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省大力推行 “一市一款” 校服款式征集活動,旨在提升校服規范化與特色化水平。然而,回顧深圳長期實行的校服統一模式,其中暴露出的諸多質量問題,不禁讓人為江西此次舉措捏一把汗。
自2002年起,深圳便在全市范圍內統一了校服款式。從表面上看,這一模式帶來了管理的便捷,減少了學生間因著裝產生的攀比現象。但深入探究,卻發現背后潛藏著嚴重的質量危機。
以質量抽檢數據為例,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深圳校服抽檢的不合格率高達36.25%,2020年這一比例雖有所下降,卻仍維持在23.33%的高位。直到 2024 年,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對60家生產、銷售單位抽檢校服150批次,初檢仍發現1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2.7%。主要不合格項目涵蓋纖維含量、繩帶要求、pH值、標識、色牢度等,這些問題直接關乎學生的身體健康與穿著體驗。
在統一款式的市場環境下,“劣幣驅逐良幣” 現象逐漸凸顯。由于市場對特定款式校服的需求集中且龐大,一些不良商家受利益驅使,紛紛涌入市場。他們為降低成本,選用劣質面料,在生產工藝上偷工減料。而那些注重品質、嚴格遵循生產標準的正規企業,因成本較高,產品價格也相對高于劣質校服,在價格戰中反而處于劣勢,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長此以往,整個校服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優質產品難以生存,劣質產品卻大行其道。
深圳校服同一款式,但對供應商缺乏要求和約束。盡管2024年深圳市質檢院建立了校服質量追溯體系,每件校服配備獨立監管碼,但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復雜的銷售網絡面前,監管難度依然極大。眾多銷售網點分布廣泛,且部分商家為追求利潤,可能與不法生產商勾結,將假冒偽劣校服混入正規銷售渠道。同時,線上銷售的興起也增加了監管的復雜性,網絡銷售的隱蔽性和跨區域性,使得監管部門難以全面把控產品質量。
反觀江西此次 “一市一款” 的校服征集活動,雖在設計要求上明確規定面料需符合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等一系列國家標準,強調安全環保、柔軟舒適等特性,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旦市場形成對統一款式校服的集中需求,能否有效避免重蹈深圳校服的質量覆轍,令人擔憂。如果不能建立起嚴格且有效的質量監管機制,從生產源頭到銷售終端全程把控,那么隨著時間推移,江西校服市場同樣可能出現質量參差不齊、劣質仿冒校服橫行的局面,最終損害的將是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
教育部門、學校以及相關企業應從深圳校服模式中吸取經驗教訓,在追求校服款式統一、管理便利的同時,將質量監管放在首位,構建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校服這一學生日常必需品的安全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