 玲 | 福州英華職業學院、廈門中軟卓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市青年創業促進會 |
44 | 基于城市文脈打造大中小學思政“金課”一體化創新實踐——以嘉庚文脈為例 | 何金龍 胡嘯塵 林杰欽 李圣德 劉欣怡 黃 黇 周問奇 李 東 |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廈門市翔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翔安區思政課一體化研究中心) |
45 | “勵園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三元共構、四鏈相扣”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林巖清 舒良榮 吳曉芳 張少鵬 許藝妍 姚 依 林麗榕 |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
2022年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特等獎(39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海洋思政:學思行的統一 | 蔡明剛 陳 敏 蔡笑霜 蔡毅華 柯宏偉 劉麗華 曾隆隆 王春卉 | 廈門大學 |
2 | “三融合”理念下的高校理科專業思政教育創新與實踐—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 | 陳松林 彭俊芳 鐘全林 韋素瓊 廖善剛 陳 瑩 蘇 明 袁書琪 | 福建師范大學 |
3 | 培德育才、柱石東南——地方醫學院?!叭嫖逍g”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陳曉春 王世鄂 張麗芳 薛昭曦 黃愛民 楊新勇 魏 玲 張敏堅 | 福建醫科大學 |
4 | 本-研銜接的公共政策課程的系統設計與實踐 | 陳振明 陳 芳 魏麗艷 李德國 周 茜 林 艾 | 廈門大學 |
5 | 新時代海洋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新探索與新實踐 | 戴民漢 陳明茹 羅亞威 王克堅 王海黎 Emily King Yeap Swee Keong 史大林 | 廈門大學 |
6 | 新文科背景下“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傅慧芳 李 穎 朱新屋 繆 姝 鄢 奮 汪煒偉 李雪梅 | 福建師范大學 |
7 | 面向“數字福建”戰略的計算機類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 郭文忠 張 棟 于元隆 傅茂松 鄔群勇 陳 星 張 浩 陳國龍 | 福州大學 |
8 | 傳承·傳播·重塑:華文教育人才全球勝任力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胡培安 袁 媛 潘夏星 胡建剛 沈 玲 李曉潔 陳旋波 張 娜 | 華僑大學 |
9 | 賡續·創新·發展--我國高校體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黃漢升 方千華 王家宏 季 瀏 許文鑫 張加林 范 峰 陳作松 | 福建師范大學 |
10 | “全程融入·精準轉化·互利共贏”的資源環境類專業生態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 | 黃炎和 蔣芳市 周順桂 張黎明 林金石 張 越 陳炎輝 修新田 | 福建農林大學 |
11 | “深耕細作-雙軌融進-薪火相傳”-卓越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與創新 | 黃志高 鄭衛峰 黃樹清 馮卓宏 林 欽 林應斌 鄭勇平 林秀敏 | 福建師范大學 |
12 | “構筑數字資源、重塑實驗體系”的動物醫學專業核心課程改革與實踐 | 黃志堅 殷光文 王 磊 王登峰 曾顯成 馬燕梅 祁保民 江和基 | 福建農林大學 |
13 | 土木類“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賴志超 黃冀卓 余 鑫 鐘玉才 黃 明 BrunoBriseghella 陳寶春 楊艷 | 福州大學 |
14 |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數字賦能新農科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 | 蘭思仁 吳祖建 陳吉龍 陳清西 吳仁燁 | 福建農林大學 |
15 | 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設與中文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 李小榮 顏桂堤 涂秀虹 馮直康 蔡彥峰 林 強 黃 濤 黃 晚 | 福建師范大學 |
16 | 高校大數據系列課程與資源建設 | 林子雨 舒繼武 王 程 夏小云 溫程璐 俞容山 謝 怡 | 廈門大學 |
