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主編、隴東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齊社祥選注的《甘肅歷代詩歌選注?慶陽卷》出版發行。該書精選出慶陽籍、或者留有與慶陽有關詩歌的198位詩人具有代表性的詩歌730余首,是慶陽區域文化的寶藏和甘肅古代文學的一大亮點,填補了系統發掘整理慶陽歷代詩歌的學術空白。
《甘肅歷代詩歌選注?慶陽卷》所收錄的詩歌,始于先秦、終于民國,以慶陽籍詩人為主,也有仕宦或游歷至此而留有與慶陽有關詩歌的詩人,以文學藝術價值、地方文化研究價值、歷史文獻價值、是否代表作者詩歌的較高藝術成就等四個方面標準進行取舍。所選詩歌的出處,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典藏的地方史、志,歷代著名的詩文總集,慶陽籍及相關詩人的詩文集等。每位作者均有“作者簡介”,每篇詩歌都作了 “注釋”。通過這些詩歌,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千年來慶陽的史跡、人物、山水、形勝、風土、民情,成為一次穿越歷史風塵的藝術享受。
齊社祥教授說,慶陽文脈賡續,人文薈萃,歷代詩歌代有名篇,不乏大家,形成了先秦、魏晉、宋、明、清幾個高峰,先秦時期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農事詩,漢魏晉時期以班固、二傅為代表的文人五言詩,北朝以胡充華為代表的樂府詩,唐代以李益、陶翰等為代表的邊塞詩,宋代以三范為核心的酬唱送別詩,明代以李夢陽為代表的登臨懷古詩,清代以康績、折遇蘭為代表的詠物感懷詩,民國以慕壽祺為代表的吊古感時詩,各擅其勝,從中可見“隴東文氣之盛”,在甘肅乃至全國的古代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主編、隴東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吳娛選注的《甘肅歷代詩歌選注?平涼卷》出版發行。該書對先秦至民國時期原籍平涼或在平涼有一定生活經歷的詩人作品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挖掘和整理,并對流傳作品的異文在舊本基礎上進行了???。
全書選出410余位詩人具有代表性的詩作1130余首、詞作50余首,從思想價值、文藝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等幾方面綜合衡量選錄,并對選錄的每首作品予以注釋,比較全面地反映出整個古代以及民國時期平涼的文化創作與發展情況。并對歷史貢獻或文學業績比較突出的詩人如牛僧孺、趙時春、趙貢玉等,力求對其作品風格予以較全面的呈現。對當地的文學世家如明代韓王、靜寧王延齡、靜寧江錠等家族的文學傳承情況予以清晰梳理和重點關注。通過作品還原平涼的地方史跡、山水名勝、風土人情等,以饗讀者。為研究平涼歷史文化提供較為全面、實際的詩歌范本,對推動平涼的地方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補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