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季的到來,校服再次成為被討論的熱門話題。近年來,校服的美育功能和質量安全備受關注,校服被形象地稱為中小學生的“第二層皮膚”。學生們穿上美麗的校服走進校園不僅是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同時孩子們的精氣神也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出了校園文化,以美育人是教育之美的核心體現。校服是最能承載人們青春與記憶的符號,這種美育熏陶比書本知識的學習更受益良久。
2023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實行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校園美育文化營造行動;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郭聲健指出,通過改變學校視覺識別效果,讓孩子們每日穿著的校園服飾,把美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從而推動學校文化建設邁向新的高度。校服,作為校園文化的直接體現,其設計往往融入了豐富的美學元素。通過校服的設計和傳播,學校能夠將自己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學生穿著校服,成為學校的“形象代言人”,傳遞著學校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特色。這種潛移默化的宣傳效應,既增強了學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又為學生開辟了一個展現自我風采、釋放個性的舞臺。
伊頓紀德秉持“引領中國校園服飾,推動共同教育價值重建”的品牌使命,以校園服飾美育為觸點,從小切口,想大問題,傳遞教育的價值與美。其自主開發的青少年服飾禮儀課程——“美的第一課”目前已走進數百所中小學校開展了近400節課,從美的衣飾到美的形體,在青少年時期播下美的種子;開創了《優教育》公益讀物、在之間·優教育教師人文空間、“故事田”兒童教育公益項目、UPCYCLE環境友好項目、我請你做夢、美的守護、美的第一課等社會改良實驗,為超過8000所偏鄉村小提供公益教育支持,踐行社會責任。
教育公平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途徑。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學校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吳磊提出,校服看似是一件簡單的服裝,實則關系著學生的健康安全,更彰顯著學生的氣質,涵育著教育之美。而校服于學生而言,是隱性的學習資源;于學校而言,是流動的學校文化名片,從視覺感知到辦學理念,助力學校品牌建設,學校文化建設;從某種程度上看,校服也是社會的教育公平的載體之一。
一套好的制式校服完全可以通過面料和款式的改進來實現它的多場景運用,比如女生們襯衫和半裙的搭配,同樣也可以通過混搭在日常上學或放假逛街時穿。這樣一件又漂亮又舒適的衣服實現了它的多場景需求,購買了也會覺得非常劃算。事實上,學生可以在整個學年或更長時間內重復使用它,這相對于購買大量日常服裝來說更經濟實惠。另一方面,校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外觀,這有助于減少因服裝差異而引起的社交壓力或攀比心理。它使所有學生看起來更加平等,有助于建立一種團結和互助的校園文化。
校服是教育公平的象征,每個孩子都應穿著合體、舒適的校服。校服采購需要政府、學校和企業以學生權益為重。將校服的選擇權還給家長,將審美權還給學生,以公平開放的市場競爭來促進各地校服質量提升和采購公平,才能切實提升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用陽光穿透行業發展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