17 | “四共?四全?四位”南音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陳恩慧 林立策 王丹丹 陳強岑 王 青 鄭惠懋 | 泉州師范學院 |
18 | 遵循“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20年探索與實踐 | 劉運娟 陳興明 張 靜 林文忠 劉建萍 林 棋 穆景利 陳宏煒 | 閩江學院 |
19 | “德育為先、科教協同、理工相融”的化學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 | 呂 鑫 朱亞先 黎 朝 任艷平 曹曉宇 鄧順柳 黃加樂 鄭蘭蓀 | 廈門大學 |
20 | 新時代復合型立法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 | 宋方青 廖益新 徐崇利 郭春鎮 施余兵 姜孝賢 程慶棟 王 翔 | 廈門大學 |
21 | “C3H3”嘉錫教育理念下新時代化學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成效 | 王心晨 袁耀鋒 王文峰 湯 儆 林彩霞 孫燕瓊 吳再生 付賢智 | 福州大學 |
22 | 引領?保障?服務: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建設的十年實踐 | 鄔大光 計國君 薛成龍 朱水涌 謝作栩 鄭 宏 吳 凡 郭建鵬 | 廈門大學 |
23 | 面向新工科的“一根本?兩空間?三思維?四課堂”抗震課程模式創新與實踐 | 吳 琛 韋建剛 麻勝蘭 王黎怡 鄭居煥 喬 虹 潘欽鋒 王 強 | 福建工程學院 |
24 | 問題導向、多維協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 徐進功 原宗麗 石紅梅 莊三紅 葉興建 董興艷 | 廈門大學 |
25 | 會通中外、并育德才:“一帶一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徐西鵬 黃國欽 黃 輝 劉 斌 王 晶 苑寶玲 緱 錦 艾小群 | 華僑大學 |
26 | “多維度、立體化”高質量航海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 楊神化 鄭尚龍 曹寶根 張 鋒 邵哲平 黃 志 潘家財 鄭敏杰 | 集美大學 |
27 | 面向國家公共衛生戰略,構建以傳染病防控為特色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 張 軍 趙 苒 雷 照 林忠寧 李紅衛 方 亞 陳田木 陳靜威 | 廈門大學 |
28 | “校園就是運動場”—“五全”新環境支持下高校運動健康資源建設與共享實踐 | 趙振祥 黃彩華 于凌云 郭肖華 謝忠萍 魏 武 李 嘯 葉艷青 | 廈門理工學院 |
29 | 全員卓越機械工程人才的“預研發”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鐘舜聰 任志英 陳劍雄 鐘劍鋒 梁 偉 陳 暉 林成金 郭金泉 | 福州大學 |
30 | 深耕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三融合三鏈條”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 朱朝枝 林占熺 曾芳芳 江漢森 肖 順 吳良泉 潘鶴立 | 福建農林大學 |
31 | 統計學與數據科學學科交叉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方 穎 林 明 鐘 威 李木易 劉婧媛 李迎星 馮崢暉 許杏柏 | 廈門大學 |
32 | “服務需求 追求卓越”理念引領下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實踐 | 黃劍東 楊黃浩 林述溫 周訓勝 魏金明 常凱 秦 偉 黃文峰 | 福州大學 |
33 | 碳中和愿景下“科產教”融合的化工類研究生培養新模式 | 江莉龍 侯琳熙 袁 珮 梁詩景 鮑曉軍 施衛華 詹瑛瑛 孫志新 | 福州大學 |
34 | 理論與實際融合的創新性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20年實踐 | 潘懋元 別敦榮 覃紅霞 劉振天 王洪才 徐 嵐 洪志忠 蔡秀英 | 廈門大學 |
35 | 四真引領·四環相扣·四維融合:培養高層次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實踐探索 | 潘玉騰 李建平 李瑞德 楊林香 陳一收 蔡華杰 蘇 劍 | 福建師范大學 |
36 | 思政引領、科研育人、產教融合“三維耦合”的食品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 | 龐 杰 鄭寶東 張寧寧 曾紹校 吳春華 彭麗娟 梁 鵬 張 怡 | 福建農林大學 |
37 | 跨邊界、全生態:華僑大學MBA培養模式創新、協同與效果涌現 | 衣長軍 孫 銳 萬文海 裴學亮 楊洪濤 劉閑月 李義斌 謝 劍 | 華僑大學 |
38 | 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的交叉-融合-創新型航空航天人才培養體系創建與實踐 | 尤延鋮 尹澤勇 董一巍 朱呈祥 李衛彬 殷春平 許偉偉 王曉光 | 廈門大學 |
