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動手能力要從小抓起。青年報資料圖 記者 吳愷 攝
據《青年報》報道,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應該怎樣作為?由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國際慕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STEM教育跨界高峰論壇暨STEM教育發展共同體籌備大會”近日在上海舉行,試圖為之破題。專家呼吁,應對新時代新的要求,應培養更多領軍人才,而STEM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從動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有跨界。同時,要保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這才是創新的源頭。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操作能力較弱
教育部去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今年7月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強調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毫無疑問,STEM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如何深入落實教育部及國務院關于STEM教育及人工智能發展的精神,推動學校教與學方式變革變成新的教育時代命題。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傲英指出,我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較為重視科學知識的理解,學生的科學知識較為扎實;不足之處主要體現為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動手實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較弱。STEM教育的實施過程與實施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效彌補與改善我國傳統科學教育的不足之處。
“基于對STEM教育以與人工智能教育對我國未來發展重要性的深刻認識,華東師大作為全國教育學科的引領者與示范者,有責任、有義務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全國中小學開展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給予應有的引領與指導。學校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持續為全國中小學開展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專業的引領、展示的平臺、研討的機會,為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做出應有的貢獻。”周傲英說道。
國際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認為,教育正處于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將去未去,何去何從,教育工作者們在新時代正面臨新的艱難抉擇。論壇上,他以“將去未去新時代教育的艱難抉擇”為題,與教育同仁一起探討了新時代教育的趨勢與挑戰。對于STEM教育發展共同體的籌備成立,陳玉琨認為,意義重大,利國利民,“該共同體將團結STEM教育領域內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組織機構和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匯聚各界力量,共同推動中國STEM教育發展。”
要從中小學抓起,要從動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跨界
STEM教育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蓬勃而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表示,當今引領科學發展的主要領域,包括材料科學、能源科學、海洋科學、天空航天科學、大腦科學、計算機科學,“所有這些學科都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了,而是在多種學科的交叉、重疊的部分或者方式進行。”
“我們的教育長期的弊端是手和腦的分離,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操作的分離。怎么把手腦并用,把實踐和理論很好的結合起來,這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的教育家都在探索的問題,也是所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袁振國說:“似乎大家找到了一個共同的抓手,這個就是STEM。”STEM在學術發展、學科行動,希望能夠把學科的交叉,把手腦的并用,把知行、意行的結合和知識能力運用能夠統一起來,“這是我們的夢想,也是我們的追求,這個毫無疑問也是大家走到這個地方來的主要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玠認為,STEM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要從動手能力抓起,而且一定要跨界。“我覺得除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以外,還要加上人文、文化、藝術。因為現代科學技術離不開文化、離不開藝術、離不開審美觀點、離不開價值。我想這應該是個大概念的跨界。”劉玠還現身說法稱自己是搞材料的,材料科學有深奧的理論,離不開數學,也離不開工程,還會涉及到許多技術。“可以說現代科學沒有一項不是跨界的,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綜合能力的。”
“新時代給我們提出新的要求。我們過去培養的人才對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短板也非常突出,就是拔尖創新人才很少,引領性人才、領袖性人才很少。”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表示,我們要應對新時代新的要求,培養更多領軍人才。
“我個人認為幼兒園階段最重要的是‘三好’:吃好、睡好、玩好;小學階段重要的是保護好孩子的兩樣東西,一是好奇心,二是想象力。這也是創新的源頭;整個中小學的教育,包括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三種能力:敏銳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在雷朝滋看來,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網絡環境,更加開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教育,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快速學習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是更加強調終身學習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