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脫酸是指通過添加堿性物質中和紙張既有的和未來可能產生的酸性物質,以減緩紙張的降解,延長紙張的壽命。為達到脫酸目的,所采用的脫酸工藝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脫酸工藝必須對紙張酸堿中和均勻,堿性物質必須進入紙張纖維內部進行深度的酸堿中和,避免脫酸僅停留在紙張的表層,以及由此導致的脫酸后紙張再次返酸的情況。
脫酸結束后,紙內必須留有一定量的堿性儲備(又稱為堿藏Alkaline Reserve),以抵御來自環境影響或因紙張自然老化而再次被酸化。為此,國際標準《紙張脫酸過程的有效性》(ISO/TS 18344:Effectiveness of paper deacidification processes)要求脫酸工藝的堿性儲備量不得低于0.5%。
紙張脫酸后的pH值并非越高越好。用于紙張脫酸的脫酸劑大多呈弱堿性,堿性過強并不有利于紙張脫酸。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纖維素材料在堿度高(pH10及以上)的環境下可能受損。例如,意大利禁止使用氫氧化物作為脫酸劑,因為過高的堿性可能誘導纖維素的β-烷氧基消除,隨后發生纖維素解聚。特別是在堿性水溶液中,由于絕大多數紙張是親水的,若采用強堿溶液去中和紙張中的酸,紙張中的纖維素可能解聚,水溶性的墨跡也會溶解。
紙張的顏色有可能會在高堿度下黃變,尤其是那些含有木漿的紙張。
紙上的字跡,包括顏料、染料和油墨,在pH值高于10.0時,其顏色可能發生變化。
紙張脫酸后若能夠保存在適當的環境下,有可能延緩紙張脆化的時間,但它無法改變酸性紙或被酸化紙的既有物理特性,如已經脆弱、破損的現狀或已被損壞的物理強度、已被改變的白度等。因此,發現紙張開始酸化,若要保留原件的話,盡早進行脫酸處理才是正確的選擇。對只需保留信息且已酸化的文獻,可在其脆化前盡早數字化或縮微復制。
為了彌補單純脫酸的缺憾,有人建議將粘合劑添加到脫酸劑,如甲基纖維素、淀粉或明膠,使這類粘合劑填充到紙張纖維的裂縫和被損壞的區域,加強纖維間的粘合,以恢復因酸化而脆弱的紙的強度,如耐折性和抗拉強度等。
盡早對酸性紙或酸化紙進行脫酸雖然具有延緩其使用壽命的作用,但并非所有類型酸性紙或酸化紙都可能選擇脫酸,需要特別注意:某些類型的紙張是不宜脫酸的,如涂層紙等;純木漿紙在堿性較高的脫酸劑作用下,脫酸后有可能變色、變脆或更易被撕裂;某些顏料或染料在堿性環境中有可能褪色、變色或洇化;酸化后已經發脆或形體脆弱的紙,可能經受不了脫酸的處理過程,無論是噴灑或是浸漬處理。
脫酸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某些酸化文獻不宜脫酸。因此,無論采用什么脫酸技術,都要做脫酸處理前的脫酸對象篩選。盡管脫酸處理本身的成本并不太高,但脫酸的前處理則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這是脫酸難以得到大范圍推廣的原因之一。因此,制定簡單明了且易行的脫酸對象篩選標準是極為必要的。
脫酸的主要對象是尚有一定強度的酸化紙,脫酸可使這類酸化紙的文獻原件得以保留。對紙質非常脆弱的酸化紙,若必須保留原件,只能修復完整后進行脫酸。日本同行指出,對于尚可脫酸處理但形體受損的脫酸對象,如被磨損、有裂縫、被撕裂或紙頁脫落以及蟲咬鼠傷的紙質文獻,首先要進行修復。即使紙張變形也需要使其平整后才能脫酸,如有皺折、波紋等的變形紙張。在對紙質文獻進行整體脫酸時,凡是有金屬裝訂的建議改為麻類繩線裝訂,因為金屬會被堿性物資腐蝕。
由于脫酸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對于極為重要的文獻,為地避免信息丟失風險,在脫酸前制作高質量的復印件,以確保原始信息萬無一失地被保留。
脫酸也并非萬靈藥,那些紙面上固有的問題,如墨漬、污損、變色、褪色等,均不可能在脫酸中解決。也不要企圖通過脫酸,使已經脆弱的紙變柔韌,已經受損的纖維僅通過脫酸是無法被修復的,特別是木質素含量多的紙張,脫酸并不可能移除木質素或使紙纖維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