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云南創新創業之星”暨“創青春”大賽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昆明理工大學李雪、陳崢、張開3位青年教師榮獲“創新之星”稱號。
據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團結引領廣大青年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團省委、省發展改革委聯合舉辦了第四屆“云南創新創業之星”暨“創青春”大賽。經項目申報、資格審查、初評、終評、公示等程序,最終各確定25人獲“創新之星”和“創業之星”。
自大賽啟動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校團委聯合相關部門精心組織校內選拔,緊扣“一流人才培養”和“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目標,邀請資深創業導師擔任評審專家,并多次開展項目打磨,為參賽團隊提供精準指導。
獲獎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鈉啟碳峰-功能性硬碳負極材料產業化破局者
申報人:李雪(冶金與能源工程學院)
項目簡介: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浪潮中,鈉離子電池以其本征安全性與資源普適性,正重構新型儲能產業格局。作為體系核心的硬碳負極材料,其產業化進程高度依賴關鍵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當前我國硬碳產業雖處爆發前夜,仍受困于商業化成本倒掛、熱失控風險度高等技術桎梏。團隊基于多年硬碳材料研發積淀,立足國家新材料創新發展與新型儲能戰略交匯點,錨定“雙碳”目標下能源體系深度變革重大需求,聚焦破解鋰資源“卡脖子”困局與西南生物質資源低值化利用難題雙重挑戰,構建“云南特色碳源-新型儲能材料-綠色能源裝備”全鏈條創新體系。獨創“碳化一體化技術、環聚增效”技術路徑,開展以云南瀝青、廢棄生物質為原料的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材料制備新技術研究,解決商業化成本倒掛、熱失控風險度高等核心技術難題,揭示前驅體材料——電化學反應界面構筑——儲能穩定性間的關聯作用機制,為開拓瀝青基、生物質基硬碳短流程、宏量、可控制備提供理論基礎源頭支撐及關鍵技術保障。
項目名稱:高安全智能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申報人:陳崢(交通工程學院)
項目簡介:
云南省依托鋰資源和清潔能源優勢,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吸引了多家電池企業落戶。項目團隊針對當前電池行業痛點——電池熱失控風險、續駛里程焦慮等問題,通過深度融合邊緣計算、數字孿生與AI預測算法,實現了電池組“單體-模組-系統”三級健康狀態實時建模,結合云端大數據分析平臺,動態優化充放電策略,有效延長了電池壽命,顯著提升動力電池系統能效與安全性。關鍵技術突破包括:高精度狀態估計、快速動態均衡以及智能故障預警。團隊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BMS系統,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項目成果獲得業界高度認可,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目前已在國內外多家新能源企業成功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項目名稱:智造良藥,為傳統中藥產業插上數智化騰飛的翅膀——基于數字孿生的中藥制藥智能制造平臺
申報人:張開(機電工程學院)
項目簡介:
云南省作為我國中藥資源寶庫,擁有全國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傳統中藥制藥行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面臨“預測難”“反饋難”“響應難”等核心痛點,嚴重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此,項目創新性地構建了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中藥制藥智能制造平臺。通過構建工藝偏差和設備故障預測模型,精準識別潛在問題并制定優化措施,顯著提升藥品批次質量的穩定性;建立高精度數字孿生模型,打通工藝質量反饋閉環,強化過程質量控制,有效降低廢品率;融合智能優化算法與啟發式規則推理等技術,開發多元動因驅動的動態調度系統,實現生產計劃的實時優化調整,快速響應生產異常與市場變化,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本平臺為中藥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式,有力支撐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中醫藥產業高地,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貢獻創新方案。
3名教師獲評“創新之星”,充分體現了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助力云南高質量發展的擔當,為學校青年師生創新創業樹立了標桿,在校內營造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下階段,校團委將持續深入實施“實踐育人”工程,進一步完善“學·聚·廣·精”的競賽辦賽機制,動員引領廣大昆工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創業帶動就業增收,在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勇擔使命,爭做新時代創新創業先鋒,為學校決戰沖刺“雙一流”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