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pokdi"><strong id="pokdi"></strong></acronym>
      <acronym id="pokdi"><label id="pokdi"><xmp id="pokdi"></xmp></label></acronym>

      <td id="pokdi"><ruby id="pokdi"></ruby></td>
      <td id="pokdi"><option id="pokdi"></option></td>
      <td id="pokdi"></td>

        1. 教育裝備采購網
          體博會25 校體購2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出臺

          教育裝備采購網 2022-10-21 09:57 圍觀4725次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

          (2021—2025年)

            為全面提升浙江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競爭力,大力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浙江省高等教育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以來,浙江深入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以內涵發展為重點,著力補齊突出短板,高等教育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高校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是全國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省區之一。2020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2.4%,普通本??圃谛I幠__到114.9萬人,研究生在校生規模達到11萬人,較“十二五”期末分別增長了15.9%和73.2%。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成功創建,發展勢頭良好。3所高校20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75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高校高層次人才數量比“十二五”期末翻了一番。高校主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三大獎32項,占全省總數的78%。共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8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54個,18所高校在18個國家設立了22所“絲路學院”?!笆濉逼陂g共向社會輸送了152.6萬余名畢業生,其中85%以上留在浙江工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在實現國家戰略目標中的地位與作用更為突出?!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浙江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時期,是浙江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攻堅期。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浙江高等教育任重道遠,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和人民群眾期盼相對照,浙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浙江在全國的經濟文化地位,與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要求,與浙江人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還不匹配。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學科專業布局需要進一步優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需要更加重視,標志性成果需要進一步培育;高校辦學活力需要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實現發展的動能轉換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總體思路

           ?。ㄒ唬┲笇枷?/p>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擴充優質高等教育教學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高校創新服務能力,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全力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著力打造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貢獻更多的浙江實踐、浙江樣本,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ǘ┗驹瓌t

            育人為本,質量為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持續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加快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引導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向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區集聚。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

            創新驅動,服務需求。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分類管理,強化特色。完善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機制,統籌推進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引導和激勵高??茖W合理定位,揚特色、創一流。

            數字賦能,深化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激發高校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實現高等教育整體智治,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ㄈ┌l展目標

            到2025年,形成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科研創新、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高等教育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有效擴充,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基本滿足浙江省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高層次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人才隊伍質量進一步提升。高校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12所左右高校進入全國一流行列,60個左右的學科進入全國前10%,部分學科(領域、方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500個專業入選全國一流專業建設點,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到2035年,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和水平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強省。

            “十四五”高等教育發展主要指標

          維度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事業規模

          在校生(萬人)

          114.9

          124

          其中:研究生(萬人)

          11

          17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62.4

          70以上

          條件支撐

          本科高校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

          51

          60

          本科高校專任教師海外留學訪學6個月及以上比例(%)

          36.5

          40

          社會服務

          高校師均項目經費(萬元)

          15.9

          18

          其中:師均企事業委托經費(萬元)

          7

          8

          開放合作

          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學歷留學生比例(%)

          1.6

          2.5

          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在浙辦學數量(所)

          10

          15

          發展質量

          進入全國前10%的一級學科(個)

          44

          60

          高水平大學數量(所)

          9

          12

          其中:達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標準的高校(所)

          3

          4

          中國大學教育地區競爭力進入全國名次(名)

          8

          6

            三、主要任務和工作舉措

           ?。ㄒ唬嵤鞍l展能級提升工程”,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

            1.構建高水平大學建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高??臻g布局,統籌高等教育入學需求和資源配置,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提升發展能級。優化資源配置,引導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向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區重點聚集。大力實施國內外名?!爸惨P”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來浙開展合作辦學。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合作,持續提升辦學水平。加快推進中法航空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建設。推進資源整合和合作幫扶,培育發展頂尖大學和頂尖學科,推動建設一批新型特色學院。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因校施策,全面融入地方發展。支持優質高校拓展辦學空間,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整合。

            2.推進各類高校特色發展。引導和促進高校合理定位、高質量發展,在不同類型、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等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引領輻射帶動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支持一批特色鮮明的高校創建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支持一批行業特色院校加快發展,為行業持續發展提供精準服務。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支持一批應用型高校走在全國前列。加快高水平師范教育,加大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建設力度。

            專項1:“筑巢引鳳”工程

            爭取引進一批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來浙開展合作辦學,多渠道多形式超常規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ǘ嵤芭喔T魂提升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不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構建高水平思政育人體系。組織修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等省編德育教材,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課說浙江”等選修課。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優勢,組織高校廣大社科理論工作者,深入研究“八八戰略”重要思想,結合浙江省“重要窗口”“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新實踐,努力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重點扶持11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爭創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探索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強化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加強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契合,大力弘揚“紅船精神”“浙江精神”,培育傳承良好校風教風學風。推動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思政理論課建設,強化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師生國防觀念。

            專項2:立德樹人工程

            組織實施思政課教師“1151”培養計劃,設立100個思政名師工作室,培養10名左右領軍人物、50名左右拔尖教師、1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師;推進網絡育人,建設好全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省級“易班”發展平臺,重點培育20個省級示范性智慧思政大數據平臺和100個網絡名師工作室。推行實踐育人,重點建設11個省級“新時代思政研學基地”,建設思政實踐教學基地。推進心理育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標準化建設,重點扶持20所標準化建設示范高校,推動95%以上的高校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設立20個高校醫聯體試點單位。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浙江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作用,堅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構建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體現時代要求、彰顯浙江特色的課程思政體系,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完善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專項3:課程思政建設工程

            選樹15所省級課程思政建設示范校和60個課程思政基層教學組織,推出300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10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設立500項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遴選20個課程思政案例庫。

            加強教材建設。落實《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實施細則》,建立健全教材目錄制度。嚴格落實高校黨委教材建設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依托高水平大學建立省級高教教材建設研究中心,分類扶持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的省級研究基地。堅持培養和培訓并舉,加快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品德優、學風正的編審隊伍,組建教材審核專家庫。采取編選結合方式,推進高校按規定使用馬工程教材,重點組織編寫德育統編教材、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和新形態教材,重點圍繞“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集中力量編寫一批適應國家和省發展戰略需求的新教材。加強對外漢語教材建設,支持優秀教材走出去,擴大國際影響力,用教材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浙江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浙江文化。

            專項4:教材建設計劃

            遴選推廣100種(冊)左右浙派精品教材;培養培訓70名左右水平較高的編審專家;組建10個左右省級教材編寫團隊;成立省級教材審核專家庫,推動各校組建專家庫;建立省級教材研究中心,分類扶持建設10個左右省級教材研究基地。

           ?。ㄈ嵤芭囵B質量提升工程”,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1.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全面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緊密對接浙江重大產業行業發展需求,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深化產教融合,積極協同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圍繞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實施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設置10個左右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勇攀科學高峰、推動科學文化發展的優秀拔尖人才。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在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資源配置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打造一批校企合作實訓實習基地、產教融合集團(聯盟)等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大力推動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建設。

            加強課程建設,提高課程質量。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推動課堂教學革命。重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重構,優化公共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結構;加強一流課程建設,推動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改革,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推進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快推動全省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優質課程資源開放共享,完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制度。對接國家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專項5:“互聯網+教育”實施計劃

            推進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在高校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廣泛應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5G等數字技術,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省級“互聯網+教學”示范性高校、數字化改革試點高校,持續實施“互聯網+教學”省級教改案例、省級示范課項目。

