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幾年來的資料表明,我國的檔案、圖書紙張變質問題十分嚴重,在各地檔案館館藏中破損檔案的數量約占總館藏量的30%左右。紙張去酸一直是檔案保護工作中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技術工作。由于紙張在形成之前,也就是在造紙過程中就留下了酸性的隱患。
引起紙張酸化的原因及紙張酸化造成的危害
通過紙張抗拉強度與PH值的關系試驗:把道林紙分別浸入不同PH值溶液中,然后取出,在相同條件下乾燥,進行數據測定,其結果也得到證實紙張酸化會降低紙張的抗張強度。
無論是明礬Al2(SO4)3、鹽酸 HCl、硫酸H2SO4都會引起紙張的降解,使紙張耐折強度下降,清楚地說明紙張所含酸的濃度與耐折強度之的關系。通過實驗測試得出:原耐折度均為400次的紙,用不同濃度的酸處理后再進行老化,在相同時間和溫度(100℃)條件下,紙張耐折強度的損失隨酸的濃度不同而表現不同,PH值為6.2~9.7者,經過兩天的老化后,其耐折強度只發生微弱的變化,仍保持400次左右。耐折度保留了95%。而PH值為4.5~4.8的紙,經過兩天老化后,耐折度迅速降到200次以下,耐折度僅保留15-35%。從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紙張中酸的存在,是紙張“自毀”的根源。
自從19世紀以來,人們普遍發現圖書自毀現象。為解決紙張老化問題,許多從1930年開始研究脫酸劑和脫酸方法。根據使用的脫酸劑所處的狀態,紙質文獻去酸方法可分為氣相脫酸去酸法和液相脫酸去酸法。氣相脫酸法即脫酸物質呈氣體狀態。液相脫酸即脫酸物質呈液體狀態。
1、氣相脫酸法:
氣相脫酸法是利用能氣化或揮發堿性氣體用以脫酸的方法。此法在真空配合下,使氣體充分滲入到書本、文獻中,可以進行大批量的規模脫酸。氣相脫酸法使用的是堿性氣體,如胺類物質氨氣、環己胺和二乙基鋅等。氣相脫酸法相與液相脫酸法相比,能夠進行較大批量的處理。從國外脫酸技術的應用來看,七八十年代是氣相脫酸法的主要使用時期。但是由于采用的脫酸介質是氣相,所以工藝條件要求很高,不僅投資成本大,而且也不容易處理均勻。此外,也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2、液相脫酸法:
液相脫酸法是用堿性水溶液、緩沖溶液或堿性有機溶液,如氫氧化鈣溶液、碳酸氫鈣溶液、碳酸氫鎂溶液、氫氧化鋇甲醇溶液、醋酸鎂甲醇溶液、甲氧基甲基碳酸鎂溶液等進行脫酸。相對于氣相作為脫酸的介質而言,液相脫酸法采用的介質為液相,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