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彭銘訪問四川農業大學并作題為《滑坡-堵江-潰壩災害鏈全過程的統一SPH模擬方法》的學術報告,土木工程學院相關領域教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參加會議。
彭銘教授首先從滑坡、堰塞壩堵江與潰壩災害鏈的研究背景談起,深入剖析了目前潰壩模型面臨的關鍵科學難題和技術挑戰。他指出,現有的潰壩模型在精確模擬災害全過程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種基于SPH方法的新型災害鏈模擬技術,并結合多個研究案例詳細講解了其原理和應用。
報告中,彭銘教授通過SPH方法對滑坡到堵江再到潰壩的災害鏈全過程進行了模擬,展示了該方法在災害預測中的潛力和優勢。此外,彭教授還通過室內實驗和野外調查驗證了模擬結果與實際情況的一致性,有效驗證了該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報告最后,彭銘教授結合白格堰塞壩案例進行了深度分析,并用實際數據展示了SPH模擬方法在該案例中的應用效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此次報告內容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師生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發。
在隨后的學術交流環節,彭銘教授與與會的師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互動。多名師生就潰壩模擬、科研方法及技術細節等問題提出了疑問,彭銘教授耐心解答并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經驗和科研心得。通過這次交流,參會人員不僅加深了對SPH模擬方法的理解,也拓寬了在科研方法和技術應用方面的視野。
人物簡介:彭銘,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學者,長期從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研究。主持了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4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2項。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檢索論文50余篇。論文總引用2300余次,H因子為24。兼任地質災害領域主流SCI期刊編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理事,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滑坡泥石流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谷德振青年科技獎,2022年度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作者:蔣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