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助推我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實現,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第一節發展基礎
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取得顯著成效。“十二五”期間,廣東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積極推進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中心工作,進一步強化教育的工作統籌、資金統籌和考核統籌。深化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改變了條塊分割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進一步擴大和落實了學校辦學自主權,增強了教育管理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科學性,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教育的協調發展,較大地提升了區域教育發展質量和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省教育強縣(市、區)110個,覆蓋率為92.4%,教育強鎮(鄉、街道)1495個,覆蓋率為94.2%。珠三角地區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35個,覆蓋率為71.4%;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6個,覆蓋率為66.67%。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全面推進,全省高校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截至2015年,全省高校有“兩院”院士、973首席科學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高層次人才308名,11所高校共計4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初步構建起滿足區域需求、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趨勢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2015年,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100.97%,“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省108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74%。全省高中階段教育全日制在校生380.19萬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下同)在校生174.79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5.66%,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得到鞏固提高,普職比保持大體相當,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數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全省普通高校143所,全日制在校生194.5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3.02%。全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35萬所,占全省學??倲?2.8%,在校生620.9萬人,占全省在校生總數28.5%,規模居全國第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全省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比例為88.5%。全省教育發展總量位居全國前列。
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現新突破。有效推進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形成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教育體制綜合改革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安排6個重點領域的28類改革措施和95項重點改革任務。率先啟動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首批遴選確定中山大學等7所重點建設高校和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等7所高校18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全面加強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省市共建推進南方科技大學等3所高校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啟動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編制印發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推動中高職院校一體化發展,推進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鏈條不斷完善。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果,平行志愿改革效果明顯,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改革加快推進,7所高校實行“631”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成效顯著。教育國際化邁出新步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設立并招生,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015年獲教育部批準籌設。全省高校留學生規模居全國前列,港澳臺僑學生數居全國首位。依法治校有序推進,全省公辦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章程建設全面啟動,全省85所地方公辦高校章程已核準并公布實施。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國家級創新平臺55個、省部級重點創新平臺183個。“十二五”期間,全省高校共新增29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22個省部級重點創新平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7項,獲授權專利21110項。人力資本積累步伐加快,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應屆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居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為社會輸送了近600萬名合格畢業生,創新創業教育初顯成效,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為9700人。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201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4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為16.18%。
教育公平推進力度持續加大。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有所緩解。2012年起統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分擔比例和撥款方式,并在2012-2015年逐年提高補助標準。2013年起包括隨遷子女在內的全省義務教育學生全部納入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補助范圍。繼續為全省義務教育提供免費教材。助學制度更加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助學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補助標準逐步提高。全省非戶籍義務教育學生入讀公辦學校比例達52%。積極穩妥推進隨遷子女參加中考、高考等升學政策。實施重點高校面向扶貧開發重點縣招收農村學生專項招生計劃,招生計劃數和錄取人數逐年增長。2013年起全面實施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并不斷完善政策措施,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教師月平均工資比2010年增長80%。2013年起實施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政策。2014年在全國率先解決內地民族班教職工特殊崗位津貼問題。
教育發展的基礎能力不斷增強。教育經費總量顯著增加,績效明顯提高。“十二五”期間全省教育投入達12098億元,其中省本級財政投入1676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時期的5922億元和729億元增長104%和130%。2015年,全省中小學教育裝備總值284.22億元,比2010年增長22.34%;高校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27.11億元,比2010年增長68.04%。2015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總數達130.71萬人,比2010年增加19.84萬人,生師比、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進一步提升,高校高層次人才增長較快。高校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相關指標。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師、學生信息入庫率為100 %,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為100%,多媒體教學平臺進班級覆蓋率為83%,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覆蓋率為57%。新型教育智庫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p>
第二節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廣東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教育改革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
實現廣東“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必須以教育為先導,以人才為支撐。“十三五”時期,廣東面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經濟發展動力急需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發展方式,急需通過教育提供高素質勞動者和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專門人才作支撐?,F有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與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我省教育領域領軍人才不足,高校院士、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數量與一些教育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為明顯。高校創新發展整體能力仍然偏弱,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及一流學科數量不足,普通高校的布局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層次類型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優化。
隨著適齡人口規模結構的改變、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同時面臨提升質量、調整規模、優化結構的發展重任。根據預測,未來5年學前教育、小學及初中適齡人口將保持增長,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先下降,然后逐步恢復增長,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繼續下降,但由于廣東全面放開異地高考,在校生數還將穩步提高。城鎮基礎教育優質學位不足與農村基礎教育學位過?,F象并存,城鎮基礎教育生師比過高、大班額問題突出。“十三五”時期,我省要實現1300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將會非常突出。
“十三五”期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普遍提高,對于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我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城鄉、區域、校際差距的問題仍未有效解決。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粵東西北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與現代化要求差距比較明顯。教師隊伍建設與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教師資源在區域、城鄉、校際、學科之間配置不均衡,教師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十三五”是我省建成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的關鍵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決定了教育必須走出一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質化、多樣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五化一體”的教育現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