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當前圖書漂流存在的沒有認證、缺乏誠信,無法追溯、回漂率低,參與不便、沒有持續等關鍵問題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動互聯網,運用HTML5、Java等技術探索開發圖書漂流移動應用的新思路。開發出的圖書漂流移動應用能夠實現線上認證、投漂、求漂、溯漂、評價與閱讀信用體系構建,線下開展實體圖書的投書、取書與還書,并具有個人圖書管理、閱讀管理、閑置圖書轉讓和組織者后臺監管等功能。
引言
圖書漂流(bookcrossing)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是由書友將自己擁有但不再閱讀的書籍貼上特定的標簽投放到公園長凳、咖啡館桌子、博物館走廊、圖書館樓梯等公共場所,無償提供給拾取到的人閱讀;拾取人閱讀完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將書投放到公共場所,讓下一位愛書人閱讀,以此不斷循環漂流下去[1]。2004年,“bookcrossing”一詞被《牛津英語字典》收錄[2],成為圖書漂流的專用名詞。
國內最早的圖書漂流活動開始于2004年,當時由春風文藝出版社“放書漂流”三本暢銷書,后來圖書漂流活動逐漸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島等城市逐漸興起。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圖書漂流活動開始被搬上了互聯網,圖書漂流網站也在不斷地出現。
當前圖書漂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圖書漂流網站在漂書信息共知上比傳統圖書漂流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圖書漂流網站仍然存在一些傳統圖書漂流難以克服的關鍵問題。據報道,當前全球圖書漂流仍然存在“三沒一低”問題,即沒有組織、沒有系統、沒有持續、回漂率低[3]。國內圖書漂流也遇到全球圖書漂流中基本類似的問題,其中,組織成本高、漂流范圍小、漂書質量差、難以可持續、漂流誠信低等問題更加突出[4][5][6]。
沒有認證,漂流閱讀誠信度低下
圖書漂流初衷就是在素不相識的讀書人之間構建免費傳遞知識的橋梁,“認書不認人”、“愛就釋手”是“圖書漂流”的游戲規則。由于當前圖書漂流常常為保證參與度,都缺乏準確的身份認證。因此,在漂流過程中一旦有人對漂流圖書“愛不釋手”,則該書的漂流過程就會嘎然截止[7]。這種缺乏身份認證與約束力的漂書行為,最終導致了好書越漂越少,投漂人參與積極性降低,放漂人與求漂人之間信任危機加劇,漂流閱讀誠信度難以構建等。
無法追溯,高質量書回漂率極低
現有圖書漂流沒有溯源與追溯要求,漂書過程信息難以查詢、監控,漂流規則的執行完全依賴于求漂者的自覺性,投漂人則“只有放漂義務、沒有任何權利”,投漂人不僅查不到自己心愛圖書的漂向信息,更缺乏必要時召回或討回自己圖書的“權利”[8]。缺乏信息溯源和召回機制,導致當前圖書漂流普遍存在“高質量圖書回漂率非常低”,嚴重影響了圖書漂流活動的有序開展。
參與不便,圖書漂流發展難以持續
圖書漂流就是要讓愛書人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到放漂和求漂過程中,而現存的圖書漂流常常覆蓋范圍小、辦理手續繁雜、管理成本較高、參與不便等,如:最著名的圖書漂流網站,其較繁雜的手續、有限的覆蓋范圍過度依賴和固定物理漂流點等問題,目前在國內也僅局限在極少數特大城市的極少數區域,且效果不佳、難以維繼。
另一方面,國內很多圖書漂流的主辦方往往聚焦自己想做什么,并沒有關注受眾想要什么[7],圖書漂流常常被主辦方當作了一場閱讀推廣活動而機械地開展。這些圖書漂流活動不僅局限在每年的固定時間,圖書漂流活動中圖書也是主辦方投入的公益性、宣傳性活動[9],漂書針對性缺乏、圖書資產流失嚴重、目標受眾不領情、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導致圖書漂流活動難以持續。
圖書漂流移動應用探索
圖書漂流移動應用的可行性
據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移動應用已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主流和趨勢[10]。移動互聯網具有的易參與、泛在性、可追溯、自組織、信息對稱等優勢,恰恰正是傳統圖書漂流難以克服的缺陷,因此,探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來探索重構圖書漂流過程,將會對圖書漂流帶來深刻的變革。