39 | 產教、科教、學科交叉融合協同育人的電子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張 榮 陳 忠 沈桂平 李曉潮 呂毅軍 屈小波 朱錦鋒 陳華賓 | 廈門大學 |
二、一等獎(49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三創”融合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常躍中 楊 穎 鄒 喆 汪曉東 陳其端 龍子慧 張朝陽 | 集美大學 |
2 | 基于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工程人才核心力提升的實踐 | 陳必鏈 王明茲 章文賢 江賢章 楊欣偉 李 力 陳曉峰 | 福建師范大學 |
3 | 文工融合背景下經管“T3”人才培養生態的創新與實踐 | 陳可嘉 吳海東 駢文景 王海燕 楊立熙 蔡烏趕 成 全 田麗君 | 福州大學 |
4 | 農林工科類應用型專業示范群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陳學永 葉大鵬 鄭書河 唐翠勇 羅志聰 徐建全 何金成 應 龍 | 福建農林大學 |
5 | 基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建筑類復合型人才跨境聯合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陳志宏 薛佳薇 劉 塨 楊思聲 林 翔 費迎慶 劉仁芳 張家浩 | 華僑大學 |
6 | 引企入教、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創建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新范式 | 范 俐 周 紅 洪永聰 吳玉瓊 徐曉斌 許禎毅 雷衛星 王東方 | 武夷學院 |
7 | 面向新醫藥產業多維融合的制藥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 | 黃劍東 唐鳳翔 邵敬偉 陳 憲 許小平 劉 旺 陳海軍 鄭允權 | 福州大學 |
8 | 產業為要 區域共生 持續優化——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探索與實踐 | 黃衛東 劉國買 曾壽金 李麗娜 陳丙三 彭晉民 詹友基 葉建華 | 福建工程學院 |
9 | “活力課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維創優教學改革實踐 | 賴海榕 鄢 奮 陳 志 楊小霞 李 穎 李逢鈴 吳長錦 涂慕喆 | 福建師范大學 |
10 | 以項目驅動創新班為引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 蘭明尚 張君誠 許明春 賴祥亮 龔兵麗 蔡萍萍 肖愛清 何寧 | 三明學院 |
11 | 三階遞進 三輪并驅 三維同育:化工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十年探索與實踐 | 李奇勇 林明穗 肖旺釧 董國文 蘇志忠 賴文忠 邱冬梅 張麗華 | 三明學院 |
12 | 地方高校新工科現代產業學院“1346模式”迭代發展的創新實踐 | 李文芳 林建胡 陳學軍 林振衡 林金忠 車 艷 楊 武 吳章勇 | 莆田學院 |
13 | 來華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要素、過程、評價 | 李勇泉 陳 勇 陳海蛟 侯志陽 王桂亭 張 慧 金程斌 蘇梽芳 | 華僑大學 |
14 | 境外生經濟數學“四維立體式”教學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梁建莉 陳 斌 田朝薇 湯龍坤 許國安 梁小花 蔡耀雄 | 華僑大學 |
15 | 道法兩相濟,“三重”提“三力”——《臨床醫學概要》課程建設與創新實踐 | 林 虹 姚躍英 游志遠 魏淑麗 刁桂杰 汪珊珊 蔣鷺婷 李秋香 | 廈門醫學院 |
16 | 應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林 立 徐瑞芳 雷 雯 林長青 朱 敏 陳 晴 薛 琳 陳劍萍 | 閩江學院 |
17 | 以“四聯動、四交融”保障“一式兩制三化”的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 林 旭 陳婉南 佘菲菲 鄭 敏 羅道樞 王明權 林 藝 溫彥丞 | 福建醫科大學 |
18 | “數字導向、四賦并舉”新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十年探索與實踐 | 劉慧宇 陳美榮 何敦春 孫柏璋 王 熒 施海柳 羅鋒華 陳國平 | 福建江夏學院 |
19 | 少數民族學生“三引三交三平臺”教育模式九年創新與實踐 | 劉敏榕 陳永正 李連富 洪少春 周 勇 蘇萬鈞 吳佳麗 林新輝 | 福州大學、泉州師范學院 |
20 | 服務國家數學強基戰略的人才培養塔式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劉勇進 范更華 呂書龍 程 航 常 安 王美清 劉文麗 薛美玉 | 福州大學 |