            專項6: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項目

            立項600項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和100個跨學科人才培養項目;推進本科高?,F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分批立項50個左右建設基礎好、產教融合深入的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圍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遴選建設100個省級重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00個省級大學生重點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專項7:高水平本科課程建設計劃

            探索高校課程動態調整和退出制度,逐步形成以國家級和省級優質課程為引領、校級優質課程為支撐的高質量課程體系結構。高校獲批國家級優質課程的比例位居全國前列。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6000門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一流課程。

            2.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目標,緊密對接高層次人才需求,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在繼續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同時,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強化研究生課程的系統性、前沿性和特色化,推進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質量管理,重視科研育人和學術規范教育。

            根據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特點,分類制定招生選拔、培養方案、學位授予標準和評價機制,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扎實推進分類培養;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昌實踐”模式,積極探索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批科教、產教融合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深入實施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積極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進一步擴大教育類研究生培養規模。

            專項8: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劃

            深化產教融合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建設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提升培養基地建設水平和成效;實施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行動計劃,依托浙江大學等高校分片分區域開展“導師學?!焙蛯熍嘤柟ぷ?,強化導師崗位管理和育人職責,評選一批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加強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教學研究,在省教學成果獎中單獨設立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依托省學科評議組、專業學位教指委等推進研究生培養質量分類評價體系建設,形成規范、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監督機制,評選一批優秀案例。

            3.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高校創業學院建設,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創新創業兼職教師隊伍管理制度。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教學,以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科研訓練、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敢創會創”的精神和能力。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服務,引導大學生重點圍繞浙江省的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自主創業,落實好大學生創業的各項支持政策,大學生創業率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完善政府、企業、學校在大學生就業、實習等環節的合作與支持機制,推進學生高質量就業。拓展就業新渠道,構建適應新動能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工作機制,支持畢業生到新業態就業,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國家重點單位和國際組織實習任職。

            專項9: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程

            推進省級示范性創業學院內涵建設。推進優質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建設一批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加強創業導師管理,實施高校創業導師提升工程,培育創業導師1000名。出臺鼓勵政策,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等實踐項目,力爭實現全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參與全覆蓋。

            4.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深化和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強基計劃”引領下的高校招生計劃、培養體系、管理方式的系統改革,加快推進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推動本科高校形成招生計劃、人才培養和就業聯動機制。加快推進研究生考試招生錄取制度改革,推動中外聯合研究生招生,擴大高校學術團隊招生自主權,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

            專項10:基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

            實施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設置10個左右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探索“強基計劃”引領下的高校招生計劃、培養體系、管理方式、評價標準、質量保障的系統改革,形成示范經驗。

           ?。ㄋ模嵤皟瀯萏厣嵘こ獭?,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

            完善學科專業建設體系,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按照優勢學科登峰、薄弱學科提質、新興學科發展、交叉學科凸起的思路,實施學科登峰工程,優化整合省重點建設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省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加強登峰學科、優勢特色學科、省一流學科(A類)和省一流學科(B類)建設。

            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浙江省“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需要,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持續加強基礎學科專業建設,超前部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學科專業,重點打造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等交叉學科專業,探索建立交叉學科發展特區;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導向,積極升級傳統專業,按需籌建新興專業,引導高校調減辦學條件不足、重復率高、就業率低、不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學科專業。

            持續完善和實施學科、專業、學位點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學科專業增設和退出機制,形成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建設格局。強化學科專業集群建設,完善學科專業集群建設機制,大力培育特色優勢學科專業群。進一步引導高校突出專業建設特色和優勢,加強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建設一批優勢特色專業,打造專業建設高地。鼓勵高校對標國際建設本科專業,持續推進各類專業認證評估工作。

            專項11:學科登峰工程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遵循學科發展規律,著力凝練學科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打造新的學科高峰,鼓勵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科在不同領域和方向建成一流,不斷提升學科國際影響力和全省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在高校重點建設10個左右登峰學科、25個左右優勢特色學科和一批省一流學科(A類)和省一流學科(B類)。

            專項12:優勢特色專業建設計劃

            加強國家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特色優勢專業群和優勢特色專業。采取更加有效舉措組織工科、商科、醫學、師范等專業參加專業認證/評估,爭取到2025年,原則上有認證機會的專業都應通過認證。

           ?。ㄎ澹嵤皠撔履芰μ嵘こ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支持高校充分發揮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優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構筑基礎科研高地。完善高?;A研究項目長期培育和保障機制,培養和穩定一批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團隊,營造敢于原始創新的環境和文化,鼓勵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腦與認知、量子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等開展探索,推動產出原創性、標志性成果,支撐重大技術創新突破和產業轉型提升,解決一批面向國家和浙江省重大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進一步強化高校的源頭創新地位。

            2.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前瞻布局和主動謀劃,鼓勵和支持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協同攻關。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高校學科方向聚焦和特色凝練為目標,以解決產業鏈中“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短板領域為突破口,發揮浙江三大科創高地創新優勢,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為牽引,力爭取得一批填補空白、引領未來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顯現度。

            3.推動交叉融合研究。增強交叉融合意識,建立學科高水平交叉融合的獎勵機制,鼓勵各學校、各學科打破壁壘,開展以重大科技命題為紐帶的協同創新,探索科學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支持開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研究,加強數字化改革理論體系研究,著力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舉措、新模式。

            4.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堅持用系統觀念構筑有組織的科研創新體系,堅持成果導向、項目驅動、平臺賦能、學科集成的理念,努力構筑國家和區域戰略科技力量,搶占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謀劃構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打造引領性、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圍繞浙江省重大發展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支持高校牽頭或積極參與省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建設。全面評估現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高校新型智庫等平臺建設績效,滾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科研平臺,產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創新“揭榜掛帥”機制,組織全省高??萍脊ぷ髡呒辛α看颉肮詰稹?,努力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

            5.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實施社會服務深耕工程,優化科技創新鏈條,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提升科技創新服務效能。突出轉化應用導向,打造知識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隊伍,提升專利創造質量和運用效益。對接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深化“互聯網+”科技服務,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完善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交易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與資本有效對接。探索建立跨學??萍汲晒D移轉化平臺,打造一批實體化運行的新型高能級成果轉化載體。與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設立一批省級高校師生創新服務示范基地,鼓勵有條件的聯盟基于市場機制開展實體化運作。

            專項13:科研平臺優化工程

            聚焦浙江省優勢主導產業,發揮高??蒲袃瀯?,科學定位浙江省高教系統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方向、功能作用,形成高教系統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與國家和省直各部門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有機銜接、相互支撐的發展布局。全面評估相關平臺建設績效,滾動建設一批新型科研平臺。

            專項14:社會服務深耕工程

            支持和鼓勵高校內設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培育一支職業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和工程應用研究隊伍,設立市場化運營的獨立實體成果轉化運營機構。鼓勵高校深化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科研、產業和資本三方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師均項目經費達到18萬元,其中:師均企事業委托經費達到8萬元。

            6.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遵循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鼓勵知識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充分激發高校師生從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職責。繼續遴選一批高校重大哲學社會科學攻關計劃項目,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研究,推動高校立足中國大地,充分利用浙江“三個地”政治優勢和陽明學、唐詩之路、永嘉學派等浙江歷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浙江特色的文科基礎性特色性項目研究,鼓勵特色精品成果建設,著力形成浙江特色學派。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和重點智庫培育建設,建設一批在國際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校智庫。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精品資源庫建設。

            專項15: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

            建設一批“文科領軍人才”團隊和“文科杰出青年學者”團隊;設立“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文庫”,培育100部精品著作;培育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搭建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的文科綜合信息平臺。遴選一批高校重大哲學社會科學攻關計劃項目。

