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師范大學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有組織科研,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以“三個聚焦”建設“三大體系”
聚焦交叉融合,著力構建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協調有序的學科發展體系。堅定不移走交叉融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內涵發展之路。學校積極優化資源,瞄準關鍵領域,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自然科學交叉滲透、融合創新。比如,甲骨智能計算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為支撐,致力于開展隱含信息挖掘、甲骨綴合和甲骨文字考釋等工作,打造集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普及應用為一體的協同聯動集群,為甲骨文研究插上智能化的翅膀。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研究院,依托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基于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大數據等多學科領域,嘗試構建集一線觀察、理論研究、政策評估、咨詢規劃、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創新發展體系。
聚焦戰略需求,著力構建立足中國實踐、面向中國問題的學術創新體系。強化頂層設計,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打破社會科學單打獨斗的科研模式,變“個體作戰”為“團隊作戰”,變“無組織”為“有組織”,進一步提升學術研究的引領力、凝聚力。比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面,圍繞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制度化、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等領域,從個人研究到團隊研究,從微觀探索到宏大敘事,緊跟學術研究發展趨向,緊扣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不斷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
聚焦文化使命,著力構建傳承中華文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學校以“文化研究”為重要抓手,持續打造學術話語傳播高地。比如,學校古文字研究團隊探尋字里行間的文明密碼,在甲骨文、金文、古代官話與方言等領域深耕厚植,研究團隊多次走出國門,以漢字為媒介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增強了漢字在國際上的學術互動,也傳遞著文明互鑒互融互通的人文精神。學校紅色文化研究團隊編寫《紅旗渠精神》讀本、《紅旗渠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紅旗渠精神口述史》等著作,把講紅色故事與育人、傳播中原文化結合起來,在北京等多省市巡講500多場,直接聽眾6萬余人,打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文化研究高地、教育陣地和新型智庫。
以“三個創新”夯實“三層動力”
創新管理服務思維,激發個人科研動力。學校把獲取高級別項目、高級別成果列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職稱評審、績效分配、人才引進中充分體現,發揮評價導向作用。持續優化科研管理服務體系,在項目培育、經費管理、結項促進、社會服務等諸多領域改革創新,構建了前期培育、過程促進、后期資助的全過程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動力。
創新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強化組織引領動力。學校持續完善科研項目申報“多級多輪論證”體系,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確保申報質量。實施常態化的學科論壇、學術沙龍形成個人、學術團隊、學科組、學院、學校五位一體項目論證、學術創新格局。把教師進行分層分類、實施盯人戰術,圈定重點人、重點項目,開展“一對一”針對性輔導,形成多輪次論證、常態化推進、閉環式運行的科研管理“新常態”。
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培育體系,夯實可持續發展動力。采取各種措施,持續做好青年人才培養。學校設立青年教師創新項目、優秀青年創新項目,鼓勵青年學者開展原創性、探索性研究;舉辦青年教師科研培訓、青年教師論壇,為青年教師搭建交流平臺,幫助青年教師提升科研能力;設置金字塔式的青年人才薪酬待遇晉升體系,推動青年人才成長成才、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