21 | 區域性共建共享農林實踐教學基地的探索與實踐 | 邱仁輝 林文雄 胡新 郭 偉 林志敏 張國防 陳清西 鄭小青 | 福建農林大學 |
22 | “晉江經驗”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體系20年探索與實踐 | 屈廣清 林文鳳 陳火全 彭振龍 顏水發 黃曉寧 黃哲日 徐煒煒 | 泉州師范學院 |
23 | 旅游類課程群建設與實踐:使命導向、范式轉換與業態嵌入 | 石 玉 龔 琳 孔 澤 羅金華 李 想 官長春 陳愛蘭 楊萍芳 | 三明學院 |
24 | “立足僑校、多元融合、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群構建與實踐 | 蘇慰凰 郭 琦 曾陽萍 王延娥 林婷婷 石寶鵬 劉碧秋 周靜敏 | 華僑大學 |
25 | 高校紅色文化“點線面體”育人模式綜合改革與實踐創新 | 王建南 劉新玲 李寶艷 陳 潛 李 芊 陳 文 | 福建農林大學 |
26 | “雙萬計劃”視域下中藥學專業“四梁八柱”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 王英豪 林 雅 王曉穎 胡 筱 徐 偉 賀龍剛 畢建敏 黃美霞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27 | 廣泛到精專、體驗到創造——新時代四圈層高校美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吳慧娟 趙伶俐 陳麗君 汪 宏 王昕野 林志森 黃阿火 吳紹蘭 | 福州大學、西南大學 |
28 | 港澳臺僑學生“分類培養、同向融合”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吳 榮 吳季懷 陳海蛟 方旭紅 林宏宇 李金杰 魏麗娜 | 華僑大學 |
29 | “三導二合一互動”化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實踐 | 項生昌 張章靜 鄭柳萍 姚梓竹 王麗華 鄭瑜輝 | 福建師范大學 |
30 | 造就“準工程師”——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肖美添 劉斌 陳雪琴 陳愛政 張 娜 楊 欣 甘林火 李寶霞 | 華僑大學 |
31 | “體醫融合”視域下傳統保健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 | 鄢行輝 林 輝 李 楠 陳金輝 李加鵬 林 秋 洪振強 翁文泰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32 | 跨學科交叉融合: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楊垠紅 施志源 董學智 林旭霞 張 莉 林少東 周延鋒 | 福建師范大學 |
33 | 商學院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于李勝 李 成 林 瀾 繆朝煒 伍曉奕 沈 哲 李冰州 王艷艷 | 廈門大學 |
34 | 守正創新、交叉融通,高分子材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袁叢輝 戴李宗 白 華 許一婷 張橋保 熊曉鵬 曾碧榕 吳妍艷 | 廈門大學 |
35 | 思政引領、實創交融、多元協同-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 | 臧萬軍 王啟云 顏桂云 張丙強 陳國周 歐陽恒 林華婷 | 福建工程學院 |
36 | 構建新時代“一主多輔全維”大思政課格局的創新與實踐 | 詹志華 謝 菲 張 彧 朱廣琴 蔡曉良 舒 展 侯辰龍 張沁蘭 | 福州大學 |
37 | “強基為本,多維融入,全程育人”的歷史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 張 侃 李 莉 張聞捷 林 楓 水海剛 靳小龍 鄭振滿 王日根 | 廈門大學 |
38 | 國家戰略需求導向下閩南文化與教師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研究與實踐 | 張龍海 翁 文 李 常 楊娟娟 單聯娟 吳海云 陳麗麗 李慶瑤 | 閩南師范大學 |
39 | 面向新工科的車輛工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張 勇 林繼銘 李 遠 尤芳怡 張 鋒 路 平 言 蘭 黃身桂 | 華僑大學 |
40 | “4+4+2”公安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朱彬玲 林艷平 孟 梁 陳淑珍 歐麗云 陳仁輝 謝華為 | 福建警察學院 |
41 | 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卓越教師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朱世澤 王鋒 陳全寶 雷培梁 余燕忠 張惠典 戴聰杰 常飛云 | 泉州師范學院 |