           ?。嵤敖處熕刭|提升工程”,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

            1.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師自我約束、強化信用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師德師風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提升教師地位,樹立優秀教師典型,探索建立教師榮譽制度。高校要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事業總體發展規劃,擺在教師培養考核首位,并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新進教師入職培訓、研究生導師上崗培訓、班主任崗前培訓、骨干教師高級研修、中層干部和后備干部培訓、青年骨干理論培訓等各類教職工、干部的培訓活動,將師德師風建設列為培訓或研修的必修專題,重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一批師德涵養基地,探索建立教師從教行為負面清單制度和違規處理結果記錄制度,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

            2.全面提升師資水平。把人才引育作為高?!耙话咽帧惫こ?,增強人才引育對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的支撐度和匹配性。實施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壘尖峰”“筑高原”和“強青藍”三大系列行動,整體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素質?!皦炯夥濉毙袆又Υ蛟祉敿馊瞬蓬I銜、規模結構優化的創新團隊。大力引進院士等頂尖人才,支持高校積極爭取“鯤鵬計劃”,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學科面向全球遴選學術校長、學術院長,探索設立“杰出人才工作室”,加大從優秀博士后隊伍中選拔教師力度?!爸咴毙袆又粚嵟囵B基礎,織密人才密度。以評價考核為驅動,加強政策引導,提升教師隊伍博士學位比例。深化實施“浙江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重點支持與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八大萬億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新經濟新業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相關的人員公派出國訪學?!皬娗嗨{”行動著力做強未來人才“潛力股”、打造“蓄水池”。鼓勵高校設立“海外引才大使”,大力引進海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提高從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引入人才的比重。加強高校教師培養培訓,發揮浙江大學領頭雁效應,實施省內教師結對工程,引領省屬高校教師素質與學術水平提升。發揮長三角教育協作優勢,開展長三角高水平大學合作培養計劃,選拔有潛力的年輕人才赴上海、江蘇、安徽的高校和學科進行培養。 

            專項16: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計劃

            實施“壘尖峰”行動,引進集聚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重點引育一批頂尖人才及團隊,探索設立“杰出人才工作室”,5年全職引進培育10名以上院士。實施“筑高原”行動,加強與國內外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以高水平學科為重點,選派浙江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訪學,整體提升浙江省高校教師隊伍素質,每年選送200名高校教師出國訪學研修。實施“強青藍”行動,實施“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和“院士結對培養青年英才計劃”,加快青年人才培養。完成5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200名創新領軍人才、400名高層次拔尖人才、600名青年優秀人才建設和培養任務,延請院士“一對一”培養100名青年英才。

           ?。ㄆ撸嵤皩ν庥绊懥μ嵘こ獭?,擴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1.推動人才培養國際化。不斷拓展和優化開放辦學布局,鼓勵高校與國際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努力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探索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監控體系、支撐保障體系以及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持續拓展師生互派、學分互認等合作渠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搭建國際平臺,助推海外優秀人才引進,完善互兼互派的共享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聯合高校開展境外辦學。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實施的教育質量評估和專業認證項目。充分發揮國際化特色高校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參與國際高等教育競爭能力。

            2.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積極應對后疫情時代人文交流新挑戰,深化“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研究院、“海外絲路學院”和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建設;拓展中國(寧波)—中東歐國家教育合作平臺等載體的輻射范圍,加強國別研究和區域研究;通過主辦國際會議、學術研討,促進師生友好往來,開展國際科研合作等渠道,加快與深化教育對外開放,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積極開展后疫情時代的國際中文教育,積極推進孔子學院高質量建設。

            3.打響“留學浙江”品牌。加強對外宣傳推介,嚴把來華留學生入口關,完善學業標準,優化留學生的學歷結構、國別結構,逐步提高學歷留學生占比;成立浙江省高等學校國際學生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揮專家組對高等學校國際學生教育教學的指導、研究和咨詢作用。加強外語授課來華留學品牌課程建設,提高教師外語授課能力。推進來華留學質量認證,根據質量認證結果、來華留學生數量、結構等情況,調整省政府獎學金的發放。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和服務,搭建留學生創新創業平臺。

            專項17:留學生質量提升工程

            制定質量規范和質量標準,構建以質量為導向的來華留學教學體系,堅持趨同化、社會化、制度化、人性化、信息化管理,落實高校辦學主體責任,公安部門、外事部門及教育行政部門協力合作,聯管共建,確保留學生教育健康發展。建設100門外語授課來華留學品牌課程,建設10個來華留學教育示范基地。

            4.深度融入區域合作。深化區域高等教育協作與共享,支持高校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區域重點戰略,積極探索跨區域教育創新試驗,推動高教資源共享合作機制創新,建立健全高水平、高質量的一體化合作制度。依托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多種平臺,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師資培訓交流、教研共同體等重點領域共同發力。深入完善一體化發展年度會商與交流機制,加快研制一體化的教育標準和評估標準,協同開展區域內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監測,建立優質教育資源信息化共享平臺。

           ?。ò耍嵤稗k學活力提升工程”,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1.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加強高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動態管理,破除制約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的制度性障礙。創新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優化各類資源配置模式,加強績效管理,持續加大高校財政撥款體制、人事管理制度等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鼓勵多種形式的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探索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新模式。

            2.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與高校事業發展指標掛鉤的績效工資水平動態調整機制,改進高校內部分配機制,激發廣大教職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全面推行“學科特區”建設,在績效工資分配、人才引進、經費使用等資源配置方面,賦予省登峰學科和優勢特色學科更大自主權。推進學校開放辦學,增強學校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

            3.深化評價制度改革。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持續深化院校、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評價制度改革,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服務、分類投入、分類評價。繼續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積極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浙江省高等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監測。引導高校完善自我評估工作機制,以績效提升為目標,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4.推進依法治教戰略。完善高校章程落實機制。建立健全系統完備、層次合理、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高等教育法規體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高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評價、支持和監督教育發展的法治實施與監督機制。促進高等教育地方立法和高等教育改革決策相銜接,引領推動高等教育決策體制現代化。

            5.充分發揮數字化改革的牽引撬動作用。統籌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構建系統配套、遠期和近期相銜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工作體系,提升高等教育服務水平。加快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新基建,以技術重塑學習,推進“互聯網+教學”改革,健全高?!盎ヂ摼W+教育”大平臺。鼓勵高校聚焦突破卡脖子的信息化軟件和研發平臺,加大研發突破和應用推廣,奠定核心科研信息化能力。提高信息資源和硬件設施利用率,建立高效的高等教育發展動態監測系統。

            四、保障措施

           ?。ㄒ唬┘訌婞h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作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提升組織力和凝聚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指導高校黨委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全面推進清廉教育、清廉學校建設,打造清明政風、清凈校風、清正教風、清新學風,在教育領域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ǘ┘哟笸度肓Χ?,優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投入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途徑參與舉辦高等教育。落實教育捐贈優惠政策和財政配比支持辦法,積極鼓勵社會、校友捐資助學。完善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投入機制,建立“績效換資源”機制,突出扶優扶強扶特導向,兼顧公平,引導高校持續提升辦學水平。進一步增強高校財務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充分激發高校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的動力和活力。優化高校經常性經費投入機制,建立生均財政撥款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經常性經費撥款占教育經費財政投入比重。優化教育投入分擔機制,合理確定政府、社會、受教育者個人之間的分擔比例。

