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開學季,學生健康安全無小事。近期,山東、安徽、河北等多地教育部門聯合市場監管機構,迅速響應,對違規校服問題展開了嚴厲查處。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4年校服產品質量“你點我檢”省級監督抽查結果,發現1家生產者生產的1批次產品不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不合格項目為繩帶。
安徽省合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2024年鋰離子電池、鉛酸蓄電池、檢查井蓋等35種產品質量市級監督抽查結果。經檢驗,1家生產者生產的校服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纖維含量。
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水泥等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檢出不合格校服樣品15批次。不合格項目涉及pH值、纖維含量、繩帶等。
當今社會,學生的健康安全無疑是每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最為關心的話題。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必需品,其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部分校服等產品質量檢查不合格,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質量問題,更是一次對學生健康安全的嚴重挑戰。
不合格產品上的附件脫落后容易被小孩誤吞,導致哽咽窒息。此外,還有一些產品上的附件存在銳利尖端或邊緣,穿著或使用這些產品時,附件的銳利尖端或邊緣可能刺傷、劃破小孩皮膚,甚至傷及眼睛,構成潛在危險。繩帶存在安全隱患,可能使小孩因無意識的纏繞或意外的鉤掛,產生勒殺窒息危險;胸部、腰部及其他部位過長的繩帶,在小孩玩耍過程中可能因意外的鉤掛造成小孩的身體傷害。
校服被形象地稱為中小學生的“第二層皮膚”,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校服采購、質量檢測等多個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在校服質量檢測方面,提出了“雙送檢”制度,確保校服質量安全。
近些年,我國加大校服監管工作力度,已基本覆蓋正規校服采購各個環節,杜絕“毒校服”事件再度發生。然而,部分商家在利益驅使下仍然銷售仿冒校服。仿冒校服從外觀上很難辨別,其質量安全性也無法保障,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甚至致癌。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教育局規定,校服產品須接受質量監管部門的嚴格抽查檢測,而仿冒校服繞過監督環節,處于市場黑洞區,缺乏監管,存在如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等重要指標不合格帶來的安全隱患,對廣大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
據《中國校服產業挑戰與機遇分析報告》,47%的家長表示校服出現過質量問題。質量不合格的校服可能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也將影響到學校的形象和聲譽。質量問題會制約校服產業的健康發展,影響行業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據國內領先的校服企業透露,僅在某知名電商平臺上,仿冒其品牌的產品銷量就超過了十萬件,總價值接近千萬元。仿冒校服不僅危害學生健康,還嚴重損害了企業的運營和品牌形象,同時削弱了當地政府公信力。此外,校服是學生身份的象征,中學生體型特征接近成人,隨處可買的仿冒校服也帶來巨大的校園安全隱患。
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和委員針對校服質量問題和仿冒校服問題提出了建議,強調了加強監管和提升校服質量的重要性。楊朝明建議,把好校服質量關,需要相關部門加強聯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校服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證中小學生能穿上安全健康的好校服?!皩W生健康安全無小事”。宋亞平建議,在曾出現過假冒偽劣校服的地區,相關部門應當加大相關法律宣傳力度,鼓勵社會公眾積極舉報制售假冒偽劣校服等違法違規行為,引導校服市場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