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天津大學連續舉辦了10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申請學位實踐成果鑒定會,對遴選的10項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示范精品項目進行鑒定,項目負責學生均為即將在今年6月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他們也將成為天津大學2025年首批以實踐成果獲得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打破了傳統上以論文為學位授予的主要評價桎梏,是工程碩士學位評價改革領域的新突破。
新改革要求,學生能否畢業拿學位,關鍵看其是否解決了國家重大戰略難題或產業關鍵瓶頸問題。這意味著研究生要直面工程一線的難點、痛點,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方案或產品來斬獲學位。
在今年首批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生中,來自精儀學院、環境學院、建工學院、材料學院的10人,以方案設計、產品設計、案例分析報告等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碩士研究生鐘行建的方案設計成為首個通過鑒定的成果?!巴ㄟ^融合飛機蒙皮智能數據獲取與缺陷檢測算法,為飛機保養維修保證航線安全提供數智賦能?!?鐘行建介紹自己的方案。經答辯與技術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方案工程價值顯著,具備良好應用前景。
碩士研究生鄒豪坤研發的“激光測距仿真設備”讓鑒定會的專家眼前一亮?!斑@項設備對提升激光測距系統研發效率具有現實意義?!?鄒豪坤介紹。碩士研究生李闖則聚焦海洋平臺焊接痛點,提出了一種基于主被動視覺傳感器的解決方案,該成果已申請發明專利,并在焊接領域重要期刊發表文章。
為確保學生項目實踐順利進行,學校構建了一套貫通產、學、研、用的培養體系。以“雙導師”為驅動,除了學生的學術導師為其夯實理論基礎外,還都配備了企業導師,為實踐項目注入產業基因,確保課題源于真需求、指向真應用。
“本次鑒定通過的成果均誕生于企業研發的一線”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主任劉慶嶺說,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學校將“真實課題-企業導師-實踐基地”深度融合,“三位一體”引導學生在解決企業實際難題中錘煉創新能力。
據悉,天津大學2014年率先提出實施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分類培養。2018年,啟動研究生項目制培養模式,推動校企合作的工程碩博士培養。近年來,持續拓展多元評價標準體系,在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改革中注重成果“多類型”、評價“多維度”,破除“唯論文”。
此次改革以落實自2025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為牽引,把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踐要求,著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開創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實踐成果評價體系,努力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工匠”與卓越工程師。(文/梁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