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濟南市堅持把強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放在首位,聚焦“有學上”“上好學”“服好務”,以群眾所盼為教育所向,創造了多項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可復制的典型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濟南學前教育發展生態。目前,全市共有2031處幼兒園,在園幼兒31.1萬人。其中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18.9萬人,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61%。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29.4萬人,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4%。
資源保障全面提質,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堅持標準建設謀長遠,編制《濟南市2019-2030年中小學及幼兒園布局規劃》,實現配套幼兒園設施與新建住宅小區首期住宅“五同步”,增加公辦學位供給。2020年以來,新建公辦幼兒園80余處,新增學位2萬余個。94個鄉鎮(街道)建有中心幼兒園105所,鄉鎮中心園實現全覆蓋,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多種形式支持民辦幼兒園發展,滿足群眾個性化、多元化的入園需求,全市民辦幼兒園861處,其中普惠性民辦園770處。堅持財力支持促發展,健全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機制,明確了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的比例,2020-2022年全市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累計投入57.27億元,年均增長3.77%,投入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堅持壓實責任保安全,首創幼兒園網格化觸點式管理模式,強化“源頭監管、過程監管、結果監管”,以407個網格組,實現全市幼兒園安全監管無縫隙、全覆蓋。改善安全管理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實行安全隱患排查整改閉環,確保幼兒園專職保安員配備、校園封閉化管理、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建設和護學崗設置均達到100%。嚴把食品衛生關,統一食堂管理33項制度,全面推行幼兒園食堂“4DS+”管理,即:整理到位、執行到位、責任到位、培訓到位,健全保障制度,守護好孩子“舌尖上的安全”,讓孩子吃的飽、吃的好,讓家長更放心、更安心。
師資水平全面提檔,隊伍活力迸發新變化。
強化師德“警戒線”,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多渠道、分層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建立師德師風教育長效機制,將每年9月份列為“師德涵養月”,連續兩年開展以“小桔燈”為主題的幼兒園師德建設專項行動,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營造風清氣正、潛心保教的良好從教氛圍。打造“人才儲能池”,實施可持續人才培養戰略,遴選50名園長和100名一線優秀教師,開展青荷、青藍、青銅(壯成)教師素質提升和發展工程。搭建專業素養提升平臺,采取名師工作坊、師徒幫帶、1+N成長家、專家理論講座等方式,賦能幼兒教師專業成長。近三年,市級培訓活動參與人員近10萬人次。2020年至2022年,濟南在編幼兒教師(含控制總量)由4255人增加到8326人,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5%,新教師正在迅速成為骨干業務力量,為學前教育的創新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品牌發展全面提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堅持項目導向,抓實教育質量。研制《幼兒園勞動啟蒙教育清單》和《幼兒園幼兒居家勞動啟蒙教育清單》,引導兒童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填補了國內幼兒園勞動教育空白。發布《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游戲式課程改革。成立市級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教育教研組,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本土化”傳統游戲傳承。制定幼小銜接攻堅計劃,發布幼小銜接家園共育70問。組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團隊,每學期組織開展幼兒心理篩查,建立個案追蹤檔案,做好家園雙向溝通。引導家長轉變教育理念,糾正家庭教育“小學化”傾向,重視游戲對于學齡前兒童的意義,看到“玩”對于孩子語言表達、數理空間、邏輯思維、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影響。堅持服務導向,優化民生服務。2021年在省內率先實現“互聯網+教育”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搭建幼兒園招生網上信息系統,學前招生“一網通辦”實現入園報名“掌上辦”“零跑腿”。三年來,累計近900處公辦幼兒園通過平臺進行招生,采集報名幼兒信息125714人。堅持結果導向,抓實品牌影響。首創《幼兒園保育教育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填補了國內學前教育地方標準的空白。發布首個副省級城市學前教育理念,設計“泉心愛”logo及吉祥物“泉優優”,以教育文創為城市形象增值賦能。開展家園社協同育人“蒲公英行動”,遴選100處市級家園社共育示范園,開展幼兒社會實踐、社區共建和志愿者服務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家園共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