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39個 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重要部署,精準助力托底性幫扶工作落地,鄉村振興學院組織召開了《四川省39個欠發達縣域特色農業實用技術指南》編制推進會。副校長劉登才及參加編制工作的專家30余人出席會議。
會上,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周倫理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四川省39個欠發達縣域特色農業實用技術指南》的編制背景,并對《四川農業大學聚力 “39” 精準幫扶專項行動工作方案(2024-2027)》作了詳細的說明,明確了編制目標。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劍鋒對《四川省39個欠發達縣域特色農業實用技術指南》的編制專家分組和編寫內容作了詳細分工。與會專家重點就編制中的集中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四川省39個托底幫扶縣域特色農業實用技術指南》遴選出適宜在39個縣域推廣的水稻、青稞、麥類、馬鈴薯、生豬、牦(肉)牛、肉羊、牧草、家禽、水產、特種經濟作物、水果、蔬菜、茶、食用菌、中藥材、食品加工、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產品,并匯集成冊。旨在通過推廣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五良融合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等,助力39個欠發達區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支撐服務特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劉登才要求各專家團隊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針對39個欠發達縣域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充分梳理川農大最高水平的實用技術成果,展示川農大的科技“良方”。鼓勵專家們以此次實用技術成果梳理的契機,帶領團隊在今后的工作中以生產一線問題為導向,將前沿的生產技術和科技需求帶進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為托底性幫扶工作盡川農大力量。(作者:史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