           ?。ㄈ┩晟瀑|量保障體系建設。加強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進一步健全高等教育督導評估和質量評估制度,探索基于常態化數據采集的“智慧督導”方式,建成覆蓋全面、機構健全、隊伍專業、程序規范、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現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建立以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學位點合格評估、畢業論文抽檢為主要形式,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評估體系。

           ?。ㄋ模I造安全穩定發展環境。進一步創新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的校園安全管理,推進等級平安校園建設,強化師生安全教育,加強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實驗室安全、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等關鍵領域管理,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建立健全校園應急預警制度,制定完善校園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全面提升學校應急處置能力。統籌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構建完善風險閉環管控大平安機制,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

           ?。?021—2025年)

            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服務浙江現代產業體系和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和《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浙江省職業教育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以來,根據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需要,浙江職業教育堅持內涵發展和改革創新,整體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在首批全國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國家予以激勵支持的省份中名列第一,高職“雙高建設”入圍學校比例全國第一,中職教育發展基礎穩固。職業教育良好發展態勢向縱深進展,高中段職普融通協調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規模和質量雙提升?,F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職業教育學生從中職到高職、本科的成長通道順利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實現愿學盡學。支撐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取得突破性進展。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基礎能力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助推器”作用初步顯現。2020年職業院校輸送畢業生33.77萬人,培訓120萬人次,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軍的重要供給力量。

            雖然浙江省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領先,但與浙江產業需求、人民期盼、自身可持續發展要求存在明顯不適應,主要表現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跟不上產業升級需求,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匹配度還不夠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獲得高等級職業技能證書比例偏低,少數職業院校存在技術技能培養弱化傾向。中職學生高質量深造的通道還不夠寬,家長學生主動就讀意愿不強。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職業院校參與職業培訓的能力不足、機制不順,技術服務能力弱。

            “十四五”期間,浙江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中央賦予浙江“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要使命,作為與經濟發展和就業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面臨新的重大發展機遇。但同時應看到,新發展格局構建和全省數字化改革帶來全方位變化,人口變動趨勢和產業向高端提升,這些都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挑戰新要求,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特別是產業的深入互動和融合模式倒逼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如何強化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基礎,并轉化成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的重要助力和支撐,浙江省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的調整和路徑、功能、結構、效率上的突破都已迫在眉睫。全省職教系統要善于把握機遇,提升能力直面挑戰,譜寫新時代浙江職業教育發展新篇章。

            二、總體思路

           ?。ㄒ唬┲笇枷?/p>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提升技術技能水平為目標,以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和服務民生改善為導向,以強化政策供給和頂層設計為著力點,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增值賦能高質量發展,形成與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服務有力、體系完整、制度健全、產教融合、類型教育特征鮮明、人才培養培訓有效滿足發展需求、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奮力打造與“重要窗口”、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相適應的全國職教高地,為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教育貢獻更多浙江范例和浙江經驗。

           ?。ǘ┗驹瓌t

            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學生全面可持續終身發展。

            聚焦產業,服務大局。適應新發展格局,與產業和企業良性互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服務支撐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提升職業教育的貢獻度。

            統籌布局,優化結構。統籌考慮城鎮化推進和產業分布,優化學校布局,動態調整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育訓并舉,突破發展。落實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并重并舉的法定職責,統籌資源,創新機制,突破路徑,提升培訓工作效能,激發辦學活力,拓展辦學空間。

           ?。ㄈ┌l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產教融合,育訓并舉,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參與的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匹配度大幅提高,職業教育基本形成“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定位功能相匹配的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造全國一流、世界影響的職業教育高地,成為展示中國職教發展活力和質量品質的重要窗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層次和規格顯著提升,中職與高校一體化培養比例持續提高,職業本科建設深入推進,中職畢業生直接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比例提升到50%,高職(高專)畢業生專升本比例達到25%。產教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大中型企業比例達到70%,省級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實現專業大類全覆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獲得職業技能高等級證書的比例達到30%,職業院校參與“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的學生覆蓋面達到50%。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技術技能服務水平有效提高,與行業、企業建立員工培養培訓戰略合作新機制,全省年培訓人數達到150萬人次。

            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目標

          維度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事業

          規模

          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萬人)

          74.3

          76

          高職(高專)在校生人數(萬人)

          48.7

          54

          職教本科在校生人數(萬人)

          0.48

          3

          條件

          支撐

          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中職

          85.8

          89

          高職

          71.7

          80

          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比例(%)

          53.1

          65

          智慧校園建設達標率(%)

          中職

          -

          100

          高職

          -

          100

          生均儀器設備值(元)

          中職

          11369

          13000

          高職

          13695

          15000

          發展

          質量

          中職現代化學校比例(%)

          10

          30

          中職學生直接升入高一級學校比例(%)

          42

          50

          高職(高專)畢業生專升本比例(%)

          19.8

          25

          省級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覆蓋率(%)

          -

          50

          大中型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覆蓋率(%)

          51.6

          70

          畢業生1+X證書獲取率(%)

          中職

          15

          30

          高職

          12

          30

          社會

          服務

          職業院校開展技能培訓人數(萬人)

          120

          150

          區域中小學生職業體驗覆蓋面(%)

          -

          100

          開放

          合作

          高職(高專)絲路學院數量(所)

          16

          25

          高職(高專)出國(境)訪學研修三個月以上專任教師比例(%)

          15.9

          20

          引進國際著名職業院校在浙合作辦學項目(個)

          67

          80

            注:以上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

            三、主要任務和工作舉措

           ?。ㄒ唬┤媛鋵嵙⒌聵淙烁救蝿?/p>

            堅持五育并舉,把立德樹人落實落細,加強理論武裝、價值引領、實踐養成,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深入推進職業院?!叭恕?。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形式新穎、運行規范、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四史”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整合育人資源,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健全標準科學、體系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維聯動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向強化。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推進課程精品化、課堂精彩化和教學品牌化。打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知行合一”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建立一批校內外聯動、專兼職指導教師結合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文化課和專業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與思政課程有效融通、協同推進、縱向遞進、橫向聯系,實現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內容的有機整合和同向發力。

            增強學生的職業精神與心理健康素質。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行為習慣、創新精神培養。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將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職業精神貫穿教育全過程。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實習實訓、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開展生活勞動、職業體驗勞動、專業實踐勞動等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促進學生掌握扎實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加強心理健康、珍愛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促使學生理性認知自身與社會,形成陽光心態和健康人格。推動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標準化建設。

            專欄1:職業院?!叭恕毙袆佑媱?/p>

            對接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在省級層面培育30所“三全育人”典型學校,開展班主任能力大賽,培育遴選50個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選30個德育特色案例,培訓5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員、思政課專任教師,遴選10個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50個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500個思想政治課示范課堂、500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思政教育案例。培育10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標準化建設示范中心。

           ?。ǘ┩晟片F代職業教育體系

            遵循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強化類型鏈條建設,暢通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堅持高中段普職大體相當協調發展,把中等職業教育作為高中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環節抓實抓好。中職教育規模與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高中段資源配置、人民群眾的選擇相適應。強化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在區域和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合理規劃布局,市一級辦好專門化學校,強化輻射服務能力,支持山區26縣做強職業教育中心,服務區域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持續改善中職學校辦學條件,2025年前實現全面達標,建設好高水平中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強化中職教育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基石作用,強化文化和技能基礎,為高一級職業院校輸送優質生源,持續增強中職教育吸引力競爭力,逐步使就讀中職學校成為家長和學生的自愿選擇。

