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16日,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周樹峰教授和郭超副教授等4人在昆明參加國家自然基金委(NSFC)主辦、云南大學承辦的“糧食作物多年生特性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啟動會。
會議由NSFC生命學部農業與食品處李興峰處長主持,指導專家組由NSFC生命學部主任種康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湖南農科院柏連陽院士、云南大學張克勤院士、NSFC指定專家中國農大孫傳清教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田志喜研究員、全國雜交稻中心唐文幫教授和云南農科院陶大云研究員構成。云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山西農大和四川農業大學5家項目承擔單位的50余人參會。
會上,種康院士代表NSFC匯報了2024年度自然基金立項和2025年度申報情況,指出重大項目是NSFC的最大類型項目,以符合國家應用基礎研究為導向,并強調了NSFC項目支持的新現象、新機制、新載體、新技術和新方法五個“新”標準,以及破“四唯”和培養“識貨”科學家的評價體系;此外李興峰也介紹了NSFC項目設置的新變化。云南大學胡鳳益教授代表項目做了總體匯報,指導專家在聽取各承擔單位的匯報后,就項目的科學問題聚焦、突破點和預期代表性成果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榮廷昭院士(左)指導團隊成員周樹峰教授(右)開展多年生高粱研究 羅玉彬攝
該項目研究周期5年,總經費2000萬元,旨在闡明稻、麥和高粱“多年生特性與產量協調”的關鍵科學問題。周樹峰教授從多年生高粱的資源收集、核心種質創制和關鍵性狀遺傳解析等做了系統匯報。團隊通過胚挽救和分子標記,打破了野高粱和栽培高粱的生殖隔離,將野高粱多年生基因導入栽培高粱,選育出種植一次可連續收獲3-5年、耐旱、耐瘠薄的多年生高粱,對于實現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雙贏意義重大。
此前,周樹峰團隊提交的“我國西南坡耕地多年生高粱新品種選育”項目成果遴選為2024年度農業農村部農業火花技術。據悉,“火花技術”指處于萌芽狀態或成長階段尚無大規模推廣,但未來有可能對農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農業科技成果,去年全國僅有20項入選。去年12月,農業農村部科技司還專程來四川農業大學調研了唐祈林教授選育的多年生飼草玉米研發與推廣應用。
此次多年生高粱NSFC項目的立項,代表著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對近緣屬(大芻草、薏苡、高粱)的研究從基礎到應用均走在了全國前列。(作者:竇慶、楊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