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正式公布第二批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高校案例立項名單,昆明理工大學提交申報的5項工程案例全部成功獲批,標志著學校在工程碩博士培養模式改革、產教協同育人國家級項目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本次工程案例立項征集工作緊貼工程碩博士人才培養要求,聚焦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工程碩博士人才培養,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圍繞中國工程實踐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典型性和實踐價值的工程案例。
馬麗萍教授主持的《磷礦資源開發中伴生氟的高效回收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案例》,依托重大工程實踐,結合行業實際生產和應用場景,構建了磷-氟資源循環產業鏈,發展我國磷產業伴生戰略資源回收利用的工業生產體系關鍵核心技術。案例通過從理論到實踐的多學科交叉、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
湯占軍高級工程師主持的《新能源場站局放遠程檢測與診斷系統》,依托智慧能源工程實踐,結合行業實際生產和應用場景,發展我國新能源場站無人值守的局放故障遠程自動檢測與診斷關鍵自主核心技術。案例通過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工程技術領域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端人才。
李英杰教授主持的《金屬礦山廢棄地污染原位治理與工程示范》,聚焦我國金屬礦山廢棄地的重金屬和酸性廢水污染防控的行業難題,研發金屬礦山廢棄地污染原位防控關鍵技術。案例構建“問題-理論-技術-實踐”全鏈條耦合教學體系,通過完整的污染修復工程場景/視頻,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系統性思維,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張晶教授主持的《邊疆民族地區縣域智慧醫共體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與分析技術》,選自實際工程問題,以邊疆民族地區縣域智慧醫共體的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及應用為核心場景,聚焦“數據驅動”的醫療協同模式,旨在通過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與分析技術,實現醫療資源下沉、服務效能提升,助力解決邊疆地區“看病難、看病遠”問題,同時為跨學科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臺。
袁利偉教授主持的《礦山災害管控的“聰耳慧眼”:巖土破壞早期的次聲-微形變融合監測測試研究》,面向國家礦山安全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巖土災害早期預警難題,構建“內部損傷-表面形變”多物理場耦合監測體系,實現災害超前診斷與精準防控。案例通過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安全決策能力、創新思想和“工程+”綜合素質。
未來,學校將以案例庫建設為抓手,實現教學與工程應用的有機融合,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同時,還將積極探索數字化技術在案例開發和教學中的應用,以豐富案例類型和形式,提升案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持續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生態,為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輸送更多“精技術、懂管理、善創新”的卓越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