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深化整治中小學“校園餐”、利用征訂教輔及購買校服謀利等侵害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旨在促進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積極健康的教育生態進一步優化改善,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有效提升。
2015年6月,原國家四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被稱為“校服新政”,推動中國校服開啟了一場向善、向美的變革。適逢“校服新政”十周年之際,校服已從單純的規范管理對象,逐步演變為承載美育功能的重要載體,見證了中國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以美育浸潤學?!?將校服納入美育育人體系,完成了從管理工具到教育載質的質變。
然而,在全國各地校服采購過程中,由于其涉及面廣、關切度高,常面臨質量參差、流程不透明乃至地方保護等困擾。如何構建一套既能保障學生權益、提升產品質量,又能有效防范廉政風險、維護教育純凈生態的采購機制?校服行業頭部品牌蘇美達伊頓紀德首創并實踐的“家委會主導校服采購”模式,以其顯著的成效和可復制的制度設計,為國內校服行業提供了一份創新、亮眼的答卷,也為教育系統深化陽光治理、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早在2009年創立之初,伊頓紀德深刻洞察到傳統校服采購環節的復雜性易滋生問題,其根源在于決策主體錯位與過程不透明,校服采購環節越是復雜,越容易藏污納垢?!瓣柟馐亲詈玫南緞?基于“誰出資、誰受益、誰決策”的原則,伊頓紀德率先在國內推出了一套“民主、陽光、透明、公開”的校服征訂系統,由學校、家委會、學代會共同參與,確保各方的參與度和全流程透明度、合規化。
以伊頓紀德官網公示的“前期家長學生參與校服征訂溝通的五項操作程序”為例,第一步初次展樣:聽取學校領導意見。第二步家委會、學代會亮相:向學校家委會、學代會作展示和推介,解答家長、學生代表的疑問,由校方和家委會、學代會共同確定學校準備訂購的校服款式和價格。第三步校園開放日公開展示: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園開放日,通過展樣、走秀、試穿等多樣形式公開展示準備訂購的校服,傾聽廣大家長、學生意見。第四步學校官網、櫥窗公示:協助學校將學生實際穿著后的選定款式圖片在校園網、校園櫥窗、微信公眾號上公示。第五步進入家長自愿訂購程序,由班主任向家長發放《致家長一封信》,公示信息、自愿征訂。
在這一采購案例中,決策主體發生了實質性轉變:不再是學?;蚪逃块T“代勞”,而是由實際承擔費用的家長群體(通過家委會)直接行使選擇權。通過推進校園公共事務的民主化表決和家校社協同,鼓勵并賦能家長及學生代表,綜合評估企業資質實力、服務學校數量、輿論評價、產品功能、售后服務、校服價格,進行充分比較和投票表決。此舉也從源頭上切斷了利益輸送的可能性,通過將選擇權完全交予家長,從機制上切斷了可能通過學?;蚪逃块T進行利益輸送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教育工作者,維護了師道尊嚴和校園純凈,切實提升了學生權益,使教育生態更加風清氣正。通過這一套學校、企業、家長、學生多方共同參與的流程機制,校服選購真正成為了一堂生動的校園公共事務實踐課,既樹立了干凈、合規、無憂的校服選用范式,也提升了家長、學生在校園公共事務中的參與度、滿意度和獲得感。
更可貴的是,伊頓紀德首創的“陽光采購”模式已催生行業變革,其價值不僅體現在自身實踐的成功,更在于其強大的可復制性和對教育治理的示范效應。首先,校服質量和滿意度躍升,家長“用腳投票”的壓力,促使企業必須專注于產品質量、服務優化和價格合理。數據顯示,在上海等地借鑒推廣此模式后,校服合格率和家長滿意度均接近100%。其次,樹立了廉潔采購的規范,“與伊頓紀德合作,在風控合規方面對我們的教師、后勤隊伍是一種保護。它不會腐蝕我們的團隊,反而引領了更純凈的校園生態?!倍辔粊碜圆煌貐^的校長坦言,這種模式讓他們從潛在的利益漩渦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專注于教育教學本身。再者,也贏得了行業信任標簽,憑借這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透明機制,伊頓紀德服務全國31省近4000所學校,10余年近億件校服安全交付,千萬家長實時評價,低于“萬分之二”投訴率,全社會監督,成為教育系統公認的“合規”“安全”“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該模式的成功實踐有力推動了行業規范化、合規化發展。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相繼出臺文件,明確要求或鼓勵在校服采購中發揮家委會的主導作用,將選擇權真正交還家長。這標志著該制度設計已從企業創新上升為區域性的政策導向,甚至是解決校服行業共性問題的良方。陽光采購下的校服,不僅是學生穿在身上的統一標識,更成為行走在校園里的“廉潔教材”,于無聲處浸潤著公平、誠信、規則的價值觀,守護著立德樹人的初心。這一模式的可復制價值和對教育系統深化陽光治理、構建健康家校關系、優化育人環境的積極參考意義,不僅是校服行業的進步,更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