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將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控輟保學、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改善、學生資助幫扶等工作,以“五個強化”抓好制度體系建設、教育資源共享、智力技術支撐等重點任務,夯實鄉村教育發展基礎,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增效。
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完善教育配套政策。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出臺《關于實現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明確總體目標,突出重點任務,細化完善配套政策,分類做好現有教育幫扶政策的延續、優化、調整。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學前教育、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優化學前教育政府購買服務標準,重點支持農牧區教育事業發展。2021年投入各類教育經費306.81億元,教育建設資金和教育資助經費等穩步增長。將助力鄉村振興納入《青海省“十四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編制《青海省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規劃(2021—2025)》等專項規劃,持續加強農牧區學校建設,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力度,推進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調整優化面向農牧區的本科專項招生計劃,確保特殊群體學生“有學上”“上好學”。
強化基本兜底保障,鞏固教育幫扶成果。認真落實相關學生資助政策,2021年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學生資助資金24.83億元,受資助學生達70萬人次。積極做好助學貸款工作,受理申請5.91萬人,發放貸款4.12億元,努力確?!皯J盡貸”。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推動實現脫貧地區全覆蓋,36.4萬農牧區中小學生受益,努力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積極做好控輟保學各項工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監測篩查,推動實現輟學學生“動態清零”。
強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持續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義務教育能力提升工程、職業教育質量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提升等項目,2022年落實建設資金35.8億元,建設校舍面積71.9萬平方米,切實改善中小學洗浴、飲水、廁所等學生生活條件;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新增學位1.67萬個,實現超大班額全面消除、大班額基本消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培養小學全科及緊缺學科專業教師,吸收國家和省級公費師范生492人。建立鄉村教師“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職稱評聘制度,對長期在鄉村從教教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9700萬元,引導鼓勵優秀教師到農牧區基層學校任教。實施“昆侖領航”名師校長研修項目、中小學學科骨干教師研修項目等,通過國培、省培項目培訓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教師2.3萬人次,不斷深化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水平。
強化優質資源共享,推進教育支援幫扶。積極落實好教育援青工作,召開教育援青十周年工作會議,優化教育援青工作設計,完善對口支援幫扶機制。2022年推進支援幫扶教育項目57個,項目資金達3.43億元。充分發揮援青教師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提升受援學校辦學能力。持續推進省內對口支援工作,選派省內東部地區500名教師組成79個支教團隊赴青南地區實施幫扶,對接青南三州受援地區中小學80名優秀校長及骨干教師,開展跟崗研修培訓,全面提升農牧區教育教學質量。堅持省內省外并舉,穩定現有異地辦班規模,爭取招生計劃,抓好招生組織,努力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強化智力優勢發揮,提升教育服務能力。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裝備制造、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著力建設特色專業、打造優勢專業。新增藏藥學、生態學、環境保護、光伏發電、新能源等專業,緊貼實際培養新興領域人才。聚焦新形勢、新需求,調整新設立服務鄉村振興、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優秀教師培養四類專項計劃1298名,落實教育部下達的農村定向招生專項計劃530名,安排省內高職院校面向脫貧地區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計劃3780名,進一步提高農牧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聚焦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面向在校學生和企業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開展各類培訓。探索建設人才聯合培養試點,遴選省內4所高職院校與黃南、玉樹等5所中職學校合作開設護理、學前教育、畜牧獸醫等專業,積極為牧區培養急需緊缺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