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的文件,首次從教育部的文件中細化展現出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由于小學生主要通過開展觀察、實驗活動學習科學,那么實驗室作為學生科學學習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主要的學習場所,它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在基礎教育領域,實驗室建設工作已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
提到實驗室建設,肯定離不開技術和實驗設備的更新,畢竟教育需要合理、科學的技術裝備。標準指出,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加大經費投入,保證科學實驗室建設的條件,配備滿足科學教學要求的實驗設備和器材保證實驗耗材和自制教學具的經費,并配備好與課程接軌的器材,做到每所學校擁有實驗室和儀器室。此外,實驗室建設跟專業師資的支持密不可分,但目前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下一步還應進一步增加專業師資數量,提高現有教師的能力。
再有,實驗室空間的規劃與建設也要加強。隨著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學模式的興起,現有實驗空間或已不適應當前教學需求,就此,標準中提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科學實驗室中增設科學圖書角、材料角、工具角、創客空間、成果展示角和專題研究中心等,使實驗室發揮更多的學習功能。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曾表示,教育的變革要從觀念開始,其次要有空間,空間構成方式的改變會改變老師學生的行為模式,更方便地進行學習,開展人際交流,讓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容易調動起來。如此可見,實驗室空間的建設與規劃不容小覷。
為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第28屆北京教育裝備展示會期間,由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北京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主辦,教育裝備采購網(www.dongsenyule.com)承辦的主題為“參與式實驗空間的規劃與建設”的“北京基礎教育裝備合作與發展論壇—實驗室裝備分論壇”,將于3月9日上午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論壇擬邀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教育部基礎教育實驗建設與實驗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辦公室技術科科長宋濤,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葉兆寧等多位領導及專家,緊密結合當前教學新模式新技術,對新型參與式實驗空間的規劃與建設展開深入的交流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