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情況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華南工學院圖書館,1988年1月正式命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由北校區總館、北區化機分館和南校區圖書館組成,館舍總建筑面積達到6.7萬m2??傪^位于華南理工大學北校區,由新老圖書館巧妙銜接而成;南校區圖書館更是華南理工大學南校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蔡敏在接受電話采訪時首先介紹了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并提到由于兩個校區之間的距離大概有30公里,為了方便管理,專門有一位副館長被安排在位于廣州大學城的南校區圖書館負責那里具體工作。
圖書館所有資料都是統一進行訂購之后,再按照學科分布來化分的,并且館里還設有教育部直屬的“外國教材中心”,其中重點引進了化工、工程圖學的國外優秀教材及教學參考書等學術專著。
華南理工大學原先是單純以工科為主的院校,現今已發展到23個學院,其中有9個屬文科學院,因此學科也擴大了許多,這樣就對圖書館資料的要求也更為廣泛,并且增加了圖書館運作、管理的難度。目前,圖書館的紙質藏書量達到了300萬冊,其中有70%屬于理、工類資料;文科等其他類資料則是在稍后的時期內補充完善的。
隊伍建設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蔡館長談到,以前圖書館館員基本都是以圖書館或情報專業為主體的,但為了完善網絡技術的服務水平,圖書館首先在隊伍建設中加強了該方面專業人才的引進;另外,從工科學校的特點上考慮,要為各學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就必須有相應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因此,學科類專業人才也成為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隊伍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圖書館目前擁有一支由136位館員組成的充滿活力與激情的高素質團隊,其中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占89%,具有中、高級職稱人員占47 %。
在談到人員工作區域分配時,蔡館長介紹說,老校區圖書館的面積為24000m2,大學城的新校區圖書館有42000m2,面積幾乎是老校區圖書館的2倍;但老校區的館員則需要有100人完成服務工作,而新校區卻只需要30余人。蔡館長解釋這樣進行人員分配的原因時說,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校區圖書館的運作采用了一套新的服務機制,這里采用的是“大流通”的模式,讀者都從一個大門進入,館內則是全部通行的,最后才到總服務臺匯總;而老校區則受限于館內格局,每個閱覽室都需要有專人監管,這就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人員留在這邊。
較完善的規章制度保障了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穩步發展,不但在讀者服務、崗位考核、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之上實施了人性化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館員們的工作積極性。但是,人員隊伍的凝聚力不能單純依靠物質激勵,蔡館長認為,圖書館首先要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必須要使所有入職新人都能夠明確圖書館的受眾是公共的、工作性質是服務的。如果要入職圖書館工作就必須要認同這一點、要知道自己的本份;其次,從管理上,圖書館要嚴格遵守學校的規定,不能夠各自為營,特別是不能夠搞“小金庫”,對于館員的激勵措施也要在學校政策允許之下,并采用多勞多得的方式來運作。
服務的轉型
蔡館長認為,高校圖書館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學校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歸功于電子科技的發展,以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近年訂閱的紙質與電子資料來看,在經費分配的比例已經差不多達到1:1。另外,隨著年輕讀者群在閱讀習慣方面的轉變,圖書館也需要隨之轉型,不可以再按老一套模式運作了。
現在,更強調圖書館要進行主動的服務,不能再滿足于開門坐等讀者上門服務的方式了,一定要有走出去的主動意識、要有積極為學校的學科建設提供服務的意識。蔡館長說,之所以強調主動服務的意識,就是要為今后拓展圖書館的發展空間打下前期的基礎。因此,圖書館的工作內容產生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館里將為學校各學院提供服務的工作落實到了具體館員的身上,久而久之,這些館員就能夠對該學院的學科情況產生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能夠清楚其對圖書資源的具體需求,在服務上就有能力跟上學院的需求。這樣運作的目的是為了即將開展實施的“學科館員”制度奠定基礎,而這些已經具體負責、熟悉各學院服務工作的館員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成“學科館員”。
重新獲得讀者的依賴
由于整個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注定圖書館的功能要發生改變。早幾年的時候,大家都會為進入圖書館的讀者量減少而擔憂,因為許多讀者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需求,那么圖書館就必須想辦法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服務,使圖書館與其工作生活有更加緊密的聯系,這樣才有可能重新獲得讀者的依賴。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對于網絡平臺和數字化建設非常重視,目前不僅圖書館業務工作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管理,并在傳統服務之外,還配置有各類國內外重要網絡、光盤數據庫179個,自建、聯建了33個特色數據庫。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也在不斷增加,現在全館已均被無線網絡所覆蓋,館內各處都可實現無線上網,同時還初步建成了手機圖書館,極大地方便了讀者以各種形式來獲取館內資訊。
