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大連市人民政府、鵬城實驗室共同主辦,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共同承辦的2024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在遼寧省大連市高新園區舉行。本屆大賽和論壇邀請7位院士和近100名人工智能及水下機器人領域專家學者以及產業界代表參加,23支水下機器人隊伍在決賽激烈角逐。大連理工大學滄龍紫定橙隊獲人機協同抓取組冠軍。
大賽論壇開幕式上,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羅鐘鉉代表學校致歡迎辭,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大連市副市長李大民、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趙寶剛分別代表指導單位、主辦方和承辦方致辭。大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啟堯、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樊邦奎,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崔曙光等領導及專家出席論壇。開幕式由大連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趙珺主持。
羅鐘鉉表示,大連理工大學始終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目標,投身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大連理工大學連續承辦八屆,持續推進賽事高端性、技術創新性和學術引領性,不斷將大賽推向更新高度。正在推進與政府部門、各高校、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更緊密的合作,推進技術向產業應用賦能,逐步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
高文表示,大賽始終堅持“以賽促研、以賽促學、以賽促用”的初衷,凝聚一批優秀人才和團隊,產出了大批科研成果,賽道設置始終聚焦前沿技術應用,隨著大模型、水下通信等新技術發展和應用,水下智能機器人替代人類作業的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
劉克表示,希望參會單位堅持初心,守護各屆大力投入和院士專家們八年來的努力成果,推動大賽水平再上新臺階;堅持創新,注重產學研結合,推動新理論新技術應用落地;堅持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和掌握最先進的理論和應用技術,努力形成統一的架構體系。
李大民指出,大連正在加速培育和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大賽推動了大量的創新技術實踐應用,必將推動水下機器人技術進步和產業化進程,助力大連海洋經濟發展和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隨著大賽在國內外的科技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本次大賽新增“水下通信賽道”,其中最優的隊伍實現10米距離惡劣海況下,高環境光水下無線通信速率46比特每秒。23支參賽隊通過技術升級和創新設計來應對真實海洋環境,最終,大連理工大學滄龍紫定橙隊在規定時間以抓獲32個海產品的成績獲人機協同抓取組冠軍。在自主抓取組,還抓到了扇貝、螃蟹和海螺等海產品,繼續刷新大賽紀錄。
在論壇上,何友院士、樊邦奎院士,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副主任、首席科學家鄭辛分別作主旨報告。高校師生及企事業單位代表800余人參與論壇學習交流。
據悉,本屆大賽在前七屆基礎上完善了評測指標和技術,進一步升級比賽規則、增加新賽道和比賽難度,本次大賽新增了水下通信賽道,加入了“水下裂縫寬度檢測和集群多機協同作業”等賽項。參賽隊伍在目標自主識別、自動化探測能力和高效智能作業等方面加快技術創新,雙目識別、毫米波和無線操控等新技術得到普遍應用,水下“觀測”性能得到驗證,為海底勘探、海洋設施維護、海洋救援等領域應用做了前沿技術儲備。八屆大賽持續推動水下機器人在總體控制、水下作業和通信、智能傳感器、綜合定位及導航系統等方面的研發,已孵化和產生的相關專利累計150余項,并形成科技成果轉化。(來源:軟件學院、國際信息與軟件學院 作者: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