            鞏固??聘叩嚷殬I教育的主體地位。立足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擴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模,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愿學盡學。推進??聘叩嚷殬I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統籌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推進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支持優質高職院校擴大辦學規模和輻射能力,合理布局建設新校區或特色二級學院。加強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和專業證書的銜接,加強職業資格鑒定機構建設,提高獲取職業技能高等級證書比例,成為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生力軍。

            大力發展本科職業教育。推動完善職業教育類型教育格局積極向本科層次延展,并作為關鍵環節予以突破。服務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深化并擴大本科職業教育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或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穩步推進中本一體化和四年制高職培養試點,優化設計,與高考政策合理銜接。支持高水平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群)與本科高校合作開展專升本培養試點。

            推動各層級職業教育及與普通教育的貫通銜接。著力構建完整、有機、互聯、貫通的職業教育生態鏈條。一體設計、學段銜接、技能遞進,規范、優化、創新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有序推進中職與高職、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貫通式培養,逐步擴大一體化設計、長學制培養學生的比例,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管理考核等方面加強銜接。在部分中職學校高水平專業開展五年制人才培養試點。適度增加專升本計劃,穩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通過幾年努力,使職業教育體系內無縫銜接成為進入高一級職業院校學習的主通道。深入推進普職融通,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推動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教育課程。

            專欄2:職業院校省級“雙高”建設行動計劃

            實施省級職教高水平學校和專業建設項目,重點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15所、高水平專業群30個,高水平中職校50所、高水平專業150個,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分層次打造一批辦學條件優良、人才培養水平一流、服務貢獻卓越的職業院校和專業集群。

            專欄3: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行動計劃

            研制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一批一體化專業課程,加強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有機銜接。重點推進24個專業一體化課程建設,推動教學改革,開發一體化教材、構建一體化教研體系,形成一體化培養的浙江經驗。

           ?。ㄈ┥罨a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協同育人為目標,強化產教“五個對接”,形成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新生態。

            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三大科創高地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等,研制職業教育產教對接譜系圖,建立產業人才數據平臺,發布產業人才需求報告,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適度超前布局培養緊缺人才。圍繞戰略新興產業和“卡脖子”技術領域開設一批新專業,裁撤一批供給過剩、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專業。每所職業院校著力建好1-2個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專業群,并擴大相關領域培養規模。加大對農業農村急需領域的職業教育供給,培育一批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學校。引導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培養大批能適應數字化改革與產業全面融合需要、引領行業發展的“數字工匠”,有效緩解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推動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深化產教對接,推進產教融合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進職業院校專業與行業產業對接、課程與職業能力標準對接、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基地與工作崗位對接、師資與行業企業對接,實現校企雙元專業共建、教材共編、標準共融、教學共育、基地共享、師資共培。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

            加強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建設。繼續深化“五個一批”建設,推動建設一批兼具人才培養、生產服務、技術研發、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功能的區域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平臺。構建職業教育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密切校企命運共同體,推動職業院校與產業園區、開發區、龍頭企業合作,成立產業學院,增強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適用性。打造一批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和專業化生產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區域技術技能高地。支持杭州、寧波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并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專欄4: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行動計劃

            創新產教融合方式,提高融合實效,打造產教融合的浙江樣板。政校企共建20個產業學院,建設25個左右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建設15個左右高水平專業化生產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ㄋ模┤嫣嵘瞬排囵B質量

            適應崗位要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強化文化基礎與專業技能教育,學用相長、知行合一,提升人才培養的規格和適用性。

            完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落實國家職業標準,研究制定職業能力標準,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對接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流程再造,開發與職業能力標準相對接、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等。支持地方探索相關標準,條件成熟時推動上升為省級或國家標準。推動職業院校全面落實國家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和省專業教學標準,科學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

            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加快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用好國家統編教材,同時開設特色選修課程,提升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重點圍繞職業院校公共選修課程和專業課程教材建設需求,定期發布省級規劃教材目錄。開發好與職業能力標準相對接的專業教材,開展以適應“做中學”為原則的項目模塊教學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鼓勵職業院校與相關機構合作編寫教材。

            完善人才培養考核評價機制。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要求,發揮考核評價的引導、激勵與調節功能,對接專業教學標準和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完善省、市兩級聯動的中職專業核心技能檢測和文化基礎知識檢測機制,保證中職教育應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對接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建立健全職業院校分專業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行業企業相關證書的配套銜接。

            專欄5:職業教育教材建設

            推進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實施1000項教學改革項目,遴選100個“課堂革命”案例。加快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提高教材的適切性。建立省級職教教材研究中心,分類扶持建設10個左右省級職教教材研究基地。遴選推廣100本左右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浙派精品職業教育教材,100門左右體現職業院校自身特色的校本專業教材。組建10個左右省級職教教材編寫團隊,建立健全教材動態更新調整機制。

           ?。ㄎ澹┐蛟旄咚刭|“雙師型”教師隊伍

            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學革命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支撐,強化外部保障,激發內生動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建設貫穿教師發展全過程,堅持用“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師德涵養基地,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長效化。

            暢通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引進渠道。面向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公開招聘專業教師。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暢通行業企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從教渠道,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引進綠色通道,培育和引進一批行業、院?!半p影響力”帶頭人。

            加強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培訓。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和考核機制,發揮行業作用,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加強教師企業實踐考核評價,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加大教師境外研修培訓力度,強化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與培訓。適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需要,搭建中職教師和高職教師交流平臺。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職教師資培訓中心。

            強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符合職業教育類型特點和浙江實際的國家、省、市三級職業教育高層次人才隊伍培養體系。積極創建國家級人才項目和建設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級人才平臺的引領示范作用。支持職業院校申報省級人才項目,建設和完善省級職業教育特色人才培養平臺,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打造一批職業教育領軍人才和頂尖團隊。支持各地出臺有關職業教育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創新團隊建設的激勵政策。

            專欄6: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建設計劃

            著力提高全省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重點建設50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0個省級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基地、2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0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

           ?。┩七M職業教育開放合作

            拓寬視野,推動與長三角兄弟省市和國際職業教育的互動和交流合作,拓寬領域創新方式,不斷提升浙江省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深入推進長三角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搭建職業教育協同平臺,建設長三角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云平臺,形成新技術支撐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機制,深化四大區域職教集團內涵建設。在區域層面協同優化專業(群)布局,共建長三角職業教育協作試驗示范區,引導資源向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重點區域、產業園區和勞動力集聚區集中。推進優質職教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推進職業院校名師名校長共享和課程開放協作。積極推動長三角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建設,探索開發共建國際化職業資格證書機制。共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新機制,探索符合職業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評價選拔模式,共同打造職業教育發展的“長三角樣板”。

            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質量。鼓勵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學術研討、師資培訓、產教融合等方面與國外教育機構開展多領域合作,打造若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品牌項目。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提質增效,圍繞地方優勢產業,積極引進海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做好消化、吸收、融合、創新。鼓勵引進國際通用證書體系。

            打造“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高地。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配合企業“走出去”,到“一帶一路”國家設立“絲路學院”等辦學機構,為企業培養本土化人才。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非洲國家設立學歷教育機構,幫助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輸出標準和課程,提升浙江職業教育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鼓勵職業院校招收“一帶一路”國家優秀留學生,積極承接“一帶一路”國家各類人才培養培訓項目,支持建設一批“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建設高水平職業教育合作交流平臺。扎實推進德國企業與院校在華舉辦職業教育試點,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可推廣、可復制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整合浙江省醫養資源,與相關國家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養老機構合作,設立“浙江?亞洲國家醫養類專門人才培養合作平臺”、建立浙港職業教育聯盟,推進兩地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澳大利亞西澳州、比利時西弗蘭德省等友好省州合作,設立學生職業技能競賽項目,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國際交流。

