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自制教具評選活動于2006年6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館拉開帷幕。這是北京市自制教具活動有史以來,組織規模最大的一次,北京市教委對此非常重視。本次展評活動的規模也為歷屆之最,經過21個參展單位的初評甄選,共有248件教師與學生制作的教具(其中24件為學生作品)參與了此次評選活動, 教育裝備采購網記者于27日活動開幕當天采訪了本屆評選活動的部分組織者、評選專家、以及參選作者,希望能夠深入了解活動開展情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能夠多角度地了解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自制教具評選活動的情況,并且對自制教具在教學活動中具有的現實意義、及其背后所體現的社會意義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我們有幸采訪到了特殊教育中心參展作品的評委——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特級教師葉立言老師。葉老師1960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第四聾人學校任語文教師; 1985年至1992年在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任副校長,1992年至2000年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2000年至2002年任黨支部書記,直至退休。退休后葉老師被北京市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聘為專家指導工作。葉老師憑著出色的工作成績被評為特級教師,是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葉老師真可謂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特教事業,因此對特教的相關工作也特別熟悉與了解,在評選教具的間隙,筆者就自制教具的一些相關問題采訪了葉老師。
北京市特殊教育專家葉立言在接受記者采訪
問:葉老師,您好!您作為自制教具組委會特邀的評選專家,是要對所有的參展教具進行評選,還是只評選特教領域的自制教具?
答:我主要是評選特教參評的11作品,這11件我都要一件一件仔細地看教具的選材、實物以及要詢問一些自制教具的相關情況,這是我的主要工作。別的教具我也可以看一下,但是不參與評選。
問:對于今年特殊教育領域參評的11件自制教具,與往年相比,有什么新的特點?
答:在兩年以前,北京市特教中心在全市舉辦了一個教師自制教具展覽,當時的規模要比今天這個展覽大得多,共有上百件的作品參展,其中也很多作品獲獎。
對比以前特教領域的自制教具,今天參展的11件作品,在功能、創新性與實用價值方面來說,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也許是這次參展作品比較少的緣故,在教具的結構方面與以往相比較為簡單。
但是,對于自制教具,如果功能在教學上充分體現,創新性強,那么結構越簡單越好。結構簡單,并不意味著制作粗糙。這次自制教具中特教展出的作品給我總的印象,就是大部分作品的結構比較簡單,但是有的制作還不夠精細。
問:從評委的角度來說,您覺得什么樣的作品才算是優秀作品,有資格獲獎?
答:我覺得能夠獲獎的作品,首先是該自制教具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這件教具或學具,功能到底是怎樣的。它在殘疾孩子的學習中,能夠起到什么樣的積極作用。
這就要從以下角度來考慮:首先,要看這件教具與教學內容聯系是否緊密;二是,能否啟發殘疾孩子的思維,能夠利于學生動手操作;還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安全性是否能在使用中得到保障。這些是我在評選中首先遵循的幾個標準。
針法練習板
對于這11件作品,我覺得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還是非常緊密的,比如宣武區培智中心學校選送的“針法練習板”,它是由一片軟塑膠作的一些布局規則的針眼,然后老師用鐵絲與氣門芯作針,一段比較粗的毛線作線繩,把針法放大,使孩子看起來很直觀,很便于操作,這樣一步步地由易到難練習針法。這個教具的結構比較簡單,但是它的功能很好,孩子在使用的時候,意圖性很強,而且便于操作,不容易產生一些與教學無關的效果。另外,這件教具的安全性比較好,老師在發明制作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這個因素。首先是軟塑膠的板代替了常規的布,然后用氣門芯套鐵絲作的針來操作,還有比較容易辨認的鮮艷的線繩??赡芪艺f得比較絕對,這件教具我在市場沒有見過,也沒有看過別人使用,原創性比較強,但是實際想想這件教具又不是很難制作,充分說明老師對孩子的需求非常了解,然后能根據需要設計教具。
多功能操作盒
再有一件比較值得提及的是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多功能操作盒”,這件教具主要給人的感覺就是后面有一幅背景畫,這個背景畫是一年四季場景的展現,可以根據背景畫體現春夏秋冬的更替。實際上這個背景畫的制作很簡單,就是一塊用不同顏色吹塑紙做的各種道具,這個道具可以替換演示著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比如春天人們穿什么衣服,夏天穿什么衣服,還可以用粘拉扣來變換,而且可以給其中的人物變換衣服顏色、款式等,可謂功能多多。然后里面穿插有不同的內容,比如“識字”、“計算”、“常識”等。所以這是一個功能比較齊全的趣味教具,具備識字、計算、語言訓練、常識演示等多種功能,確實非常有創意。但是不足之處,就是制作上有點粗糙,如果制作得再精細一些就更好了。因為制作越精細、顏色越鮮艷,對殘疾孩子注意力的吸引就越突出,就更容易被使用與操作。在這方面的缺陷是這個作品應該改進的地方。
我覺得沒有一件教具是絕對完美的,但是老師們都在努力追求著完美,他們能做出今天的這樣的成績還是不錯的。我記得上一屆,就是2003年的那次自制教具評選,像東城特教學校選送的一件教具,就是一棵樹,每棵樹上結了好多蘋果,蘋果上有數字、文字,讓學生通過摘蘋果來識字、認識數字,我覺得這次教具展示的“多功能操作盒”就在這件教具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有了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場景,又考慮到了數學、語文、科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這件教具比原來的那棵結蘋果的樹要前進了很多。
問:您覺得今年這11件作品對于特教領域的涵蓋面怎么樣?有沒有扎堆在某個領域的?