42 | 地方性高?!斑m度嚴出”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朱文章 周水庭 于凌云 江裕顯 姚金泱 林建國 何賽楓 劉曉慧 | 廈門理工學院 |
43 | 基于命運共同體的“三融三提升”土建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陳軍浩 張 錚 姚志雄 鄭永乾 林國良 張筱逸 | 福建工程學院 |
44 | 基于勝任力素質模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十年實踐 | 葛曉宏 吳克壽 韓 勇 趙 晶 柴 天 崔建峰 張 靜 | 廈門理工學院 |
45 | 農林高校金融專碩“品知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林麗瓊 唐振鵬 李坤明 鄭海榮 游碧蓉 劉 杰 何均琳 莊佩芬 | 福建農林大學 |
46 | 以育人為核心的“一體兩翼”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王麗霞 李璐嵐 杜吉祥 黃富貴 孫小語 李明海 劉光耀 吳晗冰 | 華僑大學 |
47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物流工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吳 鵬 黃錐良 陽成虎 李藝全 劉耿耿 | 福州大學 |
48 | “行業引領,需求導向”創新涉海類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 于洪亮 戴樂陽 陳 寧 吳德烽 王榮杰 尹自斌 劉曉佳 扈 喆 | 集美大學 |
49 | 融聚思政元素的《紅色翻譯史》課程育人實踐與體系構建 | 岳 峰 葛桂錄 章 琳 林佩璇 王紹祥 劉 茵 李啟輝 鄭麗琦 | 福建師范大學 |
三、二等獎(72項)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完成者 | 所在單位 |
1 | “一中心、二依托、三驅動”電子電氣類專業群建設和發展模式改革與實踐 | 蔡志明 李建興 陳 健 李天建 鄒復民 黃 靖 林金陽 陳佳新 | 福建工程學院 |
2 | 指向深度學習的農學類課程群教學改革與實踐 | 曾任森 陳冬梅 王松良 季彪俊 江 敏 黃碧光 張立武 蘭 濤 | 福建農林大學 |
3 | 基于國一流專業建設的“學風傳承·一體兩翼”車輛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創新 | 查云飛 張慶永 花海燕 洪 亮 黃鼎鍵 劉 霞 閆曉磊 鐘 勇 | 福建工程學院 |
4 | “創新-培育-融合”促進臨床醫學院“三全育人”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 | 陳建洪 肖紹堅 蔡 晶 占 璐 俞 允 尹鷺峰 林家秋 黃碧霞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5 | 面向新工科的電子信息類應用型創新人才“4個三”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陳 彭 鄭佳春 陳妤姍 陳爾康 馬中華 丁同禹 吳一亮 劉 璟 | 集美大學 |
6 | “海絲”戰略下商務口譯3P智慧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 | 陳巧玲 張海燕 劉立香 黃 丹 王瑋韋 陳曉春 程 敏 | 集美大學、精藝達翻譯服務有限公司、譯國譯民翻譯服務有限公司 |
7 | 以僑搭橋 一體四驅:地方高?!按笏颊n”建設的創新實踐 | 陳曉風 鄭長青 陳 欣 劉玉生 黃丹琳 賴萱萱 林偉犖 許琦紅 | 泉州師范學院 |
8 | 紅色引航、校際聯動、四堂融合:同城高校思政課共同體的建構與實踐 | 陳再生 覃軼珊 張銳鴻 黃躍文 徐旭珊 湯云珠 林海燕 陳佳薇 | 閩南師范大學 |
9 | 新文科視域下的物流管理專業“三融驅動、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初良勇 康文慶 邢大寧 胡美麗 李瀅棠 蘭培真 王鴻鵬 黃鵬飛 | 集美大學 |
10 | “三鏈三化四平臺”廣告學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探索與實施 | 戴 程 何 敏 甄偉鋒 陳思達 李 馨 何 白 蔡耿新 丁艷丹 | 閩江學院 |
11 | 農林院校設計藝術類人才“三雙三融”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 丁 錚 林皎皎 沈偉棠 陳祖建 施并塑 高 博 卓 婧 吳文娟 | 福建農林大學 |
12 | 新時代地方高校環保人才“三類四舉”精準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傅海燕 陽艾利 劉 征 吳義誠 高攀峰 龍絳雪 代智能 郭惠斌 | 廈門理工學院 |
13 | 法學教育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改革與實踐研究 | 何東平 趙 凌 方 勁 江 莉 蔡麗羨 郭細卿 李亮國 李成福 | 閩南師范大學 |