根據文獻報道,近年來國內外也有不少人提出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圖書漂流設想,并且也有借用QQ、微信社交平臺等輔助圖書漂流活動的案例[11][12],但至今還沒有專門圖書漂流移動應用產品。楊彥2016年提出了“O2O圖書漂流”項目的設想,其思路就是擬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打造O2O圖書漂流平臺移動終端,通過線上發布投漂、求漂公告,線下投書、取書、還書的方式,實現用戶零成本、零抵押、零風險的無償自助圖書交流活動[13];李璐璐2016年通過廣泛的用戶調查與分析,也提出了基于社交網絡圖書漂流的可行性設想[14];南京郵電大學樊程團隊也嘗試過類似圖書共享的“真人圖書館”App項目。
本文在分析圖書漂流現狀與面臨的關鍵問題基礎上,提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圖書漂流應用系統創新與開發(以下簡稱“圖書漂流App”),以期探索一種能克服傳統圖書漂流的關鍵制約因素,實現人人可用、隨時能用、信息對稱、及時召回、誠信評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移動終端泛在化圖書漂流模式。
圖書漂流App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首先,基于手機或引入第三方的身份認證與互聯網信用評價積分機制,可以便利地、自動構建圖書漂流閱讀誠信體系;其次,參與者之間透明的身份信息互知、可溯源的漂書流轉供應鏈信息,以及圖書讀后評價、第三方評價機制等,可便利實現圖書漂流的及時召回、回漂率排序,可提高投漂人參與積極性,也能促使漂流圖書的“優勝劣汰”;第三,基于App的移動端參與模式,可以實現參與者的無門檻、零成本的泛在化使用,不僅大大提高參與度、降低組織方的投入成本,而且也使圖書漂流從承辦方的固定活動轉變成了網民自組織的“生活方式”,可促進圖書漂流良性、可持續性發展。
圖書漂流App架構
邏輯構架
圖書漂流App就是基于“移動互聯網+圖書漂流”理念,借助電子商務模式,將移動端裝有“圖書漂流App”的放漂人與求漂人關聯起來。整個系統分為移動用戶端與管理端兩部分,其中,移動用戶端面向圖書漂流的參與者,而管理端則是面向圖書漂流的組織方、規則的制定者。
圖書漂流App的邏輯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管理端主要是制定身份認證、虛擬書架、漂書圈子、閱讀誠信、圖書漂流等方面的規則,并能對圖書漂流過程進行監管。用戶端則是在相關規則的約束下,開展注冊認證、放漂上架、漂書查詢、信息追溯、漂書召回、誠信評價與信息查詢、漂書書評、線下手續等應用,以及實現電子圖書線上分享、紙質圖書線下漂流操作等。
?技術架構及實現
圖書漂流移動應用系統采用基于B/S架構,移動用戶端采用HTML5、Java工具開發,管理端則運用Java技術結合MySQL數據庫系統開發,能夠確保移動用戶端與管理端都具有良好的使用體驗。
認證技術:基本認證可利用手機或借助微信認證方式,以實現參與者的無門檻和使用的無感知。在基本認證的基礎上,參與者還可以完善自己的信息,通過真實身份確認來獲得更高的使用權限。同時,認證系統還可以對接第三方認證系統,如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庫、社區或單位的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等,以確保參與者之間的更緊密、真實的關聯關系。
虛擬書架構建:虛擬書架分為放漂書架和珍藏書架兩種,其中,放漂書架是求漂人能夠查詢、獲漂圖書的書架,而珍藏書架則是放漂人留作自讀或小范圍朋友間分享的書架,兩種書架間圖書可以由放漂人根據需要調整。圖書上架過程就是放漂人通過手機掃描書后二維碼或自行輸入ISBN信息,系統根據ISBN從互聯網第三方平臺查詢并導入完整的書目信息,放漂人僅僅點擊“確認”按鈕,該書就自動進入放漂書架中,隨后求漂人就可以查詢到該圖書上架與漂流信息。當第三方平臺沒有書目信息,則可以通過手工加入漂流書架中。
