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小規模學校的問題,一直有爭議。上世紀90年代末,農村開始”撤點并校”,上學遠、上學難的問題隨之凸顯。2012年國務院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緊急叫停“撤點并校”。
然而,由于受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一直是我國義務教育的短板。應該看到,中國鄉村教育的問題不是出在學校大小,而是出在這樣的小學校留不住好老師,因此也就教不好學生;未來不是撤并,而是提升學校的軟硬件設施。
三年內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
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27號),提出了系列財政、師資保障政策,將直接利好384.7萬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和934.6萬農村寄宿生。“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農村小規模學校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在校生有384.7萬人。農村小學寄宿生有934.6萬人。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的短板主要短在規劃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師資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國辦發文規定,要立足省情、縣情、校情,從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進學?;A設施建設和教學裝備配備,補齊兩類學校辦學條件短板。
隨著互聯網+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普及,優質資源不僅可以充斥城鎮學校,在村小學和教學點也同樣可以分享。無論邊遠學校和小規模學校如何缺少名師,但是名師的課堂教學都可以在這些學校同步進行。因此,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的發展,也需要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車,加強學校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助力教育精準扶貧、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兜住底線完善軟學校硬件設施
習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治理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的短板問題,是基礎教育底部攻堅的一件大事。然而,此次文件強調兜住底線,表明的是國家重視解決民生問題的一種鮮明態度和治理決心。
在這兩類學校兜住底線,核心問題是學校硬軟件設施的建設,關鍵問題是經費投入的保障。文件要求,各省(區、市)按照“實用、夠用、安全、節儉”的原則,結合本地實際,針對兩類學校特點,合理確定兩類學校校舍建設、裝備配備、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辦學標準。
對于小規模學校,要保障信息化、音體美設施設備和教學儀器、圖書配備,設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改善生活衛生條件。對于寄宿制學校,要在保障基本教育教學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床鋪、食堂、飲用水、廁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條件標準和開展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及文體活動所必需的場地與設施條件。
要實現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的目標,務必強化經費保障。文件強調,教育經費投入向兩類學校傾斜,切實落實兩類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政策。關于經費和經費的使用問題,此次文件提到了“探索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所需資金從地方財政預算中統籌安排。完善小規模學校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確保規定的公用經費足額用于小規模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