14 | 地方普通高校生物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嚴家顯生物學創新班為例 | 何華勤 謝小芳 秦 源 劉 偉 連玲麗 魏道智 鄭益鳳 | 福建農林大學 |
15 | 面向地方生物醫藥千億產業鏈的“產學研技創”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洪 璇 張亞楠 王 英 葉子堅 黃秀梅 羅浩虹 李鶴賓 李 瑩 | 廈門醫學院 |
16 | 構建“四有”師生教學共同體探索廣告人才培養新模式 | 胡鴻影 羅志超 方 靜 曾絢琦 簡雪娟 侯凡躍 魏麗珍 孫 婷 | 閩南師范大學 |
17 | 素養導向、交叉融合的創業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胡慧芳 李 玲 李廣培 林文生 王志瑋 陳茂金 蘇世彬 謝雅萍 | 福州大學、福建江夏學院 |
18 | 強化應急能力培養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 | 胡志堅 葉為民 何保昌 劉鳳瓊 陳 法 付 蓉 任彩霞 | 福建醫科大學 |
19 | 多維驅動、三環反饋——地方高校構筑高素質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及實踐 | 黃彬彬 譚慶偉 潘曉鴻 林 然 廖金英 關 雄 王宗文 楊瑋娟 | 福建農林大學 |
20 | 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工程訓練“四層雙核一中心”多維融合的創新與實踐 | 黃 捷 魏晉欣 陳為平 張麗嬌 蔡建國 禹 杰 鄭愛珠 | 福州大學 |
21 | 依托校園自然資源創新生態環境教育的廈大實踐 | 黃凌風 蘆 敏 閆俊美 陳 倩 劉 珺 | 廈門大學 |
22 | 新文科背景下數字賦能財經類專業轉型的綜合改革和實踐 | 黃陽平 陳 蕾 莊 赟 朱愛萍 周閩軍 蘇建平 曾衛鋒 馬明申 | 集美大學、廈門市建潘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國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23 | 以專業化、層次化、協同化為導向的公共數學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 金賢安 杜 妮 劉軾波 宋 翀 張 文 李 安 吳聰敏 余鈮娜 | 廈門大學 |
24 | 深度融合工匠精神的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 景 林 王榕國 黃文秀 高 微 陳娥祥 梁 娟 林 菡 施達雅 | 福州工商學院 |
25 | “紅·土”融合:基于閩西特色文化資源的地方高校校本課程建設與育人實踐 | 蘭壽春 黃 俊 陳弦章 吳善和 邱立漢 張雪英 郭濟汀 巫洪亮 | 龍巖學院 |
26 | 數智化金融應用型人才“三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與探索 | 李碧珍 盧 宇 李杰鋒 徐慧華 宋 芳 陳貴珍 陳 娜 張珊珊 |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
27 | 面向產業 深化內涵 服務學習——物業管理專業321式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 | 李 冰 章月萍 劉慶華 劉潔潔 蘇小鳳 楊 迪 陳 穎 吳海燕 | 福建商學院、 福建省物業管理協會、綠城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 |
28 | “閩臺合作、雙向融合”海洋類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李 明 向紅亮 李海榕 曹仁秋 張 挺 張 勤 王 旻 | 福州大學 |
29 | 鍛造四基融合,提升綜合素養,助力高質量基礎醫學階段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李西海 江 澍 林 凡 陳 羨 林 凌 何婷婷 許 茜 李長征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30 | 基于“一核四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廖 斌 謝建娘 魏 維 張品端 趙鵬升 陳 平 宋大偉 | 武夷學院 |
31 | “三階梯六層次三導向”雙創實踐教育模式探索與構建 | 廖景榕 葉志鵬 楊紅梅 游耿林 龔兵麗 黃 鵬 許勛恩 任 雯 | 三明學院 |
32 | 思政融合、創新驅動、卓越建設:環境學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 廖穎敏 孫魯閩 張 靜 劉興強 張 勇 查曉松 黃 強 盧昌義 |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
33 | “本土情懷、國際視野”地方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十年探索與實踐 | 林 萍 耿慶峰 錢曉嵐 陳修齊 郭念枝 楊小山 邱壽豐 | 閩江學院 |
