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學科的發展靠什么?靠人才。抓發展必須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發展。
“一年內包括4位國家杰青在內的9位高層次人才加盟”“畢業入職無縫銜接,簽約引進108人”“新增35歲以下教授、副教授57人”……盤點2024年人才引育,長江大學成績單亮眼。
這份成績單緣何而來?校長劉勇勝道出“秘訣”:“將一流學科建設作為人事改革與教育改革的先行區,為青年人才開辟綠色通道,以人才的‘出彩’贏得一流學科發展的‘精彩’?!?/p>
才聚長大 跑出引才“加速度”
“從初次與學校取得聯系,到鄭重地簽訂聘任合同,前后竟不到兩周時間,這般風馳電掣的引才速度,實在令人驚嘆不已!”回想起去年入職長江大學的情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鋒的臉上仍難掩激動之色,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談及那段充滿驚喜與感動的入職過程,郭鋒的眼中閃爍著光芒,記憶仿若昨日般清晰。他不禁地用了一個極具力量感的詞來描繪——“加速度”?!懊恳淮谓涣?,都圍繞著我的科研發展方向深入探討,將學校優厚的人才政策一一剖析,讓我看到了未來廣闊的發展天地。入職之后,學校更是以高效的作風,迅速幫我構建起科研團隊,調配各方資源。這般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學校對人才的求賢若渴?!?/p>
與郭鋒有著相似經歷的國家優青獲得者李慶,同樣對學校人才引進的“加速度”贊不絕口。他滿含深情地說道:“長江大學從洽談、簽約到聘任,賦予了我人生諸多高光時刻。在這里,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需要,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學校在各項工作推進上所展現出的快節奏、高品質服務,猶如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著我、引領著我投身其中,成為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一員?!?/p>
“這種‘加速度’體現在我們人才引育的方方面面?!比肆Y源部部長楊文星介紹,學校積極踐行主動出擊的引才戰略,構建起“黨委引領、多部門協同、學院師生參與”的全方位引才網絡,形成強大合力。
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學校精心編織引才網絡?!?+N”引才范式創新多元,海內外青年學者論壇、人才引進推介會全球發聲,“楚才歐韻”跨越重洋,巴黎、慕尼黑、杜塞爾多夫線上宣講魅力四射,全方位拓寬引才之路,精準對接全球人才市場?!耙圆乓拧辈呗?、“快速通道”機制、“人才特區”建設與“團隊引進”模式協同發力,打破傳統引才藩籬,構筑寬領域、深層次引才矩陣,廣納天下英才。
“一年來,學校全職人才引育成績斐然,吸納包括9位外籍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在內的108位人才加盟,其中不乏各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極具潛力的青年才俊,人才引進的數量與質量均實現重大突破?!睏钗男钦f。
綠色通道 助力青年才俊“彎道超車”
“打破職稱評聘論資排輩,多元評價暢通不同類別人才成長通道,成為我全心投入科研、潛心開展教學的強勁動力?!?023年12月入職學校的青年學者徐月說。
按照傳統評審標準,許多年輕學者在某些方面資歷尚淺,比如教學、社會服務……為讓青年教師心無旁騖,瞄準“卡脖子”重點領域奮力攻關,去年11月,學校加大改革步伐,構建“長大學者”崗位體系,旨在深度挖掘學科前沿青年骨干,為其職稱晉升、科研資源獲取開辟綠色通道,有力助推了青年才俊心無旁騖投身科研創新前沿陣地,加速成長為學科領軍人物的成長步伐,為學校學術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皩W校目標明確,就是要圍繞國家需求,圍繞學校一流學科發展方向服務?!?/p>
“這就像是為青年才俊量身打造的成長‘高速通道’?!睆堒姴ú┦窟@樣形容。他在地球化學領域潛心鉆研,有關“軟流圈熔體分層結構”的前沿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Geoscience》,并被遴選為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在學界嶄露頭角。入職短短3個月,張軍波便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得益于人才特區制度,我被快速評為教授,還入選了學?!L大學者’學科拔尖人才。沒想到,沒想到?!睆堒姴ㄟB用兩個“沒想到”來形容自己的喜悅心情。
人才評價 破除“五唯”煥新篇
“沒有大帽子也可以被稱為人才,學校的人才評價體系讓我眼前一亮?!苯衲?2歲的青年學者邊江說。
據了解,邊江入職學校后就入選了學科拔尖人才,并順利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都源于學校推行的人才制度改革?!睏钗男墙榻B。過去,單一的評價模式猶如一把粗糙的尺子,難以全面衡量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獨特價值。如今,秉持科學、公平、多元的理念,學校構建起了一套全新的人才評價體系。
這一評價體系涵蓋了多個維度,從專業能力到職業素養,從創新能力到團隊協作精神,無一遺漏。例如,在專業能力方面,不再僅僅以論文多少論英雄,而是通過增加“標志性成果”和評估“研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來進行深度評估。
魯登云博士就是這一評價體系的受益者。在參加“長大學者”崗位評審時,魯登云雖然論文不多,但其運用交叉學科學習背景,深度挖掘光學研究數據,創新構建模型,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代表性論文,其專業能力可見一斑。根據新的評價體系,魯登云就成功受聘了“長大學者”學科菁英人才崗位。
如何更科學精準地評測人才學術水平、發展潛力和社會貢獻?學校還推出新招,將人才評價交給人才,注重發揮“同行”評議的作用。
在學校組織的校內人才計劃遴選、人才聘期考核評審會上,80%為校外“同行”專家,并突出學術質量、貢獻和發展潛力導向。
創新舉措催生斐然成果。去年,各類人才在各個賽道大放異彩。橫向項目簽約近億元、指導學生獲“挑戰杯”國家級獎項12項、在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斬獲一等獎2項、國家級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新增3項、新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46項……
“充盈人才‘蓄水池’,釋放創新‘源動力’,構筑發展‘好生態’?!?/p>
黨委書記王建平表示,學校將聚焦一流學科建設,大膽創新,讓人才在學校發展中各得其所、用當其時、才盡其用。(編輯 李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