答:我覺得這11件作品對弱智孩子的教學涉及方面比較多。而弱智孩子在殘疾孩子中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這還是比較合適的。
其次是盲孩子的教具比較多一些。相比來說聾孩子的教具很少,當然也不是沒有。比如通州培智學校送選的“(部分)聲母活動舌位圖”,主要是針對聾孩子的發音發聲來制作的教具,從作品來看,制作的老師還是很費心思的。老師把能發聲的音,都通過舌位圖顯示出來,讓孩子能通過前面的小鏡子來觀察自己的發音,后面還有與發音有關的音節,比如“q”,后面就有人騎自行車的圖片,“j”后面有舉手的圖片。我覺得這點對于聾孩子教學來說還是比較適合的,但是從舌位圖的顯示來看,不是特別明顯,還不如做一個示范動作看起來效果更好,比如“q”的發音應該是舌尖抵住上齒,我覺得這樣讓學生觀察效果更好。
肢體訓練器
當然,這11件教具的數量與涉及的特教種類來說,遠遠還沒有覆蓋所有的特教種類。因為特教的教學絕對不僅僅涉及弱智、聾、盲孩子,還有比如腦癱的孩子,孤獨癥孩子、多動癥孩子、情緒障礙孩子等。由于評選的數量有限,很多特教領域沒有涉及到。比如腦癱的孩子,他們的動作不協調,這方面的教具幾乎沒有。延慶培智學校展出了一個肢體訓練器,它的價值在于給一些經濟不太發達地區弱智孩子鍛煉身體用,老師用彈簧作了一個用手推拉的東西,實際上是按照跑步機仿制的,它的原創性不強。另外,我覺得它的功能不會太好,用這樣的彈簧材料拉緊幾次,估計就會壞掉了。然而,這件教具體現出了老師的愛心,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有機會做一些肢體訓練,這就是這件教具的價值。實際上,可以用一個塑料料管套上彈簧,做一個拉力器,也可以將其一端固定,用手拉或用腳踩,它雖然不像跑步機那么規范,但是它把跑步機的功能分解了,結構簡單,易于制作,對于腦癱的孩子還是很有作用。
問:這次教具評選活動總體來講,比如從規模與您的觀感來講,您覺得有什么特點?
答:首先就是這次自制教具評選活動,涵蓋了北京各個區縣和有關的教研部門,大家的參與意識比較強,而且各個展臺作品數量比較均衡。還有,就是有些展臺的作品很不錯,質量很高。另外,從老師的作品來看,我們能看出教師都在力求為新課程改革服務,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這些特點是比上一次教具展值得一提的地方。
問:咱們特教范圍的自制教具在每次的展評之后,有沒有在全社會范圍來推廣?特教領域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推廣的職能部門?
答:從北京市教委與特殊教育中心來看,這方面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還是在這方面盡量做一些成果推廣工作。比如,由市教委撥款,我們對精選的作品進行了拍照,配上文字后編輯了一本畫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很精美也很實用。然后免費發放到北京各個特殊教育學校,讓這方面的老師有選擇性地從中挑選教學中需要的教具仿制,最后用于教學。
另外,有的距離比較近的學校,比如豐臺區的兩所培智學??梢再Y源共享。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位來專門研制生產這些自制教具。大部分還是處于交流階段。
我們也考慮過找生產廠家來共同開發這些產品,但是我們又考慮做起來有難度,因為如果廠家來開發特殊教育教學具的話,成本不具備優勢。因為服務對象很少,成本就會很高,當然不具備市場優勢。
問:既然老師開發出了這么多好的、而且教學中特別實用的教具,又非常值得推廣,那么如果有廠家愿意與咱們合作生產,到時教委負責推廣這些產品,有沒有溝通設想的可能呢?
感覺統合玩教具
答:設想與可行性我覺得都有,但是,這是對于一部分教具來說的,比如說用于弱智與腦癱孩子教學的教具,這些教具結構比較簡單,功能比較明顯,易于操作。比如剛才我們見到的“感覺統合玩教具”,有明顯的圖形與顏色。這些東西有研發的可能。還有房山區特教中心選送的“多功能積木條”,這件作品的推廣亟待于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參與,這件作品老師很費心思,而且在教學中很有應用價值,但是如果只是老師自己制作,那么還是不太便于教學。首先這件教具的質地是木頭,如果要能真正的達到預想的使用目的,老師的工藝達不到非常精準的程度,這些需要專業的技工來完成;另外更主要的就是這件教具的木頭質地,如果給弱智的孩子使用,尤其不合適,因為弱智孩子的情緒容易不穩定,如果發起脾氣來摔打教具,很容易就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如果這個教具是橡膠的,或者是空殼的,可能就會避免這些麻煩產生,但是對于這種材質的改變,制作老師就無能為力了,就需要廠家來共同完成。
對于目前與廠家的這種合作,我們有一個困難就是需要一個中介,能把我們雙方結合在一起,讓我們這些老師的發明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個中介能找到我們合作雙方的結合點,讓雙方共同受益。但是我們由于人力有限,對于這方面的事無暇顧及,非常希望有這樣的第三方力量來給與適當的幫助。
結 語
無論是特教老師制作的教具,還是葉老師的精彩點評都飽含了這些老師對特教事業與殘疾孩子的熱愛。希望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特教事業,奉獻我們的愛心。
網站采編:張洪英
相關鏈接:
愛心與智慧的結晶——“2006年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自制教具評選活動”觀感
通過自制教具把老師與學生的興趣點調動起來——訪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主任助理鄭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