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嘉賓: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王軍利,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礦業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專注于青少年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
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王軍利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能量消耗1.5梅脫以上的任何身體運動。Howley(2001)認為,身體活動應分為工作性身體活動與余暇時間的身體活動兩大類,前者是指每天8小時工作相關的身體活動;余暇時間的身體活動(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是指工作時間之外由個體意志決定的,基于興趣或者需要所完成的身體動作。以下內容為王院長演講摘錄,一起來關注——
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量效關系
身體活動的健康益處依賴劑量而且非線性的,所以沒有較低的閾值;
不再強調每次10分鐘的身體活動;
每周至少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可以獲得大部分益處;
一些健康益處是立竿見影的。
身體活動與健康的促進問題
方法技術方面
行為改變技術一般指行為治療,一種重要的塑造或改變行為的成套方法。主要是通過行為分析之后,針對性地開展和實施某些程序和方法,制作專項訓練計劃,來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行為,對于不良行為的治療和行為的矯正,以達到改進其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目標。
最常用的BCTs為:行動計劃、目標設定(行為、行為的)及時自我監測、障礙識別/問題解決(McDermott等,2016)。
使用“教導使用提示/線索”、“促進社會比較”和“提供關于一般行為后果的信息”等方法對PA有積極的影響(Chen等,2021)
實踐方面
活動友好型社會
活動友好型環境
活動積極型個體
友好型治理體系
需要有的領導力的政策、立法和監管框架,多部門協調和協同關系的治理和政策推動者,訓練有素的執行者,以及支持政策實施的評價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