網絡資源建設
在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整體建設中,網絡資源建設應該是圖書館工作拓展的主要難題,在這個平臺的建設中,資源的充實和自主開發建設特色數據庫投入了建設者們的大量心血,在工作強度上也增加更多的壓力。蔡館長提到,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存儲已經從原來的幾個T擴展到了現在的40幾個T,從人才到技術、再到硬件建設所需求的經費等每個環節都可以說是一種挑戰。
隨著圖書館各項服務功能的逐步完善,在服務水平和服務內容上也有了極大的改變,除可以為讀者提供傳統的外借、閱覽服務外,還能夠提供資源查詢、科技查新、信息與課題咨詢、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用戶培訓、多媒體視聽等多類型、多層次的服務。作為圖書館還有對外服務的任務,要為社會、為企業提供相應的資訊,由于學校地處企業林立的廣東省發達地區,企業對于信息方面的服務有著很大的需求,華南理工大學因為是理工專業院校而備受企業關注。另外,教育部理工類科技查新工作站也設在了這里,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實力雄厚的查新隊伍為各單位科研人員提供了大量的高質量、高標準的科技查新及項目咨詢等服務項目,其中僅為企業提供的圖書情報查新服務就達到了每年工作量的一半。
聯合共建的龍頭老大
從1993年開始,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支持下,以華南理工大學為龍頭,聯合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共同開展了6所院校的資源共享、聯合共建工作,其中,圖書館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合作內容,實現了6校間圖書互借互還、互辦借書證等多項服務功能,并且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從2008年開始,該項目范圍已經由石牌地區6校擴大到了整個天河地區的9所學校,又增加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體育學院、廣東金融學院3所院校。蔡館長在其中起著主要的牽頭作用,領導各校按分配的任務各自承建數據庫的工作,使9所院校在網絡上共同營建出一個龐大的信息平臺。
蔡館長還透露,目前廣東省教育廳還將籌建“珠三角”信息大平臺,包括了高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三大部分,由于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在高校資源共享、聯合共建中有著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地位,因此完全有資格、有基礎、有能力領導實現更廣泛地區的更多院校的資源共建。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除在天河地區9校合作中有著巨大貢獻外,還積極加入了 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SHL(高等學校人文社科文獻中心)、國家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奧凱化工信息中心的工作, 并與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許多單位建立了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互助關系。
不計個體利益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積極與兄弟院校開展資源共享、并牽頭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大量人力、物力的無償付出,需要有絕對寬廣的胸襟與氣度。蔡館長非常豪爽地認為,雖然各合作院校因各自的實力不同,對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的付出有多有少,但是現在也不想采取收費的手段來進行平衡。對于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來講,大量的數字資源并不受幅本量的限制,與其閑置在那里,不如果拿出來給更多需求者提供服務,以增加這些文獻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在10多年校際圖書館的合作中,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已經帶領兄弟院校走到了今天,現在更應該把電子圖書的服務再加上。以服務為宗旨是圖書館發展的關鍵,只有不計較個體利益,才能夠使大家共同地發展起來。
從服務考慮發展
蔡敏在就任圖書館館長之前,曾經是學校的教務處長,并一直對圖書資料等方面十分關注。雖然他不是圖書館專業出身,但蔡館長在圖書館管理工作中,會處身于讀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并能夠正確地解決問題。他也要求館員能夠不拘泥于圖書館圈子內部的固有方式來處理問題,鼓勵大家多站在讀者的立場上來解決問題、完成工作。蔡館長除任職圖書館館長外,還是電子類專業的博士生導師,他深深地了解圖書資料、情報、資源的重要性,因此他能夠從另一種高度來看待圖書館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夠正確地把握住現代圖書館發展的大方向。蔡館長反復強調:圖書館首先要做的就是服務,工作的核心不應該僅僅放在圖書館本身的發展上,要從服務的角度來考慮發展,而不是圖書館學要求怎樣去發展。
未來規劃
在談到今后的發展規劃時,蔡館長說,圖書館要在環境上能夠適應更多的讀者,要更加舒適、更加人性化,不應該讓讀者只能面對冷冰冰的書籍而已;另外,在基本設施方面,特別是數字化程度上,館里仍然需要不斷提高和加強。也就是說,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硬件設施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工作也會圍繞這方面內容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