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學院將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作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高起點謀劃示范校建設,高質量推進示范校建設,加強內涵建設,突出“六個強化”,推動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取得扎實成效,學校在全省示范校年度考評中連年取得佳績。
一、強化制度建設,辦學思路更加明晰
一是頂層設計更加完善。學校堅持應用型辦學定位,確立了建設機電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戰略目標。制定了《河南工學院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建設規劃(2021-2025)》,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教融匯,努力將學校建成我省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驗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區,高水平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先進技術創新轉移與服務基地。二是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加強制度建設,制修訂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辦法》等50余項規章制度,編印了學校黨政規章制度匯編(2023版),構建了一套適合應用型辦學需要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為示范校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校企合作辦學更具活力。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按照互惠共贏的原則,建立了102家企業組成的校企聯合辦學董事會,制定了董事會章程,圍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習就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有效激發了學校發展活力。
二、強化人才引領,師資隊伍量質齊升
學校認真落實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博士15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370余人,擁有國家優青、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優秀專家、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等37人,現有 “河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6個省級教學團隊。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修訂了《“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管理辦法》,認定了“雙師雙能型”教師351人,從行業企業引進121名技術人才,選聘187名行業企業知名專家和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雙師雙能型教師占比43.3%。依托河南省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培訓4800余人次。教師在全省高校教學技能競賽中榮獲特等獎4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17項。2021年,學校入選河南省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
三、強化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一是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對接我省“十大戰略”,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積極培育電纜工程、新能源材料等特色學科專業,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新興學科專業,形成了智能制造、電力電氣、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產業經濟等兼具特色與優勢的專業集群?,F有本科專業37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6個,工科專業占比70.3%,與河南主導和新興產業相匹配的專業83.8%。二是課程建設取得新業績。校企共同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2022版)》,按照“平臺+模塊”方式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創新教育課程、素質拓展課程”5大平臺13模塊的課程體系?,F有3門國家級、28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示范課程等。三是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持續提升。突出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分比例近30%,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和新技術類課程占總學分比例的10%,構建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全過程、多平臺和多形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習過程與生產流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對接。四是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深化創新教育改革,構建了四年進階創新課程體系,打造四年不間斷創新教育品牌?,F有75門創新課程源自734項企業真實項目,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1500人次。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省部級以上榮譽510項,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比例98%以上,工科類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擁有授權專利4300余項。五是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學校高度重視就業工作,認真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持續開展訪企拓崗活動,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電纜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學校就業工作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受到教育部表揚,現代產業學院育人模式榮獲河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四、強化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一是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學校與新鄉市政府和相關企業共建了新鄉市機電裝備科技協同創新創業中心,與企業共建了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為校企協同創新提供了研發平臺;與華為、許繼等企業共建了20多個功能完備、設施先進的校內實驗室;與百度、衛華等30多家知名企業共建了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電纜產業學院、先進制造產業學院等12個集“產、教、研、創”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學院,其中5個入選省級產業(行業)學院。二是共同開展科技攻關。選派博士服務團和骨干教師深入合作企業開展橫向研究和技術攻關,與150家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300多項,2023年科研到賬經費2241萬元;校企共同授權專利200余件,轉移轉化科技成果89項,科技成果轉化經費150余萬元。助力心連心化工、勝華電纜等多家企業技術升級,有效提升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校企技術人員共同開展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制定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8項,解決制約行業企業的關鍵技術問題32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學校榮獲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產學研合作成果二等獎、河南省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殊榮。
五、強化基礎建設,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一是辦學條件顯著提升。近年來,學校投入2000余萬元,完成科苑田徑場等建設工程;投入6000余萬元,加快智能制造中心建設;投入2500余萬元,完成教學樓、學生宿舍、餐廳、運動場地、浴池、校園道路管網、庭院燈的升級改造,實現宿舍樓、圖書館空調全覆蓋;做好校園美化綠化工作,校園面貌煥然一新。二是教學條件明顯增強。投入1億余元,新建機電綜合創新實驗等60余個教學和科研平臺,構建了機械工程中心、電氣工程中心等一批集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投入3500余萬元,加強智慧教學建設,建成智慧教學中心,智慧教室占比77.4%,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智慧化水平。2021年,學校入選河南省本科高等學校智慧教學建設示范校。
六、強化輻射引領,示范校建設成效彰顯
一是提升校地合作水平。與長垣市、衛輝市、沈丘縣等10余個縣市區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建立科技服務工作站和科技創新服務基地,舉辦了河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及青年企業家助力新鄉高質量發展峰會,助力區域經濟創新發展。二是加大對外合作力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高校的合作力度。選派17名教師赴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訪學進修,遴選6名教師赴韓國、新加坡等進行訪學研修。三是提升學術影響力。學校依托學科專業優勢,承辦了全國電線電纜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中國機器人智能感知和精細控制研討會等全國性學術會議,參與協辦IEEE CEC 2023約束多模態多目標優化算法大賽、第十九屆中國機器學習大會等國際性會議,學校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學校榮獲恰佩克獎“中國高校產教融合50強”、“河南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領軍院?!?、“河南高等教育社會責任獎”等多項殊榮。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學校示范校建設成效進行了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