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一場關于愛與奉獻,責任與擔當的青春公益行動,在大連醫科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火熱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連醫科大學造血干細胞成功捐獻者和全市各高校青年志愿者代表們齊聚大醫。學校黨委書記李海洋,黨委副書記佟春光,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曉麗、孫志波,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景偉,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琳,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院系黨組織負責同志、團干部參加會議。大連市團市委書記王超、大連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專職副會長萬鵬飛、旅順口區團委書記董寶珠及在連高校團委負責同志應邀參加活動,與400余名青年志愿者們共同見證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感人故事。
大連醫科大學造血干細胞捐獻項目始于2004年,21年來志愿傳遞的火種生生不息,赤誠紅心接續傳承。十七次開展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先后有4273名師生加入中華骨髓庫,23例成功捐獻,成功捐獻者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東北地區高校首位。
會上,李海洋對公益項目的接續傳承表示肯定。他代表學校,對全市青年學子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向到場的志愿者們致以敬意,向長期以來支持該公益項目的各級領導表示感謝!他指出,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是對紅十字精神的生動詮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踐,更是對大醫紅色基因的賡續與傳承!他希望廣大青年傳承紅十字精神,成為守護生命的重要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奉獻擔當,讓青春在守護生命的征程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希望公益項目充分發揮育人作用,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的生動課堂。讓校園內、身邊人的真實故事成為最具有說服力的思政課資源。希望共青團組織不斷深化“志愿+育人”模式,將志愿服務作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必修課程。希望社會各界攜手,為推動公益事業發展匯聚力量,保駕護航。
王超在致辭中指出,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他人生命,展現出新時代青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擔當,為全市共青團工作拓展新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是落實大連市委“大群團”工作機制的具體動作,促進校地合作見行見效。他向全市青年代表發出三點倡議:一是做生命接力的先鋒者。以優秀志愿者為榜樣,用實際行動守護生命;二是做科學傳播的輕騎兵,“積跬步”“破難題” 推廣科普,讓科學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做志愿精神的傳承者。深化 “黨建帶團建” 機制,讓 “人道、博愛、奉獻” 精神代代相傳。
萬鵬飛用數據總結了近年來,大連市各高校在紅十字工作方面做出的貢獻。他指出,大連市紅十字會將始終與大連各高校、團市委攜手同行,把開展學校紅十字工作與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將“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真誠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隊伍中來,共同創建“生命守護者聯盟”,一起為他人的生命點燃希望!
活動現場,學校專門從北京、上海、長沙等地請來9位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校友,佟春光為他們頒發“大連醫科大學榮譽校友”獎杯。
孫志波為大連高校學子聯合組成的新一屆造血干細胞志愿宣講團成員頒發聘書,楊曉麗為宣講團指導教師頒發聘書。
隨后,3名成功捐獻者進行分享。2009年10月成功捐獻的張新生,他配型成功后,加入大連市紅十字捐獻志愿者服務隊,連續15年,照護每一位成功捐獻者,他真誠呼吁更多學弟學妹加入捐獻者隊伍,用熱血點燃生命之光。
一年前的今天是第23例捐獻者陳桐成功捐獻的日子,一年后他從北京回到母校,作為公益記者,他用鏡頭記錄公益,更用實際行動踐行公益。
三天前剛剛完成捐獻的大連交通大學的趙興老師,告訴在場的青年朋友們,自己身體恢復的很好,捐獻過程安全可靠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請放心加入,讓生命的種子傳遞。
“今天,我不能到現場,但我要用書信表達我對捐獻者的感謝,我心底里最想說的是永遠是感謝、感恩、感動。 你們是生命的擺渡人,接力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份恩情,我永遠銘記在心,好好活著,就是最好的報答!”受捐者委托人將受捐者來信與大家分享,讓全場淚目。
宣講團指導教師,附屬第二醫院血液科規培基地教學主任,血液3科(白血病方向)副主任康志杰從白血病治療、愈后、造血干細胞捐獻常識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隨著《明天會更好》的音樂聲響起,活動第一階段結束。
會場內血樣采集現場迅速呈現,場上的志愿者被鮮活的事例所感動,紛紛卷起衣袖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中的新成員。(作者: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