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在2017年新媒體教育發展與實踐高級研討會暨第五屆TUT論壇上正式發布了《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及新媒介素養報告》(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全國首份系統地關注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習慣及新媒介素養的白皮書。白皮書由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全國青年學生大數據實驗室出品,微博校園、新浪微博數據中心聯合出品。
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使用及新媒介素養報告
“青年教師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其新媒介素養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科研效果,以及學生的新媒介素養。”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涂濤教授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會有所變化,將借助新媒體渠道得到更大的釋放。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職業定義和發展會在數字媒體的影響下發生變化。我們的青年教師是否已經為這些變化做好準備,是此白皮書希望探尋的問題。”
本次調查持續時間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間。西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調研團隊與新浪微博大數據中心、微博校園合作,抽取了12784位以“?校教師”認證的微博用戶的基本網絡標簽和內容關鍵詞,并與微博校園?使合作,直接觸達全國各地高校教師,最終共回收有效問卷3667份,構成了白皮書的數據基礎。
白皮書全文約2萬余字,以高校青年教師為調研對象,從生態、行為、職業、素養、教育五個方面展示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媒介使用現狀與媒介素養,對提升?校青年教師群體的新媒體能?和新媒介素養方法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生態: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生態群像
年齡:25-29歲的?群占比45.15%,成為?絡和社交媒體上虛擬“在場”的?為主體,群體年齡分層化特征顯著。
性別:群體性別比例不均衡,平臺效應不突出,男性用戶占比66.26%,?性用戶占比33.74%,男性優勢明顯。
活躍度:“?校青年教師”?絡群體的區域活躍度受區域教育發展?平及經濟因素的影響較?。以微博為例,活躍用戶規模最?的是華北地區(含北京),占比30.89%;其次為華東地區(含上海),占比25.59%。
影響力:?校青年教師是?知識密度且較依賴互聯?的群體,但其新媒體卷?度低于?民整體?平,意見領袖基本未見,動機鴻溝顯著。
情緒偏好:青年教師所的發布博?偏向于“好”、“樂”等正向情感,其中“好”占79.57%, “樂”占15.9%,“惡”占3.28%,“懼”占1.04%,“衰”、“驚”、“怒”類情感占比均不到1%,正能量顯著。
高校青年教師網絡生態群像(來源:白皮書)
行為:新媒體終端接入與核心行為偏好
新媒體滲透度高:青年教師接觸新媒體的時間較長,5年以上的占比21.20%,兩年以上占比64.6%,新媒體的使用已成為?校青年教師日常?活中的?部分。
整體移動性偏弱:相較整體?民,?校青年教師筆記本電腦(74.9%)的接?度?于智能?機(65.6%),移動性偏弱。
內容及信息獲取類平臺應用偏好:搜索引擎(58.8%)和?絡新聞(54.7%)是青年教師最常使用的新媒體平臺,而近?年市場發展最快的?絡視頻服務卻在青年教師?面遭“冷落”,選擇率僅為37%。
動機鴻溝顯著:青年教師對新型的新媒體技術有著特殊偏好和極?興趣,但其關注度?,使用量少,且關注度更多停留在認知、評價階段。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使用習慣
職業:媒體技術變革與教師技能重構
青年教師在工作中將新媒體視為一種新平臺、新工具、新現象,主要用于信息獲取與溝通互動。有54.2%的青年教師會通過信息可視化的?式來展開教學,有超過5成(50.3%)的青年教師會選擇在授課過程中播放?些與課程相關的視頻。除此之外,部分青年教師還會通過社交媒體平臺(37.6%)在課堂中直接與學?進?互動。
在社交媒體平臺中,高校教師尚未從知識獲取型角色轉化為知識傳播者角色。
青年教師具有強烈的提升新媒體技能的訴求,并希望得到更新穎、更多元、更具深度的知識。55.9%的教師希望得到關于教學資料的檢索、獲取、加?和使用?面的培訓,50.9%的教師希望提升自?多媒體軟件設計、開發和制作的技術,49%的教師希望能夠學習新媒體在教育傳播中的理念和?法;37.4%的教師期待學習信息可視化?法,39.3%的教師希望學到新媒體與學科教學整合?法。
素養:高校青年教師的新媒介核心素養
高校青年教師相較其他人群往往具有更?的學歷,但是?學歷并沒有轉化為高媒介素養,且?學歷教師的核心素養并沒有顯著?于學歷較低的教師。
高校青年教師的各項新媒介素養發展不平衡,其中媒介使用與媒介認知的素養較高,媒介參與與媒介批判能力較低。
媒介批判能力成為高校青年教師的顯著短板,41.6%的人不質疑信息的真實性,49.5%的人曾轉發假新聞,60.1%的人不知如何取舍信息。
媒介參與水平:高媒介水平的接觸不等于高媒介水平參與,高校青年教師新媒體核心素養得分低于平均得分。
高校青年教師新媒介素養
教育:未來媒介教育適應性路徑探索
白皮書對未來的媒介教育革命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期待:以通識教育為架構進行媒介教育培訓;針對受教育對象的差異定制多維度定向性媒介教育;培養媒介思維,提高教師媒介參與水平和媒介批評意識;將媒介與科研教學實踐融合,培養媒介教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