            專欄7:德國企業與院校在華舉辦職業教育試點項目

            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選擇3所機構、1個項目與德國合作基礎好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引入德國企業和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ㄆ撸┨嵘殬I院校社會服務能力

            堅持育訓并舉并重,推動職業院校積極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和社會服務活動,提升服務能力,擴大發展空間。

            探索超常規擴大職業培訓新路子。建立部門或行業牽頭,職業院校和企業有效參與的企業職工培訓平臺,把職業院校納入當地重點職業培訓機構目錄清單。支持職業院校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主動服務行業企業,加強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和信息收集,實現需求端與供給端有效匹配,開發一批產業發展急需、行業特色鮮明、層次類型多樣的培訓項目、課程、教材。及時組織好未升學的“兩后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開展職業培訓,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根據崗位提升需要,組織好企業在職員工的提升培訓,采用靈活培訓方式和學生頂崗實習等方式幫助解決企業職工培訓中的工學矛盾問題,通過資源共享緩解高水平培訓師資緊缺問題。支持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建設企業大學、培訓中心。建設一批職業院校、地方、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新型職業培訓基地。

            大力提升技術技能創新服務水平。強化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創新平臺,推動創新成果應用,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生產流程優化、技術開發和產品升級。進一步提升高水平專業群配套服務能力,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建設兼具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大師培育功能的綜合性技術技能平臺。增強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深度合作,依托產教融合平臺,促進高水平服務產業發展能級提升。

            有效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圍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鼓勵職業院校舉辦老年大學(學堂),創建老年教育示范校,豐富老年教育資源,就近就地開展面向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進一步幫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會、享受智慧生活。加強職業體驗中心建設,推進中小學生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教育,廣泛開展中小學職業體驗日活動。

            專欄8: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行動計劃

            落實職業院校并舉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的法定職責。全省重點培育100個繼續教育(社會培訓)基地、100門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0個重點領域的典型培訓項目及案例,建設100個職業體驗中心和150門優質職業體驗課程,培育100所老年教育優質校。

           ?。ò耍娀殬I教育數字化支撐

            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職業院校的信息化能力與現代化水平。

            建設智慧校園和新型教學空間。加強《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的研究與實踐指導,制定職業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應用評價體系,培育職教信息化標桿學校,提升校園環境與應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建設新型教學空間,推進示范性智慧教室與智慧實訓室建設,利用虛擬現實、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開發基于職場環境與工作過程的理實虛一體化的教學場景、虛擬仿真實訓資源與平臺,培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智慧教室,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實訓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拓展產教融合的途徑和手段。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創新應用激勵機制,開發職業教育線上線下混合的立體化教材建設標準和規范,建設共享一批面向職業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1+X”證書課程相配套的優質數字化課程資源。鼓勵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的融媒體教材及配套的數字化資源。探索技能教學培訓服務新領域新機制,通過“學在浙江”全民數字學習平臺,銜接未來社區智慧服務體系,實現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技能教育資源集成共享,匯聚技能線上學習培訓課程,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

            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方式。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面向職業院校和師生普及網絡空間應用。推動名校、名師、名匠上云,培育一批線上教學名師空間和名師金課,打造智慧教研平臺,推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探索在線課程的學分認證機制,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學習體系。深化名師、技能大師網絡工作室建設與應用,大力推進混合式教研,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水平。

            加快職業教育數字化改革?;凇敖逃Х健遍_展職業教育大數據建設與應用,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狀態數據采集機制,構建業務應用、數據倉儲、匯總統計、考核評價等于一體的職業院校綜合管理系統,拓展和提升數據的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管辦評中的積極作用,將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學校管理全過程,提升決策和管理的精準化、科學化水平。鼓勵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精準管理的實踐與探索,遴選培育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教學診斷與精準管理的數據應用案例,建設智慧思政大數據示范平臺。

            專欄9:智慧校園提升行動

            制定職業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應用評價體系,培育建設100所省級職教信息化標桿學校,提升校園環境與應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創建培育25個省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50個示范性智慧實訓教室,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實訓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專欄10:云上“三名”行動計劃

            深化網絡空間應用,打造50所云上優質職業院校和50個云上優勢特色專業。組織全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技能大師和行業專家打造100門云上“名師金課”。

           ?。ň牛┥罨殬I教育綜合改革

            把握好正確的改革方向,創新發展方式,推動職業教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推進多元辦學改革。引導支持行業企業、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積極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鼓勵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支持產業園區、開發區、特色小鎮等以資本、技術、管理、設備或其他要素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推進部省共建溫臺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支持民辦職業院校內涵特色發展,推進分類管理。大力融通現有教育資源,促進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優勢互補,有條件的地方探索中職學校和技工院?!半p掛牌”,實施資源有效整合。支持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增掛技師學院,支持高職院校學生按國家職業標準規定的條件申報高級工。

            推進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從學習者的職業養成、發展潛力、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等維度,探索建立浙江特色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把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納入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開展教育生態監測的重要內容。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重點評價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等的進展。推行不同崗位性質教師分類評價。探索以“五育并舉”的學生全要素全過程評價,利用“互聯網+”、AI等技術手段改進評價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呈現方式,探索“智評”模式。發揮專業性評價機構作用,健全第三方評價。實施好職業院校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強化人才培養過程質量監測。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持續推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深化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探索。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立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優化多元分類的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職招生工作機制,有序擴大招生統籌范圍,逐步建立以設區市為單位的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平臺。支持將按規定進入高等學校序列的技師學院納入高校統一招生平臺。深入推進分類招生改革,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職業教育考試招生辦法,進一步完善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和統一高考招生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招生模式改革,拓寬中職學校、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之間的升學通道。落實高職擴招工作舉措,為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企業員工等各類群體提供多元選拔錄取方式。

            專欄11:溫臺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

            深入推進溫臺職業教育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創新高地建設,助力打造“活力溫臺”。實施一批教學和人才培養改革項目,完善社會各方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以制度創新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提升民營經濟參與職業教育新動能。

            四、保障措施

            切實把職業教育放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強化組織領導和各類要素資源支撐,凝聚發展新動能,為打造全國職教高地提供強有力保障。

           ?。ㄒ唬┘訌婎I導和組織保證。各級黨委、政府及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把職業教育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重大問題并出臺相應政策。完善職業教育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協調,做好相關政策配套銜接,在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經費投入、企業辦學、行指委建設、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加強教育督導,擴大覆蓋面,將職業教育發展納入對市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高職院校和現代化中職學校督導評估,加強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和評估工作。加強黨對職業院校的全面領導,高職高專院校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深化“抓院促系、整校建強”的鑄魂行動;中職學校實施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選好配強領導班子。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效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化清廉職業院校建設。

           ?。ǘ┘哟笸度牒驼咧С至Χ?。構建適應現代職教體系的投入機制,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制度,全面建立和實施全省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制度,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逐步達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繼續鞏固落實好高等職業教育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不低于省定標準并有所提高。政府統籌,調動行業、企業、社會各方積極性,同向發力,拓寬經費投入多元渠道,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金融、財政、稅收、土地、信用等各項激勵政策,匯聚更多社會資源注入職業教育。建立并完善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等社會公共服務績效激勵機制,落實好“在確保國有凈資產不減少的前提下,經批準后績效工資總量最高可上浮50%”的支持政策。

           ?。ㄈ娀y籌協同。建立職業教育分級統籌機制。省級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統籌,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供給。設區市強化對中職教育發展的區域統籌,從統籌專業設置入手,在更高層面實現合理布局合理分工,提高辦學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協同推進職業教育高地建設,支持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探索職教高地建設的地方特色方案,強化職業教育區域協同協作,及時將成功做法推及全省。

