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職業學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服務健康中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聚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濟南市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依托梧桐花開實驗室高標準建設、博士團隊高層次發展和校企合作高水平融合,聚力人才“強磁場”,搶跑科創“新賽道”。
黨建引領,弘揚科技報國精神
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黨建與科研融合,在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中把思想政治素質鑒定作為前置程序。學校建立“三關心一引領”高水平團隊建設工作機制,做好博士的“生活關心、思想關心、事業關心”,在關心中加強政治引領和成長助力。將博士黨員和創新創業帶頭人重新歸類相應的黨支部,把抓好支部規范化建設、抓牢意識形態工作、抓實科研項目貫穿團隊建設全鏈條,注重激發團隊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通過開展“重溫紅色歷史,矢志科技報國”主題黨日活動,開設“功勛科學家”人文素質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潛心科研、崇尚創新、熱愛科學、矢志報國的良好氛圍。
同頻共振,構建科研育人工作格局
建立進實驗室、進平臺、進項目組的“三進”科研創新素質教育體系,將科研和創新創業訓練前移,讓學生大膽接觸科研和雙創,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充分利用梧桐花開實驗室和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對學生開展課程實驗和實踐教學,營造鍛煉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習場景,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和科創大賽,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和基礎科研能力,激發學習研究興趣。
開展“金種子”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安排青年博士教師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拜師結對,優先安排青年博士教師講授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將課本知識與科學前沿熱點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科研與思政融入課堂。積極組織博士團隊共同研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申報重要科研平臺和重大項目,大膽讓青年博士擔任一些關鍵崗位骨干與平臺建設的方向負責人,通過“壓擔子”的形式加強青年博士歷練。同時,學校注重雙向賦能,為每一名博士選拔配備1-2名責任心強、專業基礎好、踏實有耐心的學生擔任科研助理,學生參與服務博士科研項目,助力項目基礎數據采集,學習維護精密儀器設備,提升檢驗檢測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創新和專業性社團活動,夯實專業素養,培養科研思維,推動科研教育與專業教育、素質教育、創新創業等深度融合,構建科研育人工作新格局。
聚力共贏,開拓校企合作科創新賽道
充分利用學校位于濟南市高新區生命科學城、齊魯科創大走廊的區位優勢,科學設置專業結構,發揮學校成功申報山東省高等學校生物藥物與健康工程新技術研發中心資源優勢和高水平博士團隊人才優勢,聚焦抗菌性蛋白的藥用研究、靶向藥物篩選和生物學功能研究、天然生物活性物質研究與開發、環境微生物及應用、多相催化新技術在健康環境體系中的研究等五個研發方向,精準發力打造人才與資源“強磁場”,開展“學科交叉+校企合作”聯合攻關,暢通教育、企業、人才、科技、信息要素交流,實現科研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咬合傳動”,按照“專于科研、勤于創新、成于轉化”的理念,培育科研“領跑者”和創新成果“孵化器”。積極搭建博士團隊與創新創業工作有效轉化平臺,通過舉辦博士沙龍、“挑戰杯”大賽、“互聯網+大賽”案例研討、創新成果轉化培育等,探索“源自科研-面向校企-服務社會”的孵化路徑,構建富有山職特色的科研與創新融合工作體系,打造政、企、研、學合作共同體,共謀高質量發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