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州學院自旋電子與納米材料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材料與新能源器件安徽省科研創新團隊在美國Wiley旗下的工程技術領域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8.5)發表題為《In?situ phase transformation to form MoO3?MoS2heterostructure with enhanced printable sodium ion storage》的文章(Adv. Funct. Mater. 2024, 2311471),該成果被遴選為當期內封面文章(Inside Front Cover)。宿州學院為該論文第一完成單位,余良浩博士為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陶鑫為共同第一作者,朱光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溫州大學和江蘇大學為合作單位。
科研團隊以宿州學院(SZU)和3D打印兩大元素作為《AFM》封面背景,以綠色新能源領域發展為主題,彰顯了新型材料在鈉離子電池中的巨大應用,體現了科技、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了宿州學院的科研實力及學術影響力。
該研究文章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的指導下,合成了棒狀的MoO3?MoS2納米異質結構。由于異質結構和納米尺寸形態的協同效應,所得到的MoO3?MoS2電極在SIB負極上表現出了優異的倍率性能(10 A g?1下316 mA h g?1)和長壽命循環穩定性(5 A g?1下2300個循環后286 mA h g?1)。結合原位XRD測試表明,MoO3?MoS2的超高比容量歸功于MoO3和MoS2的協同插層-轉化儲存機制?;?D打印技術對電極結構精細調控制備鈉離子全電池,并通過軟包電池測試其電化學特性。這項工作將促進3D打印鈉離子電池器件的設計,充分發揮混合儲鈉機制的優勢,在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應用方面的具有巨大潛力。(撰稿:科研處 編輯:張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