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今時代,信息科技教育已然成為塑造青少年數字素養與創新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一環。在一系列政策的強力驅動下,我國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蓬勃發展,在多個方面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
近日,由新東方智慧教育參與編寫的《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這份報告在海量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現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其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度洞察、全面剖析,不僅提供了大量一手數據和調研結果,還針對如何有效推動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切行可行的優化策略與實踐路徑,為創新人才培養“藍圖”落地繪就“施工圖”。
現狀:政策驅動,蓬勃發展
中國的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經歷了多次政策變革,從最初的計算機教育發展到如今的全方位信息科技課程體系,信息科技教育逐漸從一個輔助學科轉變為核心課程之一。這一轉變的核心動力來自于國家對青少年數字化素養的迫切需求。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從師資培養的大力投入,到教學資源建設的全面推進,再到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為信息科技教育的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生態氛圍。
政策強力支撐,打造了良好發展生態,推動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在多個方面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課程內容不斷推陳出新,教學形式日益多元化,為信息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網絡課程、視頻資源、電子教材、虛擬實驗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選擇;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實踐活動等多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各類信息科技競賽和活動蓬勃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交流學習的廣闊平臺,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為了更精準地把握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實際情況,由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青少年教育分會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教育部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研究中心多家單位聯合開展了大規模的調研。此次調研覆蓋家長問卷 241267 份,有效樣本 241213 份;教師問卷 45136 份,有效樣本 44638 份。龐大的數據樣本為全面了解中小學信息科技教育的現狀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此次調研結果,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科技教育發展的成果:
首先,在重視程度上,學校、教師、家長三個層面,都體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學校對信息科技教育態度積極,從提供相關課程、活動、師資力量及硬件設施等多個方面,為推動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同時,超過八成的教師、超過六成的家長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信息科技教育對青少年的發展,認為該領域的知識對于青少年在未來的社會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其次,在課程的豐富性上,近半數信息科技教師每周開展一到兩次課程和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數據與編碼、互聯網應用與創新、身邊的算法、過程與控制、物聯網實踐與探索等。課程形式呈現多樣化,教師演示與示范、邊講邊練、自主探究學習、項目式學習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和多樣化學習方式。信息科技活動的類型和地點也更加豐富,如參加興趣小組、科技展覽、論壇等,為學生提供了校內校外多樣活動體驗。
此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信息科技教育在均衡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從調研數據看,2022年,全國 20.72萬所中小學中,已經有63%的學校在持續開展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素質教育,在政策引導和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信息科技教育增速顯著加快。其中,二三四線城市增長明顯,覆蓋持續下沉:而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推進和新課標落地,科創教育也從“城市化”“精英化”逐步向“普及化”發展,優質教育資源不斷下沉,教育公平日益凸顯。目前全國科創教育的城市分布已趨于均衡,四五線城市科創增長超越均值。
前景:攻堅之戰,機遇與挑戰交織
信息科技教育不僅關系到個人的職業發展和未來,更關系到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在海量調研的基礎上,《報告》對信息科技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體檢”,既看到成績和機遇,也洞察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為下好這盤“大棋”提供充分的循證支撐。
順勢應時,機遇涌現。
《報告》認為,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未來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面臨多元化的發展機遇,多角度發展方向和多方助力的良好發展前景。
一方面,科技發展推動,需求增長勢不可擋。人工智能、大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青少年信息科技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信息科技教育不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關鍵,這為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信息科技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的積極參與,為信息科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與此同時,智能化教育、數字化教育、融合化教育、終身化教育,也為信息科技教育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而從根本上,順勢、應時,才是最大的發展機遇——在戰略層面,做強信息科技教育,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發布,為信息科技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而在推進過程中,信息科技課程的比重還將進一步加大,成為與語數英一樣重要的學科。此舉也將帶來新契機,推動信息科技教育順勢而為、應時而動、乘勢而上。
多項短板,亟待突破。
盡管信息科技教育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也迎來了諸多機遇,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素質不足、資源不均衡、教與學融合困難以及認知偏差等問題,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是教師素質與能力不足。
教師是推動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報告》顯示,很多教師缺乏足夠的信息科技教學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信息科技教育的教師數量和質量不足,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為此,必須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同時,要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二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雖然優質科創教育資源正在不斷下沉,但是,資源不均衡造成的“區域鴻溝”依然存在,仍是當前信息科技教育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此次調研結果顯示,不同地區教師對學生信息科技教育學習效果評估不同,東部地區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東北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再次之,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因經濟、師資、科技教育資源不均衡,學習效果呈現出較明顯的區域階梯性。由于缺乏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機會,偏遠地區的學生難以與發達地區的學生在信息科技素養方面保持同步。
三是教與學融合困難。
盡管信息科技教育逐步在各地推廣,但教學方法的創新仍滯后于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融合度有待提升。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未能完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部分教師在教學評價方面也存在不足,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四是對信息科技教育重要性認知不足。
盡管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信息科技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但“認知偏差”依然存在。根據調研數據,28.24%的家長對信息科技教育持中立態度,表示“不太支持”和“反對”的比例近5%。同時,不同學段教師對信息科技教育的關注與重視程度也存在差異。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在關注、了解、組織學生活動以及參加學校培訓方面表現最為積極主動,初中教師次之,高中教師積極性相對較低,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年級階梯”。尤其是在一些地區,部分教師和家長仍然把信息科技教育看作是一個不太重要的附加學科,未能充分認識到其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作用,家校配合也欠緊密。
路徑:協同破局,開啟新征程
面對我國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現狀、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多層面協同發力,共同探索破局之路。只有通過政策支持、教師素養提升、課程創新、學生主動、學校保障、家長助力和社會協同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信息科技教育的突破和發展,為培養未來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秷蟾妗吠瑫r提出了多項策略和路徑,為推動信息科技教育繪就“施工圖”。
在策略上,加強政策支持、提高教師素質、均衡教育資源、促進家校社協同,實現教師、課程、學生、學校、家長、社會“六角連動”。
加強政策支持是信息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繼續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信息科技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信息科技教育。同時,加強對信息科技教育的監管,確保教育質量。
提高教師素質是信息科技教育發展的關鍵。教師是信息科技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因此,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科技素養和教學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豐富教學評價方式。同時,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信息科技教育領域。
均衡教育資源是信息科技教育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信息科技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加大對落后地區和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同時,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打通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構建更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是解決資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切入口。
促進家校社協同是信息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家庭、學校和社會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環境,三者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信息科技教育環境。家長應重視孩子的信息科技教育,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學校應在提升教育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練好“內功”的基礎上,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聯系,共同開展信息科技教育活動。社會應提供更多的信息科技教育資源和機會,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幫助。
在制定策略的基礎上,《報告》還為信息科技教育的發展指明了兩大路徑。
其一,推動信息科技教育智能化、數字化、融合化、終身化發展。智能化教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數字化教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方式;融合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終身化教育滿足人們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需求,為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持續提供支持。
其二,借鑒國際經驗,探索適合國情的信息科技教育模式,聚焦于培育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信息科技學科思維;推廣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 STEM 教育;加強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創新教育;提升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信息素養和數字素養,為培養未來科技人才奠定基礎,開啟信息科技教育新征程。
總之,《2024年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究報告》全面分析了我國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的現狀、挑戰及發展路徑,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這份“施工圖”為未來信息科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技能已成為青少年面向未來社會競爭的必要工具,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多層面協同發力,才能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實現信息科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科技人才提供堅實保障,從而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如想獲取全部報告,可聯系新東方智慧教育梁原老師:1570168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