           ?。ㄋ模I造發展良好氛圍。加強正面宣傳,運用各種手段和載體,面向全社會廣泛深入宣傳發展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取得成就及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典型,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引導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發展觀。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宣傳品牌,辦好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教育活動周,深入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講好身邊的職教故事,提升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浙江省教師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

           ?。?021—2025年)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省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浙江省教師隊伍建設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要求,對標“重要窗口”建設,緊扣人才強省和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最重要基礎工作,全面加強黨對教師工作的領導,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以數字化改革和系統方法賦能教師評價改革和綜合管理改革,整體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激發教師隊伍新發展活力,為爭創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先行省、示范區提供師資保障。

            二、建設目標

           ?。ㄒ唬┛傮w目標。到2025年,浙江省教師的綜合素養、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更健全,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更暢通,教師待遇保障更充分,教師崗位吸引力更強,教師社會地位更高,建成一支能模范履行教書育人使命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充分適應并引領浙江省高質量教育體系,引領正確教育理念,展示教師隊伍建設的浙江實踐、浙江樣本、浙江經驗。

           ?。ǘ┚唧w目標。

            ——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更加過硬,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更加凸顯,師德師能培養體系更加健全。

            ——教師配置更加科學,教師數量和學科結構滿足教育現代化需求,滿足學校辦學需要。

            ——教師質量更加優化,幼兒園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65%,持有教師資格證比例達到99%;義務教育優質師資配置更加均衡,小學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5%,初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含碩士學位)比例達到10%;普通高中教師滿足特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需要,具有研究生學歷(含碩士學位)比例達到22%;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中職達到89%、高職達到80%。

            ——高校高層次人才更加充足,適應并支撐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新增省級及以上人才1500名,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0%,高校海外留學訪學3個月以上經歷的專職教師比例達到35%。

            ——教師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學校用人自主權更加充分,實施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實現教師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教師管理體系。

            三、主要任務

           ?。ㄒ唬┤婕訌婞h的領導,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水平。堅持黨對教師工作的全面領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開展系統化和常態化學習,使廣大教師學懂弄通、入腦入心,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審核把關作用,在教師考核、職務晉升、崗位聘任、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工作中征求黨組織意見,構建全覆蓋的日常監督體系。將教師納入黨管人才范疇,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深入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選樹“最受師生喜愛的書記”“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人物”。加強對教師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重視在優秀青年教師和留學歸國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落實高校按師生比1:350配備專職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求,實施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1151”培養計劃,提升高校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對中小學校機制,打造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一體化團隊,建設一批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教育基地,努力提高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黨員比例,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

            專欄1: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

            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業務骨干“雙培養”機制,選優配強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50個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推動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配備全覆蓋,整體提升教師黨支部和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專欄2: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1151”培養計劃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梯隊建設,省級層面培育100個高校思想政治課名師工作室,培養10名領軍人物、50名拔尖教師、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形成高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體系。

            專欄3: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升工程

            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培訓,省級培訓1000名骨干教師,培育50個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遴選15個省級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一體化建設示范團隊,實施“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小學?!苯Y對工程,建設一批實踐教育基地。省級每兩年選樹15名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人物。

           ?。ǘ﹫猿謳煹碌谝粯藴?,完善長效機制建設。堅持用“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建立健全教師榮譽體系,加大優秀教師表彰宣傳力度,用優秀典型事跡帶動激發更多教師。加強師范生師德養成和在職教師師德涵養,建設一批師德涵養基地,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長效化,讓遵守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成為每一名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強化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探索建立教師從教行為負面清單和違規處理結果記錄制度,落實師德失范行為典型案例通報警示制度,推進不合格教師退出機制,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行教育全行業禁入。

            專欄4:建設師德涵養基地

            發揮浙江“三個地”獨特優勢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遴選建設一批教師師德涵養基地,定期組織教師到基地實踐涵養,強化教師“四史”教育,增強“四個自信”,提升職業素養,潛心教書育人。

           ?。ㄈ┱衽d教師教育,提高卓越教師培養能力。以落實“教師教育攀登計劃”為抓手,構建與浙江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教師教育體系,重點打造2-3所高水平師范大學。在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中更加凸顯師范教育地位,建立符合教師教育學科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適時提高師范生生均撥款標準,加大對師范院校及教育學科和學位點建設支持力度,擴大教育類碩博士培養規模,引導師范院校更加突出主責主業,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深化“雙學科復合型碩士層次中學教師培養”,加快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建設一批國家一流師范專業和教師教育課程。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發展,爭取國家師范教育基地和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深入實施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建設,著力推進教師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師范專業教育實踐、師范生協同培養和“人工智能+教師教育”等改革以及一流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引領示范作用、具備“重要窗口”特征的典型案例和標志性成果。持續優化師范生招生方式,著力選拔“樂教、適教、優教”生源,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主要采用“三位一體”方式招生,逐步擴大其他類別師范生面試考察比例。支持高校與國(境)內外高校聯合培養教育碩士、博士。深化特殊教育教師“定向招生、入職獎補”政策,特殊教育教師來源更加充足。實施面向農村學校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定向招生培養計劃。推進高水平綜合院校參與師范教育,實現教師發展學??h(市、區)全覆蓋。

            專欄5:實施“教師教育攀登計劃”

            建設30個國家一流師范專業,遴選建設100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項目,培養200名教育類博士、8000名教育類碩士,培養900名雙學科復合型碩士層次中學教師。

           ?。ㄋ模┩晟平處熍嘤?,提升教師執教能力。以強化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核心,以全面助力基礎教育改革為目標,優化省、市、縣(市、區)、校四級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診斷,提升培訓精準性,激發教師培訓的比學趕超意識和補短提升意識,形成“層級分明、各司其職、管理有序、富有活力”的具有浙江辨識度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完善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制度,提高學校對教師成長和培訓的規劃與指導能力,強化教研體系對教師成長的系統引領,提高校本研修水平,推廣優秀校本研修案例。深入實施“浙派教育家培養工程”“中小學雙名雙特工程”“初中校長素質提升計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持續推進省級培訓機構工作下沉縣(市、區),結合當地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要開展“訂單式”精準培訓。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和教研員能力培訓。實施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構標準化建設和教師培訓者能力提升計劃。加強對培訓機構的質量監控。完善高校青年教師專業培養體系,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推進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提升,組織“百人千場”名師送教活動,加大對山區26縣教師幫扶,選派“希望之光”專家團開展組團式幫扶,全面提升農村學校師資水平。加強與長三角的教師互派交流,深化“中小學教師海外研修計劃”,鼓勵中小學教師在職提升學歷層次。

            專欄6: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

            培養基礎教育領軍人才200名、省級名校長500名、省級名師1500名,評選浙江省特級教師250名、浙江省特級校長50名。

            專欄7:中小學教師培訓提升計劃

            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監控,提高培訓精準性,強化教研體系對教師成長的引領,總結推廣優秀校本研修案例100個,選派150名校長參加長三角名校長培訓,輪訓初中校長1500名,省級培訓骨干教師10000名,開展“訂單式”培訓2000班次。

