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師范學院圍繞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立面向產出的師范人才培養體系,擦亮“新師范”特色,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打造高質量發展戰略新支點。
堅定“新師范”黨建引領,開拓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新機制
一是注重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施“黨建+”工程,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推進“雙帶頭人”培育,開展黨組織“評星定級”,推進黨建工作責任制落實。培育“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獲山東高?!熬伏h課”一等獎、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二是打造基于OBE理念的一體化“三全育人”新格局。建立多元多層的立德樹人測評指標體系,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過程、全方位客觀記錄學生的品行和日常表現。推進第二課堂課程化改革,瞄向畢業要求,實現第二課堂成績單,打造全環境育人新生態,全方位、一體化賦能學生成長成才。三是啟動校園文化建設行動。作為全校十大行動之一,注重文化育人,構建“一廊二堂三壇”育人平臺,著力培育以弘揚君子之道、涵養君子之德、倡行君子之風、共筑君子之品為內核的校園文化,引領師生涵養“謙謙君子”品行,拓寬人才培養教育范式。
錨定“新師范”發展坐標,開拓師范人才培養新格局
一是深化學校辦學定位。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構建以新師范為主體,新工科和新文科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專業布局,實現專業發展賦能增效,生物科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二是用專業認證理念引領推進人才培養體系重塑。主辦師范類專業認證優秀案例研討交流會,搭建全國共享師范類專業認證優秀案例的平臺,黨委書記林松柏以《整校推進師范人才培養體系重塑》為題作典型經驗交流。學校實現“學科思維”向“OBE思維”的轉變,創新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三二一”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18個師范專業中,有9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二級認證。三是持續推進“能力范式”教學改革,撬動課堂教學發生深層次變革。引導教師探索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師范生基本素養和能力訓練,連年在師范生從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佳績。健全“診斷式督導、靶向式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立足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
立定“新師范”協同創新,開拓教師教育發展新賽道
一是推進黃河流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主動聯合沿黃九省區105個單位,成立黃河流域基礎教育發展聯盟,該聯盟獲批山東省高等學校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特色項目,是山東省高等教育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項目庫之一。二是做優做強基礎教育協同創新項目。聚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校本研訓一體化建設、縣域教師發展機構建設、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等焦點、堵點、難點問題,推動建立以縣(市、區)為主,高校、中小學校、幼兒園協同聯動、共同參與的教師專業成長新機制,獲批山東省教師教育協同創新項目26項。三是探索高等教育協同基礎教育融合發展范式。與章丘區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規劃章丘區5所學校為齊魯師范學院附屬學校,加強基礎教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研究和實踐,開啟校地共建、精誠合作、互利共贏的新篇章。四是增強服務基礎教育能力。立足教育部“雙名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基地、“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精品項目基地,以及全省中小學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承辦單位,培養名師、名校長1600余人,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900余萬人次。
制定“新師范”教育評價,開拓可持續發展新動能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師評價機制。破“五唯”、破“平均”,解束縛、增活力,制定教師教學質量量化評價辦法,建立代表性學術成果評價機制,鼓勵脫穎而出,18名青年優秀教師以破格或“綠色通道”方式晉升高一級職稱。二是完善多元評價,推動教育評價機制改革。堅持定性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動態紀實與靜態評議測評相結合、民主與集中測評相結合的原則,改進結果性評價,注重過程性、表現性、綜合性和增值性評價,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方式,完善多元評價體系。三是人工智能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依托與濟南市教育局共建的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項目,瞄準解決課堂評價難題,研發“人工智能+教師教育研修平臺系統”,對教師授課過程、授課表現進行智能化分析,總結課堂教學亮點和不足,為教師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