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上,一輛輛汽車不再需要駕駛,只需要輕松輸入目的地,便可智能分析路況,選擇最快的捷徑,自動行駛至世界上任何想去的地方。
下班后,人們悠閑的走在回家路上,再也不用急忙趕回去辛苦做飯,智能廚房會提前準備好晚餐,讓你還未進門,便聞見可口的飯菜香。
醫院里,擁擠的就診場面一去不返,遠程醫療監控會將你的一舉一動及時反饋給醫院,當生命出現危險時醫生將第一時間前來救治病傷。
超市中,長長的付款隊伍消失不見,傳感器將自動識別你從貨架上拿走了什么,并在你攜帶商品離開時,自動扣款將賬單交到你的手上。
…………
上述畫面并非是某部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不久之后即將到來的全新時代——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因此,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由于物聯網將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服務的升級產生了巨大影響,已成為世界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面對物聯網技術革命可能帶來的歷史機遇,我國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將其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2050年國家產業路線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相關研究機構及眾多物聯網企業,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與全球同處于起步階段,具備了一定的產業、技術和應用基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9年8月,溫家寶“感知中國”的講話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高潮,無錫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多所大學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市江南大學還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廠學院。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
有專家預測十年內物聯網行業將會大規模普及,并廣泛運用于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從而對相關行業從業者造成巨大沖擊。生活中的一些基礎性職業如保安、超市售貨員、停車場管理員、電影院檢票員、信用卡追債員、辦證號碼涂鴉者等……很可能將會徹底失業。伴隨著物聯網產業的崛起,一些基礎崗位職業逐漸沒落,一些新型的崗位卻大量空缺起來。截至去年為止,亞馬遜已經有30000個Kiva機器人自動處理倉儲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減少了對挑選和包裝工人的需求。同時,對軟件開發人員的需求越來越高,Marc Andreessen在2011年的一份聲明中說:“軟件正在漸漸吃掉整個世界”。豈止于軟件開發人才,物聯網產業因其涉及行業廣泛,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人才作為產業支撐,特別是復合應用型人才。
據《中國職業教育年鑒(2016)》所述,物聯網跨行業的特征使得物聯網人才十分緊缺。目前,我國感知控制環節技術能力較弱,國家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技術突破,加快人才培養,不斷提高我國電子芯片設計人員和制造人員數量;數據傳輸環節發展較快,依托我國原有的計算機及通訊基礎,計算機及通訊人才培養速度較快,這類人才供需兩旺;數據處理環節涉及系統設計及應用維護,由于涉及行業廣、項目眾多,人才需求呈幾何式增長,急需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加之物聯網概念下的企業數量非常多,社會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給量很少,遠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且未來幾年,物聯網技術會在社會各領域中廣泛普及,因此人才狀況非常嚴峻?;谖锫摼W行業特征的研發及應用人才需求層次較廣。我國物聯網人才按層次可以分為研究型人才、工程應用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各層次人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緊缺。
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其在生產生活中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具備發展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巨大潛能。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紛紛制定相關發展戰略,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美國、日本等開始探索物聯網專業教育。通過多年的積累,這些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物聯網人才培養體系,并向物聯網產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美國發展物聯網時間較早,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鏈完善程度,其都走在世界前列。在物聯網人才培養方面,美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實驗室模式,一是企業培養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促進了美國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深化了物聯網的推廣與應用,讓美國的物聯網企業成為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的領先企業;日本在信息技術方面雖然較美國起步晚, 但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衰退時,其認識到信息產業就是21世紀新經濟的增長點,從國家政策上加強對信息人才培養的支持,形成了完善的信息人才培養體制,讓日本在物聯網提出之初就能迅速反應,布局培養物聯網人才。日本致力于培養物聯網應用型人才,主要通過學校培養的方式,采用官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了解企業需求、把握市場動向,科學設置課程,力求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為促進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占領物聯網發展先機,我國在物聯網發展之初即將物聯網專業納入職業院校招生范圍。在國家及教育主管部門和行業的重視下,在廣大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物聯網教育得以大力推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得到較快發展。2010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0]13號),物聯網專業作為信息網絡產業方向重點支持的開辦專業之一,也在此次申報之列。全國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物聯網等相關專業的申請,其中30所院校獲準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并從2011年起開始招生。2011年又有30多個學校獲批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首批批準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共22所。隨后,獲批開設物聯網專業的院校逐年增多,目前已有300多所本科院校、200多所高職院校、近百所中職院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其中本科院校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職業院校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然而,由于物聯網專業是新興專業,跨多個學科,建設難度較高,大多數院校的物聯網專業課程尚未形成體系,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且實驗實訓建設標準等相關問題也有待進一步規范,需要進一步提升。
簡而言之,未來的世界里物聯網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它以高技能工作代替低技能的工作,用先進的技術取代簡單和重復性的工作,如生產,監管,質量控制和規劃領域。就像蒸汽時代一般,人類社會中那些傳統的、耗費體力的周期性工作將會逐漸滅絕,但同時會涌現出更多高技術、高科技的個性化崗位,令我們的工作不在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它將為我們開啟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