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學術研究活動在陜西漢陰“鳳堰梯田”現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50余名專家、學者代表圍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以“守護千年水脈·激活遺產新生”為主題分享灌溉工程遺產研究最新成果與各自寶貴實踐經驗,并實地考察“鳳堰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申遺”智囊團——建工學院水工程遺產保護團隊受邀參加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劉學應教授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浙江”為題進行學術交流發言,并在遺產地現場分別接受新華社、央廣網及陜西、漢陰等多家媒體的現場采訪。
截至目前,中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38處,這些遺產是古代灌溉工程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的典范,是歷史的記憶、文化的傳承、文脈的延續,仍保持并擴大其灌溉效益,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是極其珍貴且獨具特色的人類文化遺產。地處陜南的安康漢陰,為漢文化發祥地之一,仍保留秦巴蜀漢楚等歷史文化痕跡,漢江中游的鳳堰梯田為中國移民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產物,是山地農業技術體系的完美集成,具有獨特的灌溉原理與農耕技術,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和與自然和諧花生的生態理念。鳳堰梯田2024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2025年初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陜西鳳堰梯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由劉學應教授團隊提供技術支撐。據悉,由校主持承擔科研項目提供技術支撐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除陜西鳳堰梯田外,還有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浙江金華白沙溪三十產堰、松陽松古灌區,安徽舒城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徽州堨壩、江蘇里運河-高郵灌區、四川省通濟堰等。(文:朱海東、王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