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聚焦作業布置、課后服務、家校共育、評價管理等內容,上下聯動,內外發力,采取“四增四減”舉措,扎實推進“雙減”工作,全力提升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
“增”質量 ,“減”數量,化解作業布置難題。一是優化作業設計。將作業設計與實施納入教師入職培訓、全員培訓重要內容,常態化開展“作業設計”主題研訓研修活動,指導教師分層設計“基礎型、鞏固型、提升型”作業方案,構建“精選、精編、精講”作業管理模式,自覺摒棄題海戰術、堆疊策略。構建區、片、?!叭墶眱炐阕鳂I資源庫,舉辦作業設計評選展示、優秀作業評選展示交流會等活動100余場,推動優質作業資源擴展增值。二是加強作業管理。制定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正負清單20條,提高“作業設計與實施管理”考核權重。建立學生作業布置、公示、通報“三分離”監管制度,從源頭上減輕校內“加碼、加餐”行為。建立健全學生作業審核監督機制,公布監督舉報熱線2條,組建“區—片”兩級督導組50余個,全覆蓋開展督導抽查,確保每月每校不少于1次。
“增”興趣,“減”焦慮,化解課后服務難題。一是紓解課后服務難點。注重路程距離、校際差異、接送時間等問題導向,印發《開州區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推進方案》,堅持學生和家長自愿參與原則,實行城區與農村“雙推進”機制,切實解決家長“三點半”難題和課后輔導焦慮。公開征求課后服務需求清單、服務時長、內容項目,探索制定教師費用補助、評優晉級、彈性辦公等配套措施,確保課后服務既能“順民意”又能“暖師心”。目前全區參與課后服務教師9000余名、參與率96.93%。二是抓好課后服務重點。堅持興趣培養與特色發展有機結合,指導學校制定課后服務“一校一策”160余個,設置興趣課程30余個,建設勞動實踐基地160余個,開設音樂、舞蹈、樂器、足球、繪畫、書法等拓展課程20余類,組建田徑、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舞蹈、剪紙、手工制作等藝體特色社團1000余個,探索構建“菜單式”課后服務體系。目前全區中小學生參加課后服務15萬余人、參與率99.55%。
“增”效率,“減”負擔,化解家校共育難題。一是堅持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出臺《開州區中小學教學常規及管理細則》等文件,嚴格教育教學常規考核。持續實施“領雁工程”“青藍工程”和“聯掛幫”研訓等項目,完善集體備課、研課磨課等制度,充分發揮25個學區和教育集團、43個學科中心教研組載體優勢,常態開展推門聽課、課堂問診等活動3000余場,舉辦中小學教師新課標、新課程、新理念等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培訓20余場,督促教師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二是推進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聯合建立“5+2”“白+黑”查處機制,全覆蓋摸排培訓機構291所,開展綜合執法350余次,下發整改通知書120余份,66所培訓機構、700余萬元資金進駐第三方帳戶監管平臺。實施分類審批管理機制,復審和新審批非學科類培訓機構74所,勸退、取締無證照機構107所,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壓減清零。面向社會制發公開信、溫馨提示4期次,開展校外培訓機構虛假招生宣傳查處活動10余場,合理引導廣大家長心理預期。
“增”實措,“減”虛功,化解評價管理難題。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區級“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完善“雙減”工作風險防范預案,召開政府協調會、部門聯席會等會議10余場,舉辦“雙減”工作專場新聞發布會2場。構建教委領導、機關干部職工、學校行政、班主任“雙減”工作責任包干機制和區級、部門、業務三級督查機制,公布“雙減”投訴熱線2條,開展校外減負、課后服務等專項檢查10余次。二是優化評價改革。修訂《德育工作考核辦法》《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方案》,進一步調整考核周期,弱化分數考核。完善“師生同測”考評機制,堅持“面上隨機抽年級和科目與點上隨機抽取學校、教師和學生”有機結合。印發《教師職務評聘量化考評細則》,更加注重上課、聽課工作量,督促教師細化家校共育舉措、構建良好家校關系,探索形成以教師自評為主和以學生、教學研究人員、教學管理人員、家長參與為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和多樣化評價方式。