           ?。ㄎ澹┘哟蟾邔哟稳瞬排囵B引進力度,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以高水平支撐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為目標,緊扣“筑巢引鳳”工程和“雙一流”建設,拓寬引才聚才渠道和平臺,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劃”,系統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有效支撐高水平學科建設,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以“筑高原行動”夯實基礎,提高高校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比例,整體提升基本素質;以“壘尖峰行動”拔高高度,加大海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引進力度,以“尖峰”人才支撐“登峰”學科;以“強青藍行動”增強后勁,加強優秀青年人才引育,激發人才潛力。支持高校面向全球遴選學術校長、學術院長,探索設立“杰出人才工作室”。完成“浙江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5246工程)”,實施“院士結對培養青年英才計劃”“浙江高校海外英才集聚計劃”“浙江省高校優秀博士后倍增計劃”,博士后在站人數達到3000人。建成15個交叉學科高校智庫。推動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落實高層次人才同城待遇,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專欄8: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劃

            實施“筑高原、壘尖峰、強青藍”三大行動,創新引才、聚才、育才舉措,完成5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50個高水平教學團隊、200名創新領軍人才、400名高層次拔尖人才、600名青年優秀人才建設和培養任務;延請院士“一對一”培養100名青年英才;引進海外博士以上人才2000名;選派1000名優秀青年教師開展“訪問學者”培養,選派150名青年教師開展“訪學浸潤”培養。本科院校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比例達到60%。

           ?。┘訌姟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以助推現代職業教育高地為目標,緊扣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雙高建設”計劃,繼續實施職教師資素質提升工程,推動高校與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獨立或聯合高水平高職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和考核制度,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企業實踐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辦好浙江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進一步暢通企業經營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干部、骨干教師雙向交流兼職機制,推進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探索“產業教授”評聘制度,推動高水平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資深經營管理骨干、社會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任教。適應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發展需要,搭建中職教師和高職教師一體化建設和交流平臺。推進設區市范圍內中職師資的統籌配置,鼓勵職業院校教師參與社會培訓,建設10個社區教育師資研訓基地。

            專欄9: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建設計劃

            遴選建設50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0個省級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基地、2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0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中職達到89%、高職達到80%。建設50個中高職教師一體化發展省級示范團隊,助推中高職一體化發展。選派1500名高職高專優秀青年教師參加“訪問工程師”項目培養。

           ?。ㄆ撸┥罨處煿芾砀母?,提升教師整體智治水平。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區域統籌和動態調整機制,優化教師資格認定辦法,嚴把新教師入口關,配足配齊思政、心理、音樂、體育、美術和勞動等學科教師。著力提升初高中教師高一級學歷比例。優化教師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方法,完善創新高校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推進落實高校人才住房政策。加大中小學校長培訓力度,推進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促進優質師資均衡配置。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擴大學校在教師招錄、職稱評聘、績效考核、崗位聘用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激發教師動力和學?;盍?。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深入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更加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推行不同崗位教師分類評價機制,正確看待人才和人才稱號的關系,用科學評價引領教師發展,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推進教師工作數字化改革,建成伴隨式收集、跨層級使用的教師信息系統,建立教師從入職到退休的全程專業發展電子檔案。全面實現各類教師推薦“無紙化”在線遴選,加大教師數據深度挖掘和開發力度,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決策的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推進教師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專欄10: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

            擴大中小學校用人自主權,豐富“縣管校聘”管理內涵,全面實施高級及以下教師職稱自主評聘,賦予中小學校教師招錄主導權,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入軌,收入分配向班主任、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充分激發教師動力和學?;盍?。

            專欄11:教師管理信息化建設

            依托“教育魔方”建成實時更新的浙江教師大數據庫,為每位教師建立電子檔案,實現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聘、人才選拔等在線遴選,做好數據開發使用。

            四、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最重要基礎工作,建立黨政領導聯系教師制度,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教師工作。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強化履職考核,定期向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匯報教師工作,形成強大合力。學校要把教師工作擺在首要位置,關心教師身心健康,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升服務教師水平。

           ?。ǘ┘哟蠼涃M保障。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教育支出結構,重點用于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鞏固中小學教師工資與當地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推動各地逐步縮小公辦幼兒園勞動合同制教師與在編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民辦幼兒園教師工資達到當地上年度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以上。

           ?。ㄈ┘訌姸讲閱栘?。把教師工作納入市、縣(市、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教育現代化評估的重要內容,納入對學校督導考核的重要內容,督導、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負責人以及辦學主管部門和學校負責人獎懲的重要依據。深入實施高校黨委書記抓人才工作年度述職制度,把高校人才和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作為評估高校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對于履行職責不到位、問題較多、影響教師工作和隊伍穩定的地區和學校,要按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ㄋ模┠凵鐣沧R。切實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特別是非教學負擔要求,依法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決打擊各類“校鬧”。多形式宣傳教師工作經驗做法和名優教師優秀事跡,關心關愛教師身心健康,合理安排療休養等活動。全面實施教師榮休儀式,讓任教滿30年的教師在省內享受更多公共服務權益。做好教師節慶?;顒?,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來源:浙江省教育廳 責任編輯:逯紅棟 我要投稿
          校體購終極頁

          相關閱讀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參與主辦“半條被子”宣講大篷車巡展雙林站活動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04-28
            4月25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利學院、南潯辦參與主辦的2025年“半條被子”宣講大篷車巡展暨“最美家風·萬戶有禮”新時代文明實踐、“水晶晶潯思政”主題活動在南潯區雙林鎮羅開富小學順利舉辦,...
          • 舟山市“產才雙進”行動在浙江海洋大學啟動
            浙江海洋大學04-21
            4月18日,舟山市“產才雙進”行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海洋大學舉行?;顒右浴半p向賦能、鏈動未來”為主題,旨在深入推進教科人一體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有力推動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賦能海洋經濟高質...
          • 浙江海洋大學再獲“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優秀課題成果
            浙江海洋大學04-21
            近日,由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組織開展的2024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優秀成果評選結果揭曉。浙江海洋大學經管學院“山海相...
          • 浙江理工大學舉行校警驛站啟動儀式
            浙江理工大學04-21
            為全面落實浙江省“平安高?!苯ㄔO戰略部署,深化校警協同共治機制,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管理,4月15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學舉行浙江理工大學“校警驛站”啟動儀式。浙江省教育廳校安處副處長陳凌凱...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經管學院召開新文科建設研討會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04-18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戰略部署,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4月16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經管學院在錢塘校區教學科研綜合樓608會議室召開新文科建設研討會。會議由副院...
          • 浙江師范大學專家團隊赴四川馬邊開展對口幫扶
            浙江師范大學04-15
            “浙江師范大學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馬邊開啟了這段意義非凡的教育幫扶之旅。此次專家團隊的第四次到來,再次彰顯了浙師大對馬邊教育事業的深情厚誼和堅定支持?!?月13日,浙江師...
          • 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一行來安徽理工大學調研交流
            浙江工業大學04-15
            4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來安徽理工大學調研交流,校黨委書記郭永存,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接待來賓。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趙光明,浙江工業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陳耀...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工程遺產保護團隊走進衢州 共探水利遺產保護與申遺之路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04-15
            4月13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建工學院水工程遺產研究院院長劉學應教授率隊,朱海東、戴海雁、順建利等一行赴衢州市柯城區水利局,就衢州市古代水利工程的保護與利用展開交流,對石室堰的保護與申遺...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教育裝備采購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教育裝備采購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教育裝備采購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校體購產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综合

            <acronym id="pokdi"><strong id="pokdi"></strong></acronym>
              <acronym id="pokdi"><label id="pokdi"><xmp id="pokdi"></xmp></label></acronym>

              <td id="pokdi"><ruby id="pokdi"></ruby></td>
              <td id="pokdi"><option id="pokdi"></option></td>
              <td id="pokdi"></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