34 | 一本多元,學做融創--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與培養體系創新 | 林 崧 陳黎飛 俞建群 郭躬德 嚴宣輝 時 鵬 張美平 | 福建師范大學 |
35 | 新時代卓越教師“一元三維四強五度”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林偉川 吳文哲 鄭家建 吳明洪 周 杰 殷世東 王洪元 陳 列 | 福建師范大學 |
36 | 基于醫學崗位勝任力的“二分四化”醫學生臨床操作能力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林章雅 林 樺 陳 瑤 莊則豪 王承黨 林元相 陳麗紅 黃紅華 | 福建醫科大學 |
37 | 美育引領、思政耦合,探究多維協同、產教融合的時尚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體系 | 劉冠彬 鄭 晶 林大梓 陳 宇 孟衛東 蔣紅英 翁麗芬 王士林 | 廈門理工學院 |
38 | 打造“河洛品牌”,構建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美育教育模式 | 劉少渝 丁閩江 狄英杰 方 楠 林 舒 王凱旋 王志良 楊錦斌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39 | 職前職后一體、校內校外協同、研學訓教融創:卓越教師計劃一流建設的廈門經驗 | 劉小輝 謝加良 賓紅華 晏衛根 覃紅霞 蘇明強 張瑞炳 王淼生 | 集美大學 |
40 | 閩臺高等教育融合下的建筑類專業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 | 繆 遠 楊培峰 陳 旭 林從華 吳 征 杜 峰 余志紅 許秋園 | 福建工程學院 |
41 | 德才兼備,通專融合:地方高校信息類一流“數字服務工匠”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寧正元 葉福蘭 姚 潔 曾姣艷 謝亞君 李秋緣 吳文兵 于萬波 |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
42 | 基于骨傷臨床思辨能力培養的“雙平臺”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牛素生 張 燕 劉俊寧 修忠標 李昌寧 謝麗華 吳天林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43 | 眾創空間十年建設:雙創教育賦能設計類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邱國鵬 張君誠 楊曉燕 聞 霞 原佳麗 許明春 余水妹 周學劃 | 三明學院 |
44 | 多維協同視域下“一軸雙向四翼”的“三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邱容機 周 喆 劉少楓 曾芳芳 寧 芊 陳志元 馬改艷 侯玲玲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
45 |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的實踐與創新 | 邱永渠 曹養元 王詠今 黃國盛 陳雅謙 戴寬南 王安群 余海濤 | 閩南科技學院 |
46 | 通識教育傳統文化類課程“學做傳”一體的教學改革創新實踐 | 蘇康敏 蔡金佩 林 劍 劉寧博 盧惠娟 羅永珍 藍如中 |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
47 | “平臺賦能、項目驅動、賽教融合”三位一體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 | 王朝暉 余 軍 張金生 王育烽 何雅媚 陳海明 邱益鴻 黃利民 | 廈門理工學院 |
48 | 高等師范本科院?!懊烙?”理念的創新與實踐 | 魏遠竹 蔡波爾 賴建強 鄧惠明 王育紅 阮憲鎮 | 寧德師范學院 |
49 | “一體兩翼、情懷點睛”—《兒科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 | 吳 斌 陳素清 吳沛霖 林碧云 劉 健 邵巧燕 張曉燕 劉俊紅 | 福建醫科大學 |
50 | 基于“三維核心”的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陳 麓 林 深 曾堅毅 王龍村 周 強 朱文娟 楊美霞 | 福州理工學院 |
51 | “項目驅動式”信息類人才工程技術能力培養改革與實踐 | 吳景嵐 羅海波 林 文 陳新偉 洪曉林 韓曉東 張曉青 徐 戈 | 閩江學院 |
52 | “產教融合、四輪驅動”文旅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 伍世代 林明水 劉 暢 儲德平 駱培聰 宋立中 甘萌雨 姜 倩 | 福建師范大學 |
53 | “精準、精品、精益”本科護理學專業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肖惠敏 姜小鷹 胡 榮 張 旋 莊嘉元 林 婷 宋繼紅 黃菲菲 | 福建醫科大學 |