求書與漂書過程:求漂人通過查詢、熱書排序、回漂率排序、放漂人信譽排序等途徑,獲取需要的漂書信息,僅需點擊對應預約求漂按鈕,求漂人就向放漂人或持書人發出了求漂預約請求;放漂人或持書人在收到求漂預約信息后,可以根據求漂人的閱讀誠信反饋接受或拒絕線下約定紙質書交換等信息;紙質圖書線下約定交接時,求漂人也僅用裝有圖書漂流App手機掃描書后的二維碼,就完成了漂書手續。閱讀完后或經過特定時間段后,該書將自動變為可預約狀態,以便下一個求漂人預約。一旦圖書所有者需要召回圖書,則該圖書將自動下架,并通知在讀人及時歸還圖書。
事后求漂人可對圖書進行評價,求漂人與放漂人還可以相互評分,此評分將自動成為漂流參與者的閱讀誠信評分,累計后將成為圖書漂流平臺中對應參與者的閱讀信用等級。
應用產品開發
圖書漂流移動應用系統得到了“賽爾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項目”的支持,經過前期調研與開發,系統已初步完成。為方便用戶使用,目前已開發基于微信端、App兩種應用。其中,微信端應用已經上線3個多月,擁有注冊用戶近500人,漂流書架300余冊,為App應用開發提供了經驗與數據支撐。以下主要介紹圖書漂流App系統。
圖2為首頁面與個人中心頁面,首頁參考“共享單車”頁面,僅顯示掃碼取書、搜索欄、個人中心快捷通道功能,簡單、易用;通過點擊首頁面掃描借書,就打開手機二維碼功能,方便預約或沒有預約者辦理借書手續。圖3為添加圖書和我的圖書界面,在我的圖書界面上可以看到圖書的“在漂中”和“在閱讀”狀態,其中,“在漂中”表明可預約,“在閱讀”說明有人正在閱讀。圖4是求漂搜索和在漂書排序列表界面,只要點擊首頁面的搜索欄,就會出現預約、推薦圖書,也可以直接輸入關鍵詞搜索系統中指定圖書?;?ldquo;移動互聯網+圖書漂流”理論上沒有地域局限,可以在高校、地區、國家等多個范圍中使用,將較好地挖掘網民圖書資源、提升知識共享能力,有利于促進書香社會建設。
結語
圖書漂流移動應用也是“移動互聯網+個人圖書館”,除了具備圖書漂流功能外,未來可以延伸珍藏書架、圖書社區、網絡書評、圖書轉讓、閱讀誠信等特色功能,使其逐漸成為參與者的個人圖書管理中心、閱讀中心等,對推動我國的“全民閱讀”、促進知識與優秀文化傳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 查貴庭為南京農業大學圖書與信息中心;鄭逸 張經 鄭然 為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賽爾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項目的支持,項目編號NGII20161101
參考文獻
[1] 郭鴻昌 . 全球“漂流圖書館”[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5.No.2:24-27
[2] 雷蕾 . 看圖書漂流 [J]. 圖書情報工作 ,2007.2.No.51:139-141
[3]莊崴 . 自由 - 分享 - 閱讀:漂書運動在臺灣 [J].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3.11 No.179:4-8
[4]趙紅 . 高校圖書漂流“斷漂”問題與管理模式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4.7:43-46
[5]陳敏芳,季鴻斌 . 校園“圖書漂流”服務的深化路徑[J]. 圖書館雜志 ,2016.No.4:48-64
[6]周文琦 , 李贊梅 , 胡德華 . 我國圖書漂流網站的調查分析 [J]. 圖書館工作研究 , 2011.3.No.5:90- 94
[7]梁超業 .“圖書漂流”不應聚焦想做什么而應關注需要什么[N]. 青年報 , 2016 年 11 月 22 日
[8]趙青 , 凌冬梅 , 呂竹君 . 依托網絡社區實現書籍漂流的新模式 [J]. 圖書館學刊 ,2012.No.10:56- 60
[9]鄂麗君 . 高校圖書館的圖書漂流活動調查與分析 [J]. 圖書館雜志 , 2016.No.4:43-47
[10]楊潔 . 無線網:終將成為校園網未來 [J]. 中國教育網絡 .2017.1:41
[11]江麗霞 , 張建莉 . 基于 QQ 群的同城少兒圖書漂流實踐 [J]. 新世紀圖書館 , 2014.No.8:58-60
[12]歐曉敬 . 參與“圖書漂流”微信就能借書[N]. 桂城社區報 ,2016.12.7:7
[13]楊彥 . 圖書館實施“O2O 圖書漂流”項目構想與解析[J]. 管理觀察 ,2016.8.No.24:144-146
[14]李璐璐 . 從高校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看圖書漂流的可持續發展 [J]. 圖書館研究 ,2016.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