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交通學院面向交通行業發展前沿,精準對接行業新特點、新技術,將“四新”專業建設列為綜合改革、“十四五”發展規劃重要內容,以行業和區域需求為導向,推動傳統專業改造升級,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建設現代化強省和服務交通強國戰略貢獻交院力量。
優化專業布局,“四新”專業優勢換代
一是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將專業優化調整與“四新”專業建設有機結合,開展校內專業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山東交通學院2023年專業優化調整工作方案》,調優主要學科門類專業結構。將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2個本科專業合并后申報人工智能專業;將交通管理、海事管理2個本科專業合并為1個專業;停招個別本科專業,將招生專業總數調整優化至53個。
二是調整升級優勢專業。立足“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對標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關鍵指標,加大對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投入力度,專業競爭力不斷提升。聚焦發展交通建設類、綜合運輸類、載運工具設計制造類三大優勢專業群,交通工程等26個專業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交通運輸等5個專業群獲批省級高水平應用型建設專業(群),輪機工程專業群獲批立項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物流工程專業獲教育部首批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新文科建設試點(全省專業類首個)。
三是加快布局“四新”專業。緊密對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面向交通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拓展“四新”專業方向與改造傳統專業。近3年,優先積極布局了“智能制造工程”“數字經濟”“智慧交通”“海洋機器人”“智慧海洋技術”等專業,培植“智能海洋裝備”“自動駕駛”等新的專業方向。
推動專業改造,交通類專業提質賦能
一是夯實交通專業建設。以學校車輛工程、物流工程等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交通運輸、土木工程等2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為引領,探索開展“交通+”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如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設置新能源方向、自動化專業設置自動駕駛方向;實施非交通類專業“+交通”升級改造,重構課程體系,如審計學專業設置交通土建工程審計方向、環境設計專業設置交通景觀設計專業。通過“交通+”“+交通”優化建設,構建適應當代及未來一段時間交通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是明晰人才培養定位。積極推動各專業深入契合智慧交通新經濟、新產業發展態勢,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等內容分析,形成周期性剖析相關前沿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機制和慣性。通過先后修訂2021、2023兩版人才培養方案,學校一流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進一步聚焦,學科交叉與融合度進一步提高,26個專業點普遍具備了新工科、新文科的人才培養定位。
三是深化組織合作辦學。進一步加強各專業與行業、企業、研究所等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資源,發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作用。推動各專業以項目為導向,設置覆蓋構思、設計、組織、實施、操作過程的設計類課程;鼓勵各專業開展校企、校校、校院合作開發課程,由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參與課程的設計、授課及考核等環節,10%以上專業課程需由企業參與,行業、企業專家授課課時不少于80課時。
優化培養方案,“四新”要求落地落細
一是加強“四新”課程建設。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交叉學科前沿技術為傳統專業賦能,構建適應學?!肮た?”“文科+”的“四新”特色課程或跨學科交叉課程。目前,學校各專業2023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新建或改造含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在內的10門以上“四新”專業課程。
二是豐富“四新”實踐項目。積極開發“四新”實踐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精簡壓縮驗證性實驗,加大了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相結合的力度。積極鼓勵各專業依托科研優勢開設開放性實驗項目,研發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全面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與實踐創新能力。目前,學校理工類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學分比例介于30%-37%、人文社科類專業比例介于25%-32%,為開展“四新”實踐項目提供了學分保障。
三是促進“四新”專創融合。全面深化“四新”專業教學,挖掘課程教學、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科研訓練、學科競賽、社會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思維等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活動,推動“四新”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近三年,在“互聯網+”“挑戰杯”等高水平標志性賽事中獲國家級獎項17項、省級最高獎項37項,總成績居全省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