54 | 面向機械類專業“一核雙驅四融合”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 肖順根 賴聯鋒 宋萌萌 唐耀紅 章立亮 繆海滔 袁秋鳳 余亞飛 | 寧德師范學院 |
55 |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雙體多元”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 | 許書煙 王淑坤 卓為玲 鄭高杰 王 偉 連和謬 陳壽坤 孫立權 | 閩南理工學院 |
56 | “四位一體”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楊艷春 黃麗惠 張慶守 陳 東 鄭崇玲 張賽玉 李麗娟 | 閩江學院 |
57 | 民辦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多場域+情景化”實踐育人模式構建與創新 | 余少謙 辛 林 洪啟穎 邵 敏 陳 穎 王 婧 朱 虹 蘭仙平 | 福州工商學院 |
58 | 面向應用型專業群的實踐教學體系“三構建” | 張舜德 高善平 林 東 夏巨明 張光旭 陳宗旭 陳思思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59 | 三育融合、四階鏈式、多元協同的光電信息類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張先增 李 暉 譚小地 王 敏 朱小欽 徐哲鑫 王廷銀 陳怡萍 | 福建師范大學 |
60 | “專業鏈+產業鏈+聯盟鏈”三鏈融合下財富管理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鄭開焰 邱格磊 李杰輝 穆紅梅 李玉水 林興 曹 彥 陳宏文 | 福建江夏學院 |
61 | “三觀貫通、四元耦合”:地方高校電氣類專業群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 鄭雪欽 孔祥松 付 榮 林智勇 曾建斌 孫 園 周燕茹 鄭運鴻 | 廈門理工學院 |
62 | 新時代高?!叭A五維四協同”沁心心理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 | 鐘發亮 陳 虹 王品卿 康其豐 陳慧燕 陳 明 余成武 謝 康 | 閩南師范大學 |
63 | 新建本科院校學科競賽“夯‘實’工程”的十五年探索與實踐 | 周水庭 朱文章 蘇凱新 謝雯瑜 肖 旻 王崢燦 姚金泱 林建國 | 廈門理工學院 |
64 | 政治學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 朱仁顯 李艷霞 夏 路 林雪霏 劉嘉煒 蔡妮妮 | 廈門大學 |
65 | “一體兩翼三融合”整合式專業碩士案例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 蔡劍輝 陳 菡 葉豐瀅 王智烜 楊 熠 陳愛華 陳朝琳 劉用銓 |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
66 | 冷門的突破——研究生“漢字學”系列課程教改新探索 | 林志強 陳 鴻 李春曉 田 偉 龐壯城 周 祥 劉偉浠 屈 彤 | 福建師范大學 |
67 | 五育并舉、雙融雙導、成果導向: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阮曉菁 施生旭 楊國永 侯安然 黃森慰 蘇時鵬 陳智軍 鄭永平 | 福建農林大學 |
68 | 基于成果導向的計算機類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王 靖 杜吉祥 田 暉 王 成 張洪博 陳葉旺 潘玉彪 張絮暉 | 華僑大學 |
69 | 邏輯生成 體系高效模式創新:“結合式”舞蹈領域藝術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 翁世暉 葉曉麗 金 浩 楊麗芳 丁聰輝 黃金錫 | 泉州師范學院 |
70 | 研究式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研究 | 張艷濤 張有奎 徐雅芬 馮 霞 朱冬亮 苗瑞丹 林 密 | 廈門大學 |
71 | 思政視域下創新型藥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鄭艷潔 陳 偉 章世輝 劉愛林 許 盈 陳 宏 嚴文錦 | 福建醫科大學 |
72 | “六位一體”產教深度融合MBA案例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 鄭云堅 林曉丹 鄭秋錦 黃 蕾 鄭小雪 潘長風 | 閩江學院 |
希望獲獎的單位和個人深入總結經驗,繼續深化探索實踐,勇于開拓創新,爭取再創佳績。全省各級各類學校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積極借鑒,推廣運用獲獎成果,充分發揮省級